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阐述了网络谣言的内涵,并从谣言和网络两个方面描述了网络谣言的内涵特征;分析了产生网络谣言的多种因素——事件自身因素、传播载体因素、传播主体因素、网络"粉丝"文化因素和社会情境因素;提出了对网络谣言进行治理的若干建议,即应从及时公开相关信息、建立网络谣言预警机制等方面综合处置。  相似文献   

2.
谣言是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或捏造的信息。谣言传播的社会基础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和信息环境因素。社会稳定包括政治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秩序稳定以及思想情绪稳定等主要内容。谣言传播影响社会稳定所以要及时疏导、控制谣言的传播。控制谣言的传播包括及时辟谣及长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彭榕 《人民论坛》2014,(11):135-137
微博在信息传递中的自媒体、草根化倾向明显,微博特有的信任人际群体传播且交互性强等特征,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平台和条件;微博发布未经证实的信息,信息扩散导致谣言产生,谣言酿成公共危机事件,是网络谣言传播的基本过程;微博用户在网络谣言传播中起到了核心点、中介点和受众点等作用.  相似文献   

4.
微博在信息传递中的自媒体、草根化倾向明显,微博特有的信任人际群体传播且交互性强等特征,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平台和条件;微博发布未经证实的信息,信息扩散导致谣言产生,谣言酿成公共危机事件,是网络谣言传播的基本过程;微博用户在网络谣言传播中起到了核心点、中介点和受众点等作用。  相似文献   

5.
突发事件中的谣言可分为原因型、后果型和细节型三类.社会公众的不安、事件的相关度和不确定性是谣言产生的三个基本条件.在谣言的传播过程中,传谣者的动力在于获得某种期望的结果.谣言的传播不仅是群体分享信息的过程,也是对突发事件进行共同解释的过程.谣言在传播过程中会出现变形,信息流爆和群体极化加剧了谣言在群体中的传播.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谣言的传播,加强情报信息的收集,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开展社会心理调查,提升受众的谣言“免疫力”,适时辟谣,依法惩处.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实现了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和裂变式传播,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便利。随着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格局的不断变化,谣言的治理呈现出不断翻新、不断复杂化的趋势。互联网时代的谣言治理,要在尊重互联网信息传播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谣言治理的理念思路、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7.
孙嘉卿 《求索》2012,(5):204-206
谣言是威胁社会安定和谐的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控制谣言的社会影响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百年来中外研究者通过大量研究发现谣言的传播速度、传播强度及其群体接受度不仅受到个体情绪、认同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是群体态度及各种社会结构性问题的体现。本文对社会学、传播学等领域的谣言研究进行梳理与分析,对不同结果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比较与讨论,基于此提出了谣言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突发性事件中的信息控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际传播主要形式有传闻和谣言。在产生突发性事件、主导传播媒介的权威性不足、社会管理组织决策透明度不高或某些特殊情况下 ,传闻和谣言易大量传播。应建立谣言控制中心对传闻和谣言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9.
管健 《人民论坛》2014,(8):14-17
推动网络谣言传播的社会心态,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不确定性的社会心态成为谣言产生和传播的温床,泛化的弱势心态为网络谣言推波助澜,从众与责任分散弱化了谣言传播的负罪感,网络谣言成为个人意念与逆反心态的外化投射,沉默的螺旋助力了网络谣言的声势,网络推手成为网络谣言的加工厂和发动机。  相似文献   

10.
管健 《人民论坛》2014,(3):14-17
网络谣言的弥散化影响 推动网络谣言传播的社会心态,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不确定性的社会心态成为谣言产生和传播的温床,泛化的弱势心态为网络谣言推波助澜,从众与责任分散弱化了谣言传播的负罪感,网络谣言成为个人意念与逆反心态的外化投射,沉默的螺旋助力了网络谣言的声势,网络推手成为网络谣言的加工厂和发动机。  相似文献   

11.
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网络谣言的治安控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更快捷有效的方式。网络谣言的滋生和传播,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孕育、发生、演变甚至结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网络谣言传播机理的分析,结合公安工作实际提出了建立健全网络谣言预警机制、辟谣机制等治安控制策略。为了保障其落实,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立体式的管理机制以及倡导网络行业和网民自律。  相似文献   

12.
与微博谣言相比,微信谣言具有一些新的特征:就传播类型而言,微信谣言大多属于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生活型谣言,传播动机具有强烈的"形象管理""利他主义"传播动机;同时"熟人社会"特征导致微信的自我净化动力不足,而私密化的互动情境在确保沟通内容隐蔽性和社群情感牢固性的同时,也使外部力量的监控和引导难以介入;因此,微信谣言虽然传播强度不大,但是沉淀时间长,无法及时预警和有针对性辟谣。  相似文献   

13.
涉官网络谣言屡禁不止,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等造成巨大的危害,探析其成因,寻找治理路径十分必要。界定了涉官网络谣言的概念;分析了其传播特点;从官员、网民、媒体和政府多个角度探析了涉官网络谣言传播的动因,并提出了涉官网络谣言的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4.
张丽红 《前沿》2013,(9):107-110
网络谣言的传播是一个过程,其中有众多的主体,包括造谣者、信谣者、传谣者和辟谣者等在发挥作用,这些主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制约网络谣言的走向。因此,应对网络谣言必须在明晰其传播过程中的各个主体及其作用的基础上作出。  相似文献   

15.
周湘智 《求索》2012,(9):119-120,26
我国的信息传播已进入"微时代"。在海量信息传输中,谣言信息与其他信息在微传播介质中夹杂,呈现传播主体平民化、传播内容碎片化、传播模式多极化、传播时空即时化等新特点,网络谣言泛滥损害了公共权威、扰乱了社会秩序、增加了社会风险,可通过拓宽证伪路径、建立谣言诊所、增强可信程度、强化集体能力、进行民主操练等形式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6.
《人民论坛》4月(上)《解读灾难谣言之谜》问卷调查和专题文章引起了读者及网友的广泛关注。其中,《荒唐谣言背后的真相调查》揭示此次日本强震后谣言传播的特征、民众反应等备受关注的现实问题,《政府公信力亚健康与辟谣难题》等专题文章通过专家解读,为读者阐释谣言传播的规律以及谣言背后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引发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17.
袁程远 《人民论坛》2015,(8):136-138
从2013年《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到2014年4月秦火火事件,可以看出国家坚决打击网络谣言的决心。但对于谣言认定标准的划分及造谣发生地范围的界定和入罪界点的认定等方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不少争议。在新媒体时代,应当准确把握谣言传播的内外机制,在制裁微博谣言时要根据传播特性制定更规范合理的法条,有效控制谣言传播。  相似文献   

18.
网络谣言传播是当下亟须治理的一个社会难题。传统研究刻板地将亲代视为谣言传播者,而子代被当作理性辟谣者,这一路径难以全面地解释问题的复杂性。本文从代际权力视角出发,运用虚拟民族志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剖析网络谣言反向代际传播现象。研究发现,子代更具优势的时势权力难以跨越传统长老权力以有效干预亲代在风险中的高危行为,无奈只能借助谣言反向代际传播实现自我增权。网络谣言与亲代利益紧密相关,子代通过诉诸权威、恐惧表达和不断重复以帮助自己增权。然而子代增权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代际间数字鸿沟的差异及代际责任的履行,当亲代能充分理解谣言传播的深意后,便可达成子代对亲代的风险干预。  相似文献   

19.
李国祥 《时事报告》2013,(10):42-43
近年来,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迅猛崛起,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加剧了网络谣言的传播。放眼世界,网络谣言危害已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社会问题。网络谣言的传播,对国家社会安定以及公民切身利益都可能造成潜在威胁。因此,各国政府正采取多种措施,想方设法制止网络谣言的传播。  相似文献   

20.
张丽红 《前沿》2013,(11):103-105
针对不同层面的主体来说,"信"的具体所指是不一样的。目前,受社会转型期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各个层面上的"信"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问题。"信"在现实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反映到网络上后,对网络谣言的传播也会产生一些影响。减少网络谣言的传播,离不开诚信的社会氛围的营造,也需要制定一些具体的互联网诚信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