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实践》2017,(4)
<正>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的北方少数民族至少有160多个,其中著名的有匈奴、鲜卑、羌、柔然、乌桓、东胡、回纥(鹘)、突厥、蒙古、契丹、党项、女真等,绝大多数不存在于现有的56个民族之中。首先说匈奴。匈奴王国在秦汉时统治中国北方大部分草原,势力十分强大。当时秦朝修筑的万里长城,就是为了防御匈奴入侵的工事。  相似文献   

2.
说炎黄     
范震威 《奋斗》2007,(6):61-62
我们中华民族.都自称是炎黄的子孙.那么炎黄到底是怎样的人呢?今天,中华土地上生活着56个兄弟民族,自古以来这些兄弟民族的先人们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作,繁衍子孙.他们有时为了某些既得的集团利益也曾大动干戈,经过数千年的演变.有些啸傲一时的民族如匈奴等.后来消失了,一部分远徙,一部分融为华夏民族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刘运动 《世纪桥》2007,(2):97-99
西汉初期,对匈奴实行以“和亲”为主的民族政策是为了安边保境、争取发展的机会,虽然有妥协退让的一面,但亦有进攻的性质。通过与匈奴“和索”,输送给匈奴地区大量的汉族物资,“派辩士风喻以礼节”,对匈奴进行经济文化渗透,达到“毋战而渐臣”的目的。这种渗透是建立在汉匈生产生活方式不同这一基础之上的,渗透匈奴的最终目的则是为了开疆拓土,或巩固已开拓的疆土,实现统治者的大一统思想。  相似文献   

4.
两汉时期的雁北地区是北方匈奴、鲜卑等民族和中原汉族人民的聚居地,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使该地区的文化呈现多民族共存的特征。该地区的文化融合现象和特征虽然文献记载较少,但目前发现和发掘的考古遗存却较好地保存了这一民族文化融合现象。主要表现为汉族墓葬中发现匈奴、鲜卑等民族的文化因素以及在鲜卑墓葬中发现汉族文化因素的文化融合现象。  相似文献   

5.
河套二人台     
邹万银 《实践》2008,(7):54-54
河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先秦时期的戎、翟;秦汉时的匈奴;魏晋时期的鲜卑,之后的回纥、契丹、蒙古,以及汉族,各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社会与经济的进步,并创造了这一地区悠久而独特的文化.  相似文献   

6.
《党的建设》2010,(2):49-49
"互市"在历史上主要指对外贸易或同边境少数民族之间的贸易。西汉政府同南越和匈奴之间的通商,是中国最早的互市之一。最早的互市是以绢易马。到隋唐时,西北各民族饮茶之风盛行,茶马互市兴起。唐肃宗时,回纥入朝,驱马市茶,首开茶马互市的先河。茶叶主要源  相似文献   

7.
秦朝时候,大将蒙恬把匈奴逐出河套地区,使得匈奴在很长一段时间无力南下。到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相争的时候,匈奴才又逐渐地强盛起来。在冒顿(音墨读)当单于的时候,匈奴向东灭掉了东胡族,势力发展到今内蒙  相似文献   

8.
挖掘圣君贤相的国家观智慧,古为今用,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中国化的必然要求。"大一统"是汉武帝国家观的核心,包括主权统一、民族统一、疆域统一。为此他武征匈奴、文徕诸夷,实现军事统一;文用推恩、武诛叛国、"因俗而治",实现政治统一;"独尊儒术"、不黜百家,实现思想统一;最终实现主权统一、民族统一、疆域统一三大目标,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基础。这对如何解决当前国家统一等难题及如何进行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章林 《前线》2020,(10)
正西汉前期,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匈奴控制西域地区,并不断进犯中原地区。汉朝与匈奴的战争持续了数百年,这期间既有汉将投降匈奴的,也有匈奴人降汉的。这些降者在辅佐新主人时,往往得不到重用。不过,有一个被俘的匈奴人却是例外。他不仅受到汉武帝的重用,最后还成为汉武帝的托孤大臣。这个人就是金日磾。  相似文献   

10.
匈奴是最初在蒙古高原活动的游牧民族之一,我国从有记载的编年史开始就一直有他们的踪迹——殷周时称鬼方,后又称混夷、獯鬻、猃狁;春秋时称戎、狄;战国后特别是秦汉以后称匈奴或胡。匈奴人“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而迁徙”,平时以畜牧和狩猎为生, 遇有战事,跨马出征。他们甲胄轻便, 身体健壮,勇猛异常,往来迅速,出没无常,用复合骨片制成短而有力、便于骑兵使用的弓,以善射闻名;近战中用马刀和长矛。从春秋时期开始,匈奴人不断南下袭扰,西汉武帝时期遭到打击,元气大伤,于西汉晚期发生分裂, 呼韩邪单干率部归顺汉朝,逃到中亚的郅支单于被汉朝消灭,汉匈关系从此走向和解。  相似文献   

11.
杨也 《党建文汇》2011,(1):40-40
西汉天汉元年(前100)匈奴新的单于继位。汉武帝刘彻为了表示友好,派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苏武究成任务正准备返回,匈奴上层突然发生了动荡,他被扣留下来。匈奴单于软硬兼施,都没能让苏武背叛朝廷,就决定把他流放到北海.“苏武牧羊”的“北海”,其实并非浩瀚的海洋.  相似文献   

12.
<正>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对于侗族来说,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声音,更是其文化的积淀,历史的陈仓。侗族,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这是一个曾长期没有文字的民族,其文化精髓在侗歌。对于侗族来说,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声音,  相似文献   

13.
书林漫步     
《理论与当代》2010,(1):52-52
<正>《沃野耕耘:贵州民族文化遗产研究》吴正光著文苑出版社2009-101963年,吴正光大学毕业,自此竭力于贵州文物和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工作,四十余年来脚步几乎踏遍贵州每一个角落,曾推动发起全省文物普查活  相似文献   

14.
孙桂娟 《世纪桥》2010,(6):32-36
<正>赵一曼是著名的抗日民族女英雄。她曾先后在日本侵略者统治中国东北的中心沈阳、哈尔滨从事秘密的地下反日工作,也曾在枪林弹雨的抗日前线与日寇英勇拼杀。重伤被俘后,面对敌人的种种威逼利诱、  相似文献   

15.
范震威 《奋斗》2008,(3):62-63
在秦代前后,今河北、内蒙与辽宁相接的一带被一个叫东胡的族人统治着。据专家们研究,东胡是山戎人的后裔。东胡的西邻是赫赫有名的匈奴,在同匈奴的战争中.东胡被击败。匈奴人将东胡灭掉并将之掠为奴隶之日.正是溃散的东胡人北逃之时。  相似文献   

16.
司马炎建立的西晋,从公元265年至317年,历时52年,最后被匈奴人建立的汉国灭亡。晋宗室司马睿逃到江南重建晋政权,史称东晋。东晋时期,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  相似文献   

17.
徐立峰 《党的建设》2008,(11):22-27
武威,亦称凉州,地处我省河西走廊东端,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的要冲。公元前121年,因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为彰其"武功军威"而得名。1986年,武威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是"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葡萄酒故乡"、"西藏归属祖国的历史见证地"和"世界白牦牛惟一产地"。200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辖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天祝藏族自治县三县一区,总面积3.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95.42万人,聚居着汉、藏、回、蒙古、土族等38个民族。改革开放以来,武威市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线,以工业富市为重点,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目标,立足实际,开拓创新,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007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87.6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4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02元。  相似文献   

18.
正霍去病:战功显赫却拒受"豪宅"霍去病是一位英名盖世的沙场英雄。他18岁就率领八百骑兵初战匈奴,歼敌千余人。但他居功不傲、廉洁自爱,因此赢得了很高的声誉。霍去病出身贫寒,少年时期还曾做过奴仆。因姨母卫子夫做了汉武帝的皇后,霍去病才有机会跻身于贵族行列,但他从没有因为地位的改变而丢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疏通民族关系,打破民族隔阂,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作为民族工作的重点。中央、省、州各级政府曾派出大规模的访问团、慰问团到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访问,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增进民族团结,并对各民族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和联系;为了实现民族政治平等,化解民族矛盾,黔东南地区党和政府作出大量努力,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按照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国家法律的规定,黔东南地区逐步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先后建立起区、县、州三级民族区域自治机关,各族人民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加强了各民族之间及各民族内部的团结,促进了黔东南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胡匡敬  包斯钦 《实践》2004,(3):43-44
内蒙古是以蒙古族为主体、多民族共同聚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自古以来,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活跃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曾经有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党项等诸多游牧民族在此繁衍生息,他们共同创造了灿烂的草原文明.这里又是草原文化与汉文化、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交汇和融合的地区,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过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