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紧急状态"写入宪法,顺应了历史潮流,为国家正确应对社会危机事件,快速、强有力地采取措施,提供了宪法依据.从价值层面上看,"紧急状态"入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在紧急状态时期维护社会稳定,促使政府依法行政的法宝;从理论层面上看,"紧急状态"入宪是我国抗击非典后的经验总结,也是适应了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从实践层面上看,"紧急状态"入宪还只是应对公共危机的第一步,真正贯彻宪法中的紧急状态条款,还要完善相关法律,构建相应的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2.
难民危机的爆发持续难消,以及"逆全球化"潮流遍袭欧洲,从不同角度说明了欧洲人曾经引以为傲的民族国家体系具有与生俱来的缺陷。"逆全球化"并非欧洲民族国家应对难民危机的理性选择,通过"逆全球化"应对难民危机,有似"己矛"与"己盾"之战。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随着"逆全球化"浪潮的兴起,"普世价值"在全球范围内大有式微之势。但在2017年,"普世价值"有所回暖,在美国,面对民粹主义、种族主义造成的困局,"普世价值"有所回潮;在欧洲,极右翼势力迅速崛起,但仍无法动摇"普世价值"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方针的主体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主体观的发展,是对当代中国的社会问题和观念的回应,同时吸收了国际人权观念和中国传统的民本观念."以人为本"方针的主体观涵盖了所有的人,是对基本人权和人的价值的肯定和认可.从观念层面上看,"以人为本"方针主体观是社会发展的体现;从制度层面上看,"以人为本"方针主体观的实现还有赖于制度建设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逆全球化"是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当前,"逆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贸易保护主义增强、极端政治倾向加重、民族主义抬头。但是,"逆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全球化的终结,也难以阻碍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逆全球化"背后反映出的是全球治理赤字问题。全球治理的民主赤字、分配赤字、责任赤字等,是当前"逆全球化"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然而事实上,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逆全球化"将为改革完善现有的全球治理体制提供新动力。  相似文献   

7.
当前,"逆全球化"已成一股新政治风潮。透过现象观其实质,西方发达国家妄图以"逆全球化"扰乱世界秩序,以期从中获利。为应对"逆全球化",世界各国可以团结增强"全球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共识,通过"一带一路""东亚自贸区"等更具开放性的贸易形式,为"全球化"发展增添新动力。  相似文献   

8.
欧美逆全球化思潮主要体现在多国纷纷出台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措施、美国接连"退群"以及各国收紧与难民移民相关的政策等方面。逆全球化思潮在欧美的兴起与发酵主要是因为西方社会形成了一条新的结构性分岐线。总体来看,逆全球化思潮在中短期内并不会彻底反转,而是还会持续发酵。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逆全球化"潮流不断涌现,但从进出口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实际数据来看,其实际影响仍十分有限。各国应团结起来,避免持久经济战,让经济全球化的快车重上正轨。  相似文献   

10.
在2018年,"普世价值论"主要表现为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博弈更加激烈,世界力量转移加速,全球治理赤字更加突出,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失衡导致"双重标准"凸显,现代化道路选择成为焦点。鉴于"普世价值论"具有欺骗性和迷惑性,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打响,因此,有理有力地批驳"普世价值论"仍然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传统全球化下的世界经济"中心—外围"结构固有矛盾导致了全球经济失衡与危机,进而引发世界经济长期萧条和"逆全球化"思潮。然而,"逆全球化"根本违背了全球化时代的经济运行大趋势,不可能支撑世界经济增长。因此,重振世界经济增长需要一个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的新型全球化。新型全球化下的国际经贸规则将呈现制定权博弈集团与一对一并存、高标准与差异化双轨并存、区域化对全球化一定程度替代三大新趋势。我国因应国际经贸规则演变新趋势,一是善于与发达经济体博弈,改革与调整既有国际经贸规则;二是加强与新兴经济体合作,构建差异化国际经贸新规则;三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创建区域化国际经贸新规则。  相似文献   

12.
从总体上看,我国公民参与立法的渠道还不够宽,参与的程度还不够广泛,参与的机制还不够完善,参与的权利还没有得到很好保障,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本文从策略转变、制度完善层面,探求扩大公民有序参与地方人大立法的解决之道。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当前,尽管公民参与立法的范围在拓宽,方式在增加,但受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仍还处于探索阶段。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运动已经让全世界广大国家和地区受益,但近些年却产生了一股逆全球化潮流,其本质是对全球化进程的背离。虽然已经有学者注意到此现象,但大多只是零碎、片面地对逆全球化的各个具体表现作出分析,而对逆全球化潮流的整体性把握以及比较完整的原因分析还不足。因此,出于探求推动全球化因素的兴趣,也是希望试图对逆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原因有一个完整性的解释,在列举了当前世界具体的几种逆全球化表现之后,主要从思想、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多个视角审视其成因,最终发现逆全球化一方面由于其具有强大的社会基础仍会继续发展,另一方面推动全球化的力量也在继续增加,当今在全世界形成一个多方面的力量博弈格局。  相似文献   

14.
鲁婷  陈娟娟 《传承》2009,(6):86-87
从经济原因看,"彩礼"存在的原因主要是由我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结构决定的。"男主女从""男尊女卑"是聘娶婚制的基本原则,女方把一定的财物当作结婚条件之一。从社会结构看,"男多女少"的社会结构导致高价婚姻,"彩礼"成为婚后保障金。从传统文化看,男女不平等观念的根深蒂固,"啃老结婚"现象在当今社会也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5.
"大跃进"是一场政治运动,"大跃进思维定式"指的是以这场运动为典型显现的一种模式化思维."大跃进思维定式"的政治理念之源是近代中国革命时期的"斗争哲学"."大跃进思维定式"的致思逻辑一是具有明确的政治价值目标,这个目标是当然的真理,无需论证,不容怀疑;二是确信认识主体的绝对化主导地位;三是肯认行为方式与过程的绝对一致性.从政治文化的层面看,"大跃进思维定式"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失,反而有着某种程度的遗留,对此需要进行深刻的学理剖析,通过倡导宽容理念,在政治精神上走出"大跃进思维定式"的桎梏.  相似文献   

16.
从封闭割裂走向和谐共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马克思的共同体概念是透析时代变迁的重要切入点。马克思的共同体概念阐释经历了从"虚假的共同体"批判到"真实的共同体"建立的思想进路。在马克思看来,"真实的共同体"饱含着丰富的"积极的他者"意识,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呈现了人的社会性存在,揭示了人是在交往理性的成长和公共生活的孕育中达成自我实现的。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共同体概念的最新时代表达,蕴含了一种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人类存在状态,彰显了新时代交往理性日趋成熟条件下开创和谐共在生存境遇的实践智慧。尽管面临逆全球化的冲击与挑战,但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和谐共在理念昭示了全球化时代人类应有的生存模式,也在引领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7.
<正>今天我们研讨的主题是"社会治理与中国道路",题目很大,问题不小。我认为:要探讨这一课题,正确的思考顺序首先要从系统论角度拓展、加深对"治理"这一概念的理解;其次,要审视和评析中国正在走什么样的道路;最后,要从全球化和民族国家的角度,找到、提出和引导中国未来道路的发展方向。只有宏观问题解决了,微观问题的讨论才有意义。首先看"治理"这个概念,"治理"要比"统治"在定义的外延上更为宽泛,"统治"通常指政府通过  相似文献   

18.
薄一波概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历程"始于毛、成于邓"是一个有待精确和阐发的命题。应当从三个层面理解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即"始于毛,成于邓"的层面,"成于毛,完善、应用于邓"的层面;"不始于毛、而始于邓"的层面。从发生学的意义、从政治基础、外交政策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始于毛,成于邓";从哲学基础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于毛,完善、应用于邓";从核心内容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始于毛,而始于邓"。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转化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回归,"美好生活需要"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以人民为中心,回归生活本体,追求更高形态发展的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的总称。从现实层面看,"美好生活需要"是供求不平衡的结果,它的产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并且遵循了需要上升的一般规律。就"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特性而言,它具有较高的层次性、主体差异性和历史阶段性。因此,美好生活的实现应遵循需要产生的一般逻辑:一方面要注重需求心理的内部调节,防止需要的横向膨胀以及需要的逆层次发展;另一方面还要依赖外部要素供给的"衡"向发展,形成可持续的、有针对性的供给;与此同时,坚持以"公正"为核心的价值统筹,实现供需两侧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20.
浅析中国"彩礼"婚俗存在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经济原因看,"彩礼"存在的原因主要是由我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结构决定的."男主女从""男尊女卑"是聘娶婚制的基本原则,女方把一定的财物当作结婚条件之一.从社会结构看,"男多女少"的社会结构导致高价婚姻,"彩礼"成为婚后保障金.从传统文化看,男女不平等观念的根深蒂固,"啃老结婚"现象在当今社会也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