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民族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化传统的稳定的成员联合体。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于其对成员个体具有的向心力和吸引力,即民族整体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表现为各个民族成员在实现共同目标的活动中,相互协调、相互帮助的合作行为,而驱动主体行为的力量之源则是经过历史积淀而成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
感悟和谐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和谐”两字原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后引申表示为各种事物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即《中庸》里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周礼》中说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可以这样说,和谐二字简洁、生动而又朴实无华地反映了中国人心灵深处对于人、社会与自然最深刻的理解,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最精辟的诠释。  相似文献   

3.
合作能力已成为未来社会每个人最重要的素养。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具备足够竞争力的前提是善于合群,学会合作,重视协同努力。作为贯彻终身教育理念,构筑学习型社会的前沿阵地的学校(包括幼儿园)教育,必须把孩子培养成既有竞争意识又有合作精神的现代人。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与同伴共同生活与合作的能力呢?一种新颖且富有成效的教育理论——合作学习理论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合作学习指的是:“教师安排课程,让学生们一起学习,并且使学习效果最大化,使学生们实现他们的共同目标。”合作学习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一是积极的相互依靠,即小组…  相似文献   

4.
制度与制度创新制度是为调节人的关系、规范人的行为而自发形成或人为设计的社会交往规则。一部人类史就是人自我创造、自我生成的生产生活过程。人要进行生产,必须结成一定的关系,只有联合起来共同活动,才有人的生产和生活。这种关系,这种联合起来的共同活动或合作,即是人的社会性。然而,人们在相互交往共同生产生活的过程中,由于彼此之间的社会地位不同,利益不同,价值理念和目标不同,在分工、资源稀缺等因素影响下,必然发生冲突;冲突有一种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倾向,倘若不加控制,就会瓦解对生产生活来说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关于社会公德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人们习以为常的社会公德概念,需要以对伦理道德问题再认识的精神重新再界定。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或特定公民群体在社会公共生活或共同生活及其交往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基本特征有:普适性、集群性、持续性、准法律性。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6.
任何个人的一生都不光要和别人打交道,而且要和群体打交道。所谓群体,就是持续地进行相互作用与共同活动的许多个人结合而成的有机体。人与社会的关系可以说就是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个人只有在群体中才能从生物的人变成社会的人,进而发展为有成就的人;群体也只有借  相似文献   

7.
为贯彻中央有关部门关于做好党的十六大精神宣传报道的要求,认真组织有内容、有声势、有实效的宣传活动,由贵州《党建交流》、内蒙古《党建与人才》共同倡议并发起,联合四川《党建之声》、云南《支部生活》、西藏《西藏日报》、陕西《当代陕西》、宁夏《党建论坛》、甘肃《西部人》、新疆《新疆党建》、广西《广西党建》、重庆《人事文摘》等11家期刊(报)在2003年共同开展“西部英才”宣传报道活动。人才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人才更是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8.
党员干部要练就"金刚不坏之身",进而促进全社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必须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在认识与实践的互动转化中把握基本要求,要在共性与个性的相互联结处开展具体研究,要在同一与斗争的相互配合下强化信念维护。  相似文献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系统工程。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当人心理不和谐时就会产生不和谐的社会行为,对社会起到破坏作用。因此,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心理和谐便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0.
周莅春 《新长征》2007,(4):23-24
构建和谐社会,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实现种种和谐目标的过程中,必须以实现国家与公民关系的和谐为基础。而对于和谐,国家与公民都有着共同的要求。执政者需要保持社会和谐以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公民需要有一个和谐的空间有利于自己的生存、发展和完善。在现代社会里,崇尚自由、民主的国家,总是充分考虑到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互动,给民众以充分的权利和地位,并建立起一种充分的互动机制,让民众充分参与国家事务。民众在实现自己的社会权利过程中得到政府最大限度的支持。因此,建立和谐社会,就必须实现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1.
赵二龙 《世纪桥》2008,(12):48-49
和谐社会是社会各阶级阶层相互依存、平等和睦、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各尽其能、共同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我国正走在通向和谐社会的路上,为此应抓好以下几方面: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相似文献   

12.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之作,也是一部人类精神文化宝库中闪耀着思想光辉的伟大篇章。160年来,《共产党宣言》在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曲折历史进程中,与时俱进,历久弥新。《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则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共产党宣言》的继承和发展,《共产党宣言》的精神永远指导共产党人和一切追求社会发展进步的先进分子,为建立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美好社会而奋斗。  相似文献   

13.
制度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等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反映,其内在特征具有社会本位性、权威性和一元性。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同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它是人类在从事物质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反映人们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理想人格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具有个人本位性、自由性和多元性特征。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为条件、共同发展。一方面,精神文化为制度文化的创立、运行与发展提供动力支持,提供批判或辩护;另一方面,制度文化作为特殊的社会存在又制约着精神文化,成为影响精神文化内容和形式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深人探讨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之间的关系可以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万琴 《党史文苑》2005,(10):80-80
合作能力已成为未来社会每个人最重要的素养.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具备足够竞争力的前提是善于合群,学会合作,重视协同努力.作为贯彻终身教育理念,构筑学习型社会的前沿阵地的学校(包括幼儿园)教育,必须把孩子培养成既有竞争意识又有合作精神的现代人.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与同伴共同生活与合作的能力呢?一种新颖且富有成效的教育理论——合作学习理论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中产生的直接关系企业命运的文化现象,涵盖企业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是由企业主要领导或决策层倡导、集中高级管理层智慧、引导全体成员将个人意识融人群体意识而共同创造的、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是国有企业的政治责任,若概括为一句话,就是我们要与员工共同建设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6.
确立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五中全会精神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建议》明确指出:“必须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江泽民总书记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中也强调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  相似文献   

17.
社会冲突作为一种社会群体互动现象,具有阻碍社会发展之作用,也有建立并保持群体间权利平衡,为不同区域群体创造联合与合作之功能.多元社会中社会冲突在本质上并不与和谐社会理念相悖,恰恰是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形成新环境,并催化新规则、新规范的建立.通过新生规则赋予并确定发展群体权益,协调社会的和谐发展.如何通过新的理念和法律规范界定区域发展权不仅关乎西部区域发展的方向,也涉及和谐社会的整体利益.  相似文献   

18.
在治理和善治理论中,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发生着深刻变化:命令与控制的被动管理网络被平等、弹性、柔化的网络组织结构所取代:传统的采用管制与禁止的单一治理范式进化为激励和促进的多元治理手段。和谐社会视阈环境下.公共治理多元主体摒弃零和博弈,达成了互动合作的正和博弈关系。我国协同治理范式遵循政府主导、多元协同治理格局。政府与公民社会共同作为公共生活治理主体,是相互制约、相互扶持、共同发展的合作伙伴关系.在互助共赢的基础上谋求具有善治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社会公正与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不同向度的价值取向。社会公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的价值取向和制度属性,没有公平正义就没有社会主义。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为核心的价值理念,是评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兴衰成败的根本准则。以人为本内在要求实现社会公正,只有公正的社会才能为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保障。社会公正的根本价值取向在于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历史主体地位,调节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人与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二者相互规定、相互制约,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20.
民意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民意是人民共同的意见与愿望。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范围。但是不管在什么时期人民都是指一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所以,民意就是指一个社会中大多数人共同的意见和愿望。但是如果深入研究,就会发现现实情况远比这个定义要复杂得多。所谓大多数人共同的意见与愿望,基本上可以认为是整个社会形成了广泛的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