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中 《法国研究》2013,(2):27-37
德勒兹对文学极为关注,他甚至写出过评述普鲁斯特、卡夫卡等作家的专著。更为重要的是,文学对于德勒兹思想的生成、发展和流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德勒兹借助于文学,形成了自己的生成与差异的思想,也形成了自己的自由的哲学。德勒兹声称哲学是一门创造概念的艺术;那么,他所创制的诸如“块茎”、“机器”、“无器官身体”、“内在性平面”等概念都实际上源自于文学,或者说是受到了文学的启发。德勒兹对于文学的诊断和批评,有着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他从文学作品的气象万千的表象世界中看到了无限的“皱褶”和“碎片”:同时也看到了作为它们内在衬里的“自由”。在德勒兹那里,自由是一种运动,一种充满生成和差异的无限运动。因此可以说,德勒兹的美学是一种自由的游牧美学——皱褶和碎片是它的两幅面容。  相似文献   

2.
Ⅰ现在我们往往把某些对象视为我们对过去的某种“记忆”,使该对象具有的能量中性化,并被蒸发掉。例如,当已经遗忘的爱情被重新“记忆”起来时,爱情所具有的爆发力已经丧失殆尽,唯有爱情的记忆与枯燥无味的现在意识凄凉地重叠在一起。可是,“记忆”也能把爱的激情事件重新拉回到称为“同质的、空虚的时间”即现代时间线上来。所谓现代时间,是指相同性内的不同时间,用另一种说法即是指没有任何新差别的重复的时间。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现代性的代名词。现代的资本主义为了在市场上实现商品价值,不断地创造出“新”花样。也就是说,把“交…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一次备课的教案 ,课文是普鲁斯特 (Proust)那一段关于“玛德莱娜”(La madeleine)的华章 ,所以也可以将本文称为对这段文章的精读或细读 (micro- lecture)。大家知道 ,普鲁斯特的“玛德莱娜”已经成为现代法语中的一个典故 ,在他的巨著《追忆似水年华》(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中 ,关于“玛德莱娜”的那一段文字颇有点像诗眼 ,眼睛点活了 ,龙才能腾飞。所以 ,讲解普鲁斯特 ,人们一般不会放过这段文字。文字虽短 ,要想解好却难 ,借用一句普鲁斯特的话 ,它就像“一个五光十色的溶洞 ,到处是诡异的钟乳石”。讲解将从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豹迹》     
《新民周刊》2022,(24):79-79
本书是巫鸿先生对76载个人历史的首部追忆。他突破一般回忆录式的写作,呈现给读者的既不是真实的往昔本身,也不是小说式的全然虚构,而是一种创造性的经验重构与想象,一种更为自由和开放的“记忆写作”。  相似文献   

5.
光阴荏苒,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中韩建交已近十载,值得回忆的精彩片断很多. 当我把追忆的时间定格在1988年9月的金秋时节,我们在汉城半个多月的日日夜夜,相遇的那些陌生而亲切的面孔不禁又浮现在眼前,第十届退溪学国际学术会议和第24届汉城奥运会开幕式的热烈场景还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6.
陈冰 《新民周刊》2023,(44):56-59
<正>“热情、求知、直觉、机遇。”阿罗什总结出自己做科研的四个关键词。“这就是科学的魅力——我所从事的科学研究一方面来自于过去,另一方面,它也能够延伸到未来,历史给予我们很多机会,和很多的伟大科学家进行思维的碰撞,我们都因为光而着迷,科学事业是跨时间的。”  相似文献   

7.
何谓“理性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学术研究中,常常会遭遇这样的现象,即语言成为学术探讨的一个障碍。这并不是指不同语种间的翻译理解问题,而是指作为学术研究工具的术语、概念之争。学术争论经常由于对概念的界定模糊不清或其理解因人而异而引起。同一个概念,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或赋予它不同的涵义,有时甚至可能是南辕北辙。我们对于这样的情况,必须十分小心,对一些概念要特别注意辨析。在政治理论和国际关系理论中,“理性主义”(rationalism)就是这样一个术语。“理性主义”究竟何谓也?我们发现,同一个“rationalism”,在不同的理论家那里,被赋予了很不同的涵…  相似文献   

8.
东欧剧变虽成过去,然再来分析当初剧变的原因,仍不失有重要意义。正如俄国作家亚·伊·赫尔岑所说:“充分地理解过去——我们可以弄清楚现状;深刻认识过去的意义——我们可以揭示未来的意义;向后看——就是向前进。” 东欧剧变,是众多原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但是,剧变过程中,东欧共产党的社会民主党化,是最终使东欧各国共产党政权走向垮台的一个重要原因。 东欧各国共产党的社会民主党化,并非偶然,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国际原因及自身原因。  相似文献   

9.
苗炜 《新民周刊》2012,(36):87-87
发生在我们眼皮底下的历史理应是最清晰的,然而也是水分最大的。我们生活在时间中,如果我们无法理解时间,无法掌握其节奏与进展,那么我们何以理解历史。去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上,兰登书屋给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的小说《终结的感觉》大做广告,随后不久这部小说就获得了布克奖。关于法兰克福书展,巴恩斯有一句刻薄话——据说法兰克福的出租...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分析“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实力与国家安全之间出现的背离现象 ,揭示了现实主义权力政治理论对于未来国际安全新秩序的解释缺陷 ,并通过探讨“9·11”事件及其后续发展对国际安全的影响 ,重新审视了建构未来国际安全新秩序的基础、原则和模式。笔者提出 ,未来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不再是实力的分配 ,而是安全的分配 ;多边协调与单边行动之间的对峙成了决定未来大国关系走向和国际体系发展的主要矛盾 ;强调相互安全成了世界各国在国际安全合作中的主导取向。因此 ,只有以安全分配为基础 ,以多边协调为原则 ,以相互安全为模式 ,世界各国才能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安全新秩序。  相似文献   

11.
周婷 《法国研究》2010,(4):55-58
《夜巡》是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写下的一部新寓言小说。这部小说具有莫迪亚诺早期作品的典型风格,即现实与臆想的糅合与叠加。本文将从小说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入手,结合作家的成长经历、二战背景和法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社会思潮来分析探究作家对这部小说的基本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2.
王琼 《法国研究》2002,(2):108-11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它反映特定民族的历史、风俗、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因此 ,从外语学习的角度来看 ,学习外语不能仅仅只掌握语法 ,记单词 ,讲一口较为流利的外语 ,还必须学习和了解其文化 ;从外语教学角度来看 ,教授语言的同时也就是在教授文化 ,因为外语教学和学习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要想正确地理解和使用一种语言 ,必须具有相应的文化认知系统 ,了解产生、使用这种语言特点的社会文化背景。1、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 ,文化依靠语言来传授和传播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没有文化便没有语言 ,没…  相似文献   

13.
继 1 92 9年开始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之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造成了惨景空前的物质危机和精神危机。这场浩劫使法国遭受重创 ,牺牲人口近 6 0万 ,由此造成的心理创伤久久难以平复 ,引发的社会问题亦日趋尖锐 ,严酷的现实促使中小知识分子追求进步与自由。存在主义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在法国得以复兴 ,并最终发展成为当时西方世界十分时髦的哲学流派。由于存在主义作家不愿意也不可能向身陷困境的人们提供积极的答案 ,而仅是满足于提出问题 ,其“介入”便受到两方面的攻讦 :一方面 ,坚持传统理念的理论家及代表右派的大资产阶级谴责以萨特为代…  相似文献   

14.
蒲志鸿 《法国研究》2001,(2):99-107
法国礼仪是西方礼仪的重要代表,十七和十八世纪被誉为"欧洲高雅礼仪的中心".法国礼仪在历史上经历过波澜起伏.骑士文化,文艺复兴,沙龙文化,法国大革命等,无一不与礼仪的变革有关.今天,传统的礼仪形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但它仍然以新的精神和形式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王英佳 《法国研究》2001,(1):153-161
许多研究普希金的生活与创作的专家们曾不只一次地指出 ,法国文化在普希金的生活与创作中的作用是无以伦比的。俄罗斯的语言学家Б.В.托马舍夫斯基说过 ,对于普希金来说法语是第二母语。的确 ,普希金不仅阅读了大量的法国文学作品 ,而且通过法语译著阅读了意大利作家的作品 ,如曼佐尼的小说《约婚夫妇》(《Ipromessi sposi》) ,尽管他可以直接阅读意大利作品的原著。除此 ,在他还不能自由地用英文阅读时 ,他用法语读了拜伦、司各特和沙士比亚的作品。普希金还用法语阅读了德国作家席勒、霍夫曼、海涅等作家的作品以及格林兄弟的童话。普希…  相似文献   

16.
重大事件往往是城市发展的催化剂,从城市诞生开始,火山、地震以及洪水等自然灾害都影响着城市的发展。中世纪以来,塞纳河洪灾问题不仅一直困扰着无数巴黎人,还对巴黎的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但是在当时并未得到国家或者是塞纳省该有的重视。直到1910年塞纳河爆发百年不遇的洪水给巴黎造成巨大的破坏后,巴黎当局才开始对塞纳河洪灾问题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市民也开始关注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塞纳河。此外,洪灾后除了对城市进行善后处理外,巴黎市政当局也进行了一系列针对塞纳河的治理,并对原有的部分市政设施进行了改进。由此可见,1910年爆发的特大洪灾引发了法国政府对城市灾害的重视以及洪水事件对巴黎市政建设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伏尔泰对宗教的认识和态度主要体现在反对基督教,主张自然神论,提倡宗教宽容以及贬低犹太教这四个方面。通过伏尔泰对宗教的四重认识,我们既看到了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历史进步性,也认识到它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张微 《法国研究》2003,(1):69-77
美国当代著名学者马克·波斯特曾经指出 :“波德里亚和哈贝马斯的近作都有一种优先考虑符号交换而非劳动的倾向。两人都把批判理论的范围扩展到能够涵盖语言现象……。表意方式变得与生产方式一样处于批判理论的中心位置。……与哈贝马斯相比 ,波德里亚描述的符号交换理论暗含着一个非常不同的世界。这一新的表意方式并不依赖一个新型主体观念或者对理性的一种新认识。相反 ,它意味着一种新的交流结构。在这种结构中 ,能指将会在交换过程中直接生成 ,并与所指的指涉对象紧密相连。”①这表明 ,在波德里亚看来 ,符号交换较之于社会生产方式无…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与概括各民族文学及各国文学的特性,应该以民族(国家)文学为最基本单元、以世界文学为广阔平台,进行宏观的比较研究。在宏观比较文学的视阈中,可以将法国文学的总体特征概括为三个方面:一,“爱争吵”、好论战是法国作家的天性:二,游走于“政治夹缝”是法国文学的独特风景;三,追新求奇是法国文学嬗变发展的特征。这三个宏观特征的概括不仅有助于理解和把握法国文学的民族特性,也可为法国文学与他国文学的比较研究提供宏观参照。  相似文献   

20.
《俾斯麦之梦》是兰波的作品,一直到2008年5月才出版。文章登载于期刊Agone第38-39期上,收录在七星丛书的新版《兰波全集》里,该全集由André Guyaux主编,于2009年2月问世。《俾斯麦之梦》是一个重要的文学发现,值得向中国读者推介。兰波在文章里以寓言的形式嘲弄了醉心于战功的俾斯麦,作者表达了推翻旧制度的渴望。作品的发现过程,以及专家对其真实性的鉴定也是饶有趣味的轶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