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城镇化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同时必须看到,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农村市场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也不高,如何有效引导农民走向市场,推进农业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因此,大力发展农村城镇化,是引导整个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一、农村城镇化的内涵及特征农村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不断向农村城镇地区集中,城…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和第二、第三产业的兴起,促进了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的转化,农民开始为市场而进行生产。商品生产成为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决定性动力。农业中不断地提高经营规模的效益,已成为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农民追求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3.
加速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贫困地区的脱贫步伐,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在坚持改革和对外开放中不断发展,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已开始向非农业方面转移,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由于社会历史原因、自然条件的限制、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生产技能等方面的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脱贫致富的速度还不快,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子迈得还不大。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实现农村经济由封闭式的自然经济,向开放型的商品经济转化;由单一的、不合理的农业经济向综合的、全面的农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和全国一样,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3%,人均G D P突破2000美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产值结构为8.9∶91.1。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在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比重不断下降的情况下,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发展农业、繁荣农村、致富农民,积极探索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子,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许多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农业生产目标由过去追求数量向在保证一定数量基础上追求品质、效益和安全转变。江苏是我国重…  相似文献   

5.
农业产业化是继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的又一次总揽农村改革和发展大局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农业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必由之路,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鄂州市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不断探索在交通不畅、信息闭塞地区实施农业产业化的路径。我们的体  相似文献   

6.
章文彪 《今日浙江》2003,(22):34-35
衢州是浙江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但生态资源丰富,经济环境不断优化,经济社会发展极具潜力和后发优势。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如何充分发挥生态资本优势,避免重蹈发达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走有衢州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我们必须研究和考虑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7.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南宁地区的实际,首先分析了南宁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现状及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若干对策,以期对今后广大农村地区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参考。一、南宁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现状广西南宁地区是个集老、少、边、穷于一身的农业地区。全地区有12个县(市)173个乡镇,耕地总面积633.1万亩,总人口550多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7%。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3年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  相似文献   

8.
霍震 《前进》2008,(5):32-34
就业问题始终是国家高度关注、全力解决的重要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70%的劳动力集中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结构经历了深刻变化,由集体公社转向了联产承包,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农产品供给实现了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但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村人口的不断增加,农村集中了大量闲散劳动力,许多农民涌向经济发达地区,引起了一系列复杂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影响社会进步与和谐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积极探索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不断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全面实施农业  相似文献   

10.
记者:在我国,虽然农业产值在 GDP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但农村问题仍然是涉及 9亿多人的大问题,不解决农民普遍致富的问题,中国的现代化就无法实现,农村问题现在变得越来越突出了。陆先生,您是研究农村问题的专家,对于目前的农村状况您怎么看呢 ?  陆学艺 :我国 80年代初,农村实行家庭承包制,农业连年丰收,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自 80年代中期以后,一部分地区发展乡镇企业,农民收入继续提高,但大部分仍以农业生产为主,特别是以粮棉生产为主的地区,农民收入增长减缓、停滞。 1979— 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提高 15.1%…  相似文献   

11.
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落脚点是农业的产业化、农村的工业化和农村的集镇化。“三化”是现代化的支柱。西屏镇属于沿海发达省份中的欠发达地区,但作为经济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城关镇而言,应该而目可以在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中有所作为,作出表率。以培育发展农业主导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  相似文献   

12.
政务了望     
国家发改委中央固定资产投资将倾向农业农村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发展改革委在安排中央固定资产投资时,继续坚持向农业和农村倾斜,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今年年初安排用于农业农村方面的投资达739亿元,占中央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48.6%,比去年增加93亿元。其中用于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资443亿元,比上年增加75亿元。根据国务院最近召开的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发展改革委又新增安排20亿元投资,用于加强粮食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3.
由于历史、地理、自然等方面的原因,我国边境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还比较落后,农村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发展边境民族地区现代农业,应注重培养新型农民,加快边境民族地区农业科技进步;加快边境民族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调整边境民族地区农业生产结构.  相似文献   

14.
屈孝初 《湖湘论坛》2010,23(1):110-112
农业现代化和城市进程的不断推进,促使我国农村劳动力出现剩余并开始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但与此同时,新农村社会建设、支农惠农政策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又促使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返乡。本文分五个阶段追溯了农村劳动力外流的历史,并从金融风暴"后遗症"及信息获取不对称、城市推力与家庭拉力、农村劳动力自身因素、产业阶梯转移与政府政策倾斜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返乡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走出去,势在必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经济薄弱地区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从当前农村的实际看,农村市场需求不旺,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已成为困扰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瓶颈所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多年的实践证明:农业的发展不能单纯依靠农业本身,而要依靠与农业相关的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壮大。而二、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农业为之提供相应的要素支撑,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省苏南地区农民大  相似文献   

16.
周平 《传承》2008,(8):56-57
由于历史、地理、自然等方面的原因,我国边境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还比较落后,农村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发展边境民族地区现代农业,应注重培养新型农民,加快边境民族地区农业科技进步;加快边境民族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调整边境民族地区农业生产结构。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瓯海区农林渔业局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大力发展效益农业、都市农业和绿色农业,全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02年实现农业增加值3.05亿元,农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以及日美间的贸易不平衡,日本陷入日元升值和迫于压力的经济结构调整时期,农业也难免于此。日本的农业政策由以往的保护调整为国际化,从而导致农业的缩小化再生产,农村的农户数量不断减少,农协也开始出现了脱离地区和农户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目前,民族地区建设全面小康的任务十分艰巨。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金融业滞后、农村子女入学费用高、政府投入不足是民族地区农村小康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要加快民族地区农村小康建设的步伐,可以从农业补贴政策、农村金融政策、农村产业政策、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发展特色城镇等多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曹素华 《湖湘论坛》2002,15(5):75-76
农业结构调整是党和国家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决策,是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业跨越性发展、引导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措施。在这场决定农村经济发展方向和前途的重大战役中,少数民族地区如何抓住契机,乘势而上,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现实课题。本文结合邵阳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一、农业结构调整是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应对农业现代化市场化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1.调整农业结构是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市场农业的必然要求。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市场化程度低,在过去传统计划经济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