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从生产到运输,再到销售,最后直至回收,如果接照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来看待今天中国社会的节日“送礼经济”,即便是再高明的政活经济学家,也会对节假日礼物形成的“送礼经济”莫衷一是。固然有需要就有满足,但是一旦在市场化框架下被任其发展而不对“送礼经济”进行法律和道德上的约束,那么势必在整全社会范围内引起对制度的藐视和道德的颠覆,这就是今天“送礼经济”的危机。  相似文献   

2.
《党课》2014,(18):22-23
虽然中央三令五申刹节日送礼风,但是,官场送礼歪风却在向更隐蔽、更高科技化发展。“送礼新趋向”是公款送节礼已穿上从地上转入地下的“隐身衣”,这背后是一些经销商对公款消费等畸形商业形式还抱有幻想,一些党员干部对纠正“四风”还存有观望之念、侥幸之心。官场送礼风难除,根本上是因权力而生的利益输送中,不行贿就不能达到目的。  相似文献   

3.
最近,读清代史,有感于清代官场的送礼成风。大清王朝最终被葬送的历史教训,给我们以深刻的警示。在清代,一个官员要想在官场上站稳脚跟,必须首先学会送礼贿赂。因为清朝的官职升迁,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大部分是靠当事人银子的多少来决定当多大的官。也就是说,清代官职是靠花钱买来的,只要有钱,就能当官。如果再加上平时的察言观色,会拍马屁、会送礼,当个大官肯定是没有问题的。清代做官,其主要精力,不是用在如何给老百姓办事上,而是  相似文献   

4.
看了这个标题,或许会让"送礼"之人不满,甚至会拿自古以来"官不打送礼"的古训来反驳。请不要误会,这里指的"送礼"不是普通正常的礼尚往来,是指给"行贿"的行为,涉及法律范畴,你说不打行吗?不但要打,而且要痛打。官为何要打送礼的?因为"送礼"之人,居心叵测,图谋不轨,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国外有句谚语说得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一个特别讲究送礼的国家。朋友同事之间要投桃报李,礼尚往来,有来无往非礼也;有求于人要送礼,巴结上司要送礼,跑官要官要送礼;越是地位高的人,送礼的人就越多,礼品就越贵重。那么,怎样看待、处理礼品,普通人可见修养品质,官员则可见官德官风。毛泽东的“礼品观”就显其高风亮节。 据陪伴毛泽东12年的管家吴连登说,外宾送的礼品,内宾送的土特产,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那时候,毛泽东一家子就靠他的每  相似文献   

6.
《先锋队》2012,(18):56
画外音:中国人尊崇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到如今,送礼这一亚文化,绑定了利益与身份,其规格也逐步升级。在官场上,相互馈赠礼物已经成为上下级之间及同事之间不可或缺的润滑剂,公款送礼更是以礼尚往来为借口来实现礼品赠送和收受双方的私欲。逢年过节,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都会下达专门文件,三令五申,禁止用公款请客送礼,但实际上却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真正因公款送礼而受行政处罚或法律追究的案例寥寥无几。因此,要刹住公款送礼之风,必须对现有的禁止公款送礼的法规进行归类梳理,将公款送礼的治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简单适用、易于操作的法规体系和制度。其实,法规的数量不在于多,而在于落在实处和有效管用。  相似文献   

7.
吴作明 《新长征》2007,(4):64-64
看了这个标题。或许会让“送礼”之人不满,甚至会拿自古以来“官不打送礼”的古训来反驳。请不要误会,这里指的“送礼”不是普通正常的礼尚往来,是指给“行贿”的行为,涉及法律范畴。你说不打行吗?不但要打,而且要痛打。  相似文献   

8.
郑培民同志在对待小节问题上有一句名言:“不给别人一点送礼的由头,不让自己有半点腐败的念头。”这话让人警醒深思。在当今社会里,心怀私欲的人要想找“由头”给领导送礼实在太容易了。媒体上曾报道过一个行贿者随身携带着的一个小本本,本本上记载着各级领导及其父母、妻子、甚至情人的生日;子女、孙儿的“九朝”、“满月”、“十岁”纪念日;领导的铜婚、银婚、金婚纪念日;一年四时八节,包括“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日。甚至刻意留心、精心打听领导的乔迁之喜日、老父老母的白喜事日、子女孙儿的婚嫁日、金榜题名日以及领导生病住院日…  相似文献   

9.
淡化送礼     
我这里说的是私人交往中的送礼,至于求官跑官的送礼、公事私办的送礼,在此不论.送礼,作为人际关系的一个内容,是谁也免不了的,故有"礼尚往来"之古语(当然这个"礼"不单纯是物).  相似文献   

10.
每到年节,一些手握权柄的干部家中就会出现一种反常现象:上门造访的人突然多起来,而且这些来客鲜有空手而来的,几乎每个人都手里提着或怀里揣着一些物品。不用说,这些人都是来送礼的。作为礼仪之邦,中华民族自古就有逢年过节给亲朋好友送礼的习俗。平时忙得不行,借春节假期走亲  相似文献   

11.
正春节即将来临,又到了"四风"易于抬头的关口。国人注重传统节日无可厚非,但用公款送礼,或在人情幌子下行贿,流弊深远,此风非刹不可。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上下落实八项规定,反腐倡廉,党风和社会风气明显好转。特别是各级纪检监察部门下大力气治"节日病",更是成效显著。特别是有的地方领导签署廉洁过节的责任状、承诺书,组织专门班子,深入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习惯把接受送礼称为“润滑油”,因为送礼能办成许多无法想象的事情;把杜绝送礼称为“防锈漆”,因为涂上“防锈漆”,成了清高孤傲、没有作用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3.
年关的送礼活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经济链条。从造礼者的刻意为之,到送礼者的有所求,再到受礼者的坦然接受,最后到中间环节上的各色人等,送礼经济以一种一年上一个台阶的气势在腐败楼房中越爬越高。有人形容说,送礼经济现在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发展成用公家的钱送礼,再用公家的权还礼的怪异之物。送礼,已成为整个社会必须面对的一个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违规送礼出现“新神器” 【互联网+】一些违规送礼行为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利用微信红包、物流快递、支付宝转账、电子充值券等方式收送礼金、礼品等。  相似文献   

15.
客观地说,萧县送礼风成灾,政治生态恶劣,不一定始自毋保良担任县委书记之后,但作为县委书记,他一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讲,毋保良既是送礼风的推动者,也是送礼风的受害者。  相似文献   

16.
王旭东在2008年12月29日的《羊城晚报》上撰文指出:企业给官员送礼似乎不足为奇,但细心人还是发现了送礼者很讲究送礼文化。例如,给收入较高的银行、商检等部门送名牌服装,给级别较低的街道干部则直接送现金。送礼,  相似文献   

17.
小议穷县富“派头”王民安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国人越来越注重摆阔,讲究起"派头"来了。不仅"大款"摆阔,"小款"也摆阔;富裕地区摆阔.一些穷困地区也摆阔。且举几例。县穷礼不穷。别看是穷县.送礼收礼风颇为盛行。有道是"礼多人不怪"、"当官不打送礼的"。于...  相似文献   

18.
《理论与当代》2011,(4):55-56
文辉在1月25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撰文指出:中国作为最讲究礼仪的国度,大约是举世公认的,由来已久的礼仪之邦之说便是明证。眼下正值牟关,国人的“礼性”行动正在规模空前地展开。晚辈要给长辈送礼,孩子(家长)要给教师送礼,企业要给关联单位关键人物送礼,方方面面要给官员送礼,同在官场,下级更是挖空心思忙着给上级送礼。政府及相关部门呢,大约也没有闲着,正在本地、异地大肆举行各类答谢宴会、联谊活动,大量派发礼品礼金。  相似文献   

19.
在国际商务交往中,礼尚往来是建立人际关系、拓展业务范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懂得各国的送礼习惯,掌握好送礼的规则和火候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 朋友常告诉我,现今时代,要办成一件事非送礼不可。我就不服这个劲,难道不送礼就不行吗?我的领导常对我们说,该办的、能办的,不送礼也能办;不该办的、办不成的,送礼也不能办。有一次,我到外单位办件公事,一切手续都具备,办事人也不说办不了,就是让我一趟一趟地跑,跑了六、七趟,也没办成。回来和大家一说,大家说我缺现代意识,没“那个”。我明白了,因我没送礼。我想试探一下。我带了一些东西去,东西不多,但真好使,这次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