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联曾经是中国的“老大哥”,但后来中苏关系交恶了。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后,清醒地认识到:中苏关系不改善,中国将难以得到真正的国家安全,就不可能安心搞建设,才有了——《邓小平力促中苏关系正常化》。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中苏两国关系正常化.是1989年5月16日时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和到访的时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共同宣布的.然而.回顾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历程.还要从勃列日涅夫说起.他于1982年发表了著名的呼吁改善中苏关系的“塔什干讲话”.开启了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大门。让我们来还原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的中苏关系主要是围绕两个相互交织的过程展开的。其一是两国不断寻求国家关系正常化的原则、基础,并通过谈判和交往逐步累积共识;其二是双方同时在全球、地区和双边等三个层次展开战略博弈。1989年5月中苏峰会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是这两个过程演变的结果。苏联解体后中苏关系能够平稳过渡到中俄关系这一事实表明,两国关系已经有了相当稳固的基础,中苏关系正常化既是战略博弈的结果,也是水到渠成的。  相似文献   

4.
丁明 《党史文汇》2010,(2):12-16
1989年5月1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邓小平握住来访的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的手,对他说:“我建议利用这个机会宣布中苏关系从此实现正常化。”顿时,中外记者的摄像镜头一起对准两位领导人,记录下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相似文献   

5.
孟兰英 《党史纵横》2010,(10):32-34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对世界范围内的战与和问题作出了新的判断,决定改变总体外交战略。在大体上理顺了中关关系之后.提出要缓和并改善中苏关系。但是如何才能使相互对抗已20年的两个国家重修旧好呢?邓小平运筹帷幄,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实现了中苏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相似文献   

6.
1989年5月16日,邓小平同志与来访的戈尔巴乔夫举行最高级会见,共同宣布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实现。这是20世纪的一个重大事件。这一正常化的历程包括三个方面:就消除影响正常化实现的"三大障碍"进行政治磋商,恢复中断多年的中苏边界谈判,遏制苏方在对台湾关系方面越过底线。笔者作为这一正常化的见证人,查核了大量官方资料,现对其艰辛历程作一个粗线条回顾。  相似文献   

7.
王建柱 《党课》2010,(21):119-120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对世界范围内的战与和问题作出了新的判断,决定改变总体外交战略,在大体上理顺了中美关系之后,提出要缓和并改善中苏关系。但是如何才能使两个相互对抗已20年的国家重修旧好呢?邓小平以一代伟人的聪明和才智运筹帷幄,经过10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中苏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相似文献   

8.
“南方谈话”是一篇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的文献。回顾这十年所走过的道路 ,我们更加能够体会到这篇谈话的分量和魅力。为什么一篇谈话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反响呢 ?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观念更新”四个字 ,即“谈话”以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视角审视并回答了  相似文献   

9.
3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深入而全面地总结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宝贵经验,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进一步改革开放,这是我们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一个重要使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十七大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经验,这是我们党和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艰辛探索得来的,是我们党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0.
前苏联最高领导人访华,有两次最引人注目:一次是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另一次则是30年后的戈尔巴乔夫访华。赫鲁晓夫的访问标志着中苏关系由“蜜月”期逐步走向破裂,而戈尔巴乔夫的访问则是中苏经历了10年沦战、10年武装对抗、10年谈判之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因此,戈氏的访问在当时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前苏联最高领导人访华,有两次最引人注目:一次是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另一次则是30年后的戈尔巴乔夫访华。赫鲁晓夫的访问标志着中苏关系由“蜜月”期逐步走向破裂,而戈尔巴乔大的访问则是中苏经历了10年论战、10年武装对抗、10年谈判之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因此,戈氏的访问在当时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和重要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景田 《前线》2009,(1):14-16
我国30年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不仅使中国人民从此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意义重大。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概括为“十个结合”。学习这“十个结合”,我有这样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深刻、系统地阐述了党在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的“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这“十个结合”中,前三个“结合”揭示了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第四到第七个“结合”分别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这四大建设的真谛:最后三个“结合”阐述了成功推进改革开放的实现条件和根本保证。而其中最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第一个“结合”.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之一,周光召参加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研制,他将自己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中国的国防事业。风雨几十年后,作为经历过“两弹一星”时代和改革开放时期的科学家,周光召在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时,用三个字做了概括:平常心。“我想应该有一种平常心。  相似文献   

15.
丁明 《党的文献》2006,(2):65-70
中苏关系正常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邓小平在坚持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审时度势,灵活应对,随时根据形势的发展及时调整对苏政策,显示了他高超的外交谋略和斗争艺术。在1979年中苏谈判过程中,中国代表团在他的指导下,成功扭转了中苏两国在经历了长期的对抗之后积怨甚深、互不信任的局面,使双方在国家关系问题上所持的立场和观点,在“正常化”这一主导性前提下逐步走向一致。  相似文献   

16.
一部中苏关系史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五”计划期间的中苏关系,是新中国建立以来中苏关系史上的最好时期。这期间,苏联方面在中国制定和实施“一五附划过程中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双方在科技、文化、商贸等方面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因此,研究和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是很有意义的,本文试图从以下几方面谈谈“一五”计划期间的中苏合作。一、“一五”计划的制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制》关于过渡时期转变的理论为依据,同时,借鉴社会主义苏联的经验,结合中国自己的实际情况,于1952年底…  相似文献   

17.
胡鞍钢 《前线》2013,(11):30-34
在中国最古老的哲学书籍《周易》中有这样一句谚语:“御政之首,鼎新革故。”意思是“改革是国家政治中最重要的事情”。这句饱含中国古老哲学智慧的名言同样也反映着现代中国正在蓬勃发展的伟大事业——改革开放。三个十年改革(1984—2003)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看,一方面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探索、试错,另一方面也需要不同时期的顶层设计,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发现,平均每隔10年左右,党中央会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作出顶层设计、战略部署的重大决定,这些决定包括每一时期(通常10年左右)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改革重点领域等。从1984年以来,党中央先后有三次重大决定。  相似文献   

18.
夏学花 《世纪桥》2011,(16):26-28
201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迎来其90周岁的生日。中国共产党的90年,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社会和谐发展的90年。90年的风雨历程,可以概括为两个短语十个字,即“历史的选择”与“选择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从1928年之前的文字记载中,还找不到“井冈山”这三个字。1930年出版的《吉安县志》中记载,吉安县有个井冈市,明朝时这里设过井冈巡检司。这是提到“井冈”二字的最早记载。可是,这个“井冈”在现在的井冈山东北300多里外,与我们所说的井冈山并不是一回事。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大报告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在表述上有一个重大变化,就是把我们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沿用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有”字去掉,变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字之易,意义深远。这一表述上的变化,绝不仅仅是文字上更精炼、更简洁的问题,而是蕴含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的全部历史,蕴含着改革开放20多年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以及“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新概括,是对我国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