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一部反映温州人创业精神、展现当代温州人风貌的电影《温州美人》很快就要公映了,而投资拍摄这部电影的人却是一位年轻貌美的小女子,她叫张嘉榕(又名张飞云)。在中国,民营企业投资拍摄电影的事真是不多见。那一个小女子为什么要投入巨资拍摄电影呢?  相似文献   

2.
武侠片是中国电影特有的一种类型片,也是外国电影观众最感兴趣的中国电影类型片之一。惊心动魄的武术打斗场面成为这类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武侠电影自诞生以来发展至今,出现了不少经典之作,其中那些经过精心设计的武打场面至今让观众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3.
张艺谋是电影“奇才”。从某种意义上说,张艺谋使中国的电影走向世界,但对张艺谋电影的非议十多年来不绝于耳。一些人指责他的电影丢了中国人的脸,给海外华人带来了尴尬和难堪。最近,听说他正忙着拍摄申办奥运的片子,他会把这部宣传片拍摄成什么样子呢?我很想知道。  相似文献   

4.
不能说是电影哺育了杭州人,哺育杭州人的东西很多,但可以说电影与杭州人相生相伴。这不,都伴随了一个世纪了。即使从1981年在杭州颁发金鸡奖百花奖的结缘算起,到今年10月第十五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颁奖会又回归到杭州,杭州人与电影又风雨同行了25年。电影,就像运河,穿过漫漫时空,最终还是要流到杭州:电影之与杭州人,就犹如龙井茶,在每日不知不觉的日常生活里,滋润着杭州人;就像钱江潮,每年都要激情无限地激荡杭州人;就似那丝绸带,即使时间久了,每次把她翻出来,当初那些真切的感受又会重温如初。25年,很多电影与一座城市相伴相随。杭州,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见证人”。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的交流越来越密切,从最初的展映、到互相开放市场上映影片,再到合作拍片,这些合作让世界电影人和观众在交流中不断受益。在交流中增进了解中国电影"走出去"是几代电影人的梦想,他们期待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电影了解中国。这个梦想从启动至今可以说初战告捷,中国电影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已经大大加强。1982年,中国电影资料馆在意大利举办"中国电影回顾展"集中放映135部中国电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自此,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的放映活动都在持续增加,为世界了解中国提供了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6.
看露天电影曾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尤其在农村,在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看电影曾是生活中的大事,生活在不同场景里的中国人便有不同关于电影的记忆:城市、乡村、平原、水乡、山区,共同的则是电影带给人们的兴奋和憧憬。我还听说,辽宁海城地震时,一个聪明的公社书记得到了当晚有可能地震的预报,又怕消息不准,  相似文献   

7.
2005年,历经风雨的中国电影迎来了自己的百年华诞。与时代同步、和本土相融,不仅构成了中国电影的鲜明特色,也贯穿于中国电影百年之路的全过程。自电影由西方传入中国,西方电影商人就争相而至,并迅速地垄断了中国电影市场。中国人虽在1905年就摄制了第一部影片《定军山》,却难以在垄断中立足,无奈沉寂十余年。直到1923年影片《孤儿救祖记》问世后,第一代中国影人以与本土文化相融为依托,通过家庭伦理片、社会言情片、民间传说片、神怪武侠片起落沉浮中的顽强拼搏,才初步打开局面,在中华大地生根立足。“九·一八”事变激起全国抗日救亡热潮,…  相似文献   

8.
<正> 去年,国内电影界与传媒界在本土电影事业的一致性走径上出现了很大分岔,相信稍微关怀中国电影发展的人也都有印象。执论的一方认为2004年是中国电影步出低谷迎来春天的拐点,而另一方的观点则截然相反:2004年是中国电影的全面崩溃之年  相似文献   

9.
<正>不能说是电影哺育了杭州人,哺育杭州人的东西很多,但可以说电影与杭州人相生相伴。这不,都伴随了一个世纪了。即使从1981年在杭州颁发金鸡奖百花奖的结缘算起,到今年10月第十五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颁奖会又回归到杭州,杭州人与电影又风雨同行了25年。电影,就像运河,穿过漫漫时空,最终还是要流到杭州:电影之与杭州人,就犹如龙井茶,在每日不知不觉的日常生活里,滋润着杭州人;就像钱江潮,每年都要激情无限地激荡杭州人;就似那丝绸带,即使时间久了,每次把她翻出来,当初那些真切的感受又会重温如初。25年,很多电影与一座城市相伴相随。杭州,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见证人”。  相似文献   

10.
九五中国电影扫描忆非对全球电影人来说,1995年是不平常的一年。这一年,电影走入了辉煌灿烂的100年。在东方,有12亿人口的中国,也在庆祝本国电影创建90岁生日。为着这双重的节日,中国的电影导演们无不竭其所能,以求在庆祝电影寿辰的蛋糕上“雕饰”更精美...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奇幻大片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并培养了一批忠实的受众。奇幻电影看似是西方的舶来品,其实不然,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刚刚兴起的武侠神怪片就已经呈现奇幻电影的雏形,1928年的《火烧红莲寺》以中国文化中的传奇故事为蓝本,传统的武打技能加入法术的催化剂,让它在当时以主旋律影片为基调的电影市场中脱颖而出。2017年底,中国电影市场上的奇幻电影一部接着一部:《降魔传》《、奇门遁甲》《、二代妖精之今生有幸》《、妖猫传》。不禁使人疑惑,为何如  相似文献   

12.
“第三种电影”在中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鸿 《政策》2003,(11):40-41
任何过渡时代都是艺术的黄金时代。在政治/道德和商业/娱乐电影的夹缝中,作为中国主流电影以外的"第三种电影",在默默地坚守和生长着。当我们被《橄榄树下的情人》这样朴素地展示人性善恶的伊朗电影所打动,被《中央车站》这样细腻地揭示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沟通的巴西电影  相似文献   

13.
2007年,香港导演王家卫出任第59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主席,成为戛纳史上第一位中国主席。法国观众和媒体对此欣然接受,因为中国电影人是戛纳电影节的常客,每个月法国都有一部中国电影公映,法国人熟悉了中国电影。  相似文献   

14.
随着34部进口大片名额用尽,从2012年12月开始至今年一月中旬,贺岁档影片成了国产电影的天下。尤其是《人再囧途之泰囧》,更是创造了票房奇迹,突破12亿元的总票房使之成为电影史上最卖座的国产电影。中国电影"走出去"是几代电影人的梦想,他们期待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电影了解中国。这个梦想从启动至今可以说初战告捷,中国电影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已经大大加强。2012年,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已超过170亿元,比2011年增长30%多,但与此同时,随着进口影片比例从20部增至34部,国产电影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相似文献   

15.
近十年来,中国人上电影院看电影的越来越少了。难道大家不愿意、不喜欢看电影了吗?不是的。主要因为电影票价太贵,许多人看不起电影了!笔者和周围的一些朋友,是十分喜欢电影艺术,很喜爱观看电影的。只因是个普通工薪阶层、离退休干部,由于囊中羞涩,已有好几年不进电影院,成了看不起电影的当今城市平民百姓了。有人说,电影票在中国是最贵的。何以见得?近日翻阅报刊,可以得到一个明确的比较。在美国纽约,晚场电影票价每张7美元,相当于当地一名普通工人月收入的1/214,相当于受过高等教育的市民月收入的1/357。德国柏林夜场电影票价为13马克,相当于普通市民月收入的1/154。  相似文献   

16.
田正清 《今日民族》2009,(10):34-36
电影发明至今已有113年的历史。电影自发明就以拍摄纪录片开始。我国和云南省的电影拍摄也都是以拍摄纪录片开始的。1910年,法国人拍摄了滇越铁路通车的纪录电影,这是云南最早的电影。其后,有国外、国内的电影机构在云南拍摄纪录片和故事片,其中最大的机构是美国新闻处,拍摄了中国远征军在印度、缅甸、  相似文献   

17.
回顾中国电影的200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值得纪念,因为在这一年,这种艺术门类在中国自诞生之日 起,已经有了100年的历史。盛大的庆祝活动、节节高攀的电影票房、红地毯上摇曳的女明 星构成了这一年中国电影的热闹景象。 但一位电影界的资深人士却指出:拥有百年历史的中国电影,一年的票房价值却与只有 10年历史的新浪(中国著名的门户网站)一年的收入相等。这样的比较多少让人尴尬,但却 在清楚的说明:中国电影还只是个孩子。与去年相比,他是长高了一截;与别人相比,仍不 过是个小朋友而己。 就像中国其他快速发展的产业一样,中国电影也时时面临成长的烦恼,但毫无疑问,这 种成长本身也透露着惊喜。  相似文献   

18.
迎百年庆典     
<正> 2005年是个特殊的年份。自1905年中国人尝试拍摄第一部影片《定军山》(戏曲片)起,中国电影至今已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为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各项庆典活动已经启动,电影人正用自己的行动为中国电影百年华诞献上一份贺礼。1、中国电影博物馆布展于3月下旬进入现场,7月底基本完成,国家广电总局和北京市安排11月下旬或12月上旬正式开馆。目前,中国电影博物馆布展工作领导小  相似文献   

19.
王敏  游媛媛 《求索》2007,(12):161-163
李安电影把中国审美观念融入电影的具体影像叙事中,“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艺术追求、东方伦理体系的构建、传统渲染手法的运用、“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美学风格、“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话语设置以及和谐均衡的细节之美都在他的电影镜头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使他的电影具有独特个人风格和东方神韵,有别于西方电影导演和其他的华语电影人。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国家形象通过《战狼》《流浪地球》《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等一批新时代主旋律商业大片,聚焦中国崛起的宏大主题,从而在国际社会有了新的塑造,展示了新时代中国人的精气神。这些主旋律大片表达了当今中国的文化自信和中国人崭新的世界观,融主流文化、商业价值及大众传播等为一体,为电影创作注入一股清流,反映了当前中国电影创作的新风向和弘扬社会主流价值的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