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贵州加快推进中国优质茶原料基地、最大的茶产品加工基地、最大的茶产品出口基地"三大基地"建设,向茶业强省迈进。3月20日,第11届中国·贵州国际茶文化节宣传推介活动向外界公布了今年贵州国际茶文化节将于4月18至20日在遵义市湄潭县举行的信息,预计国内外5000余名嘉宾将齐聚遵义湄潭,共话贵州茶产业如何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2.
<正>7月2日,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金骆驼奖获奖品牌揭晓,我省湄潭翠芽、雷山银球茶、凤冈锌硒茶、遵义红4个公共品牌入选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野春姑牌凤冈锌硒茶、贵天下牌都匀毛尖等8个企业品牌茶叶斩获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骆驼奖,一举摘得十一块金牌,标志着贵州茶叶正跨步走向世界。"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骆驼奖"是第一次由国际茶叶协会、欧盟茶叶协会等国际茶业组织和国际国内茶叶专家、茶文化专家参与的国际性名茶评鉴公开活动。经过报  相似文献   

3.
正走遍全国,走向世界,2017贵州茶一节一会在此之上做出努力,多方位助推黔茶出山。绿色是多彩贵州的主色,茶叶是绿色贵州的珍宝。4月28日,2017中国·贵州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贵州茶一节一会)在中国湄潭正式拉开序幕,来自世界各地的"茶友"在此以茶为媒、以茶会友、共话茶事、共谋茶业。根据贵州茶一节一会发布的《贵州茶产业发展报告(2016)》,2016  相似文献   

4.
<正>湄潭县是贵州茶叶第一县,2014年当选中国茶业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并获得全国重点产茶县第2名。如何扬湄潭茶之名,打造黔茶航母,引领黔茶出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一、充分发挥湄潭茶产业在贵州茶产业发展中的优势(一)茶文化优势湄潭茶在唐代陆羽《茶经》中就有记载。清代湄潭眉尖茶成为贡茶。1939年,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开创了近代贵州乃至中国茶科研的示范。1940年,浙江大学西迁带来  相似文献   

5.
正盛世兴茶,就必须要增强文化自信,认清和把握茶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机遇,切实推进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要加强茶叶标准、品牌和诚信建设,让消费者喝上生态茶、放心茶、健康茶。茶,源于中国、行于世界,我们的祖先最早发现茶、饮用茶和种植茶,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一大贡献。5月28至29日在遵义市湄潭县召开的2014第十三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中国(贵州·遵义)国际茶产业博览会上,来自国内外的1000多名各界嘉  相似文献   

6.
正贵州茶在第11届中国·贵州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上集中亮相,进一步打响了贵州茶品牌,推动黔茶出山、风行天下。醉美人间四月天,红城茶香醉春烟。4月19日,第11届中国·贵州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在遵义市湄潭县开幕。来自澳大利亚、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国际行业组织负责人、知名茶企、茶商和国内各大茶企代表1000余人齐聚湄潭,  相似文献   

7.
苔茶飘香     
<正>爽爽贵阳,茶叶飘香。在5月27日至29日举办的"黔茶飘香·品茗健康"系列活动石阡苔茶推介会上,夷州翠芽、坪山翠芽等石阡苔茶系列产品  相似文献   

8.
<正>250家贵州茶企历时26天,行程近5000公里,沿着延伸西北的丝绸之路,弘扬贵州茶文化,推介贵州茶品牌,加快黔茶出山步伐。茶产业是贵州传统优势产业,也是近年来贵州省重点打造的五张名片之一。贵州茶产业经过10多年发展,已成为贵州农业的第一大产业,茶园总面积达700万亩,承接了东茶西移大势,并成为中国茶叶的原料中心,正加速形成中国绿茶加工中心。为深化贵州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及地区茶文化交流,弘扬贵州茶文化,服务贵州茶产业,加快黔茶出山步伐,今年7月,贵州再次开启"丝绸之路·黔茶飘香"之旅。250家贵州茶企历时26天,行程近5000公里,从重庆、西安、兰州、太原、西宁到呼和浩特,这条延伸西北的丝绸之路成为贵州茶叶走向世界的又一个通道……  相似文献   

9.
《理论与当代》2015,(11):66-67
2015年5月29日,以“多彩贵州·生态茶香”为主题的2015中国(贵州·遵义)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在湄潭隆重开幕。中国法学会会长王乐泉,省委书记赵克志出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农业部总农艺师孙中华,中国茶业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讲话,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鲍绍坤,海峡两岸茶叶交流协会会长张家坤,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等出席,省委常委、遵义市委书记王晓光致辞。  相似文献   

10.
王艳霞 《当代贵州》2014,(33):47-47
正为宣传茶知识、传播茶文化,倡导茶为国饮,形成全社会饮茶、爱茶、关心茶的良好氛围,助推黔茶提升,11月14日下午,由贵州省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主办,中共南明区委宣传部、贵阳市农业委员会承办,贵阳花果园太升茶叶市场协办,以"多彩贵州绿茶好,黔茶飘香·品茗健康"为主题的贵州省普及茶文化系列活动之走进社区在贵阳市油榨社区逸天城举行。活动旨在贯彻落实好《贵州省  相似文献   

11.
<正>4月18日,贵州广播电视台《茶旅贵州》——"北纬27°·最美茶乡"大型茶旅系列节目在最美茶乡贵定云雾镇隆重开机。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茶文化研究会原会长庹文升,省农委常务副主任胡继承;贵定县委书记莫春开,县长张丽芳,县人大主任凌毅,县政协主席方昌国;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梁正等领导出席开机仪式。贵州旅游资源丰富,民族文化特色鲜明,又是中国茶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有着厚重的茶文化历史。《茶旅贵州》——"北纬27°·最美茶乡"大型茶旅系列节目,旨在  相似文献   

12.
<正>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们相聚在多彩贵州、醉美遵义、茶海湄潭,一起呼吸清新的空气,品味馥郁的茶香,共同探讨茶产业、茶文化发展大计,这是一件美丽的事情,是一次十分有意义的盛会。绿色是多彩贵州的主色,茶叶是绿色责州的珍宝。"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寡日照,有机质、无公害"  相似文献   

13.
王艳霞 《当代贵州》2014,(33):46-46
正贵州茶产业的发展目标坚定而执著:到2016年,全省建成茶园面积700万亩以上,其中投产茶园500万亩,形成加工企业3000家以上,茶叶年产量27万吨,茶产业综合产值超过500亿元,农民年人均茶叶收入达到1000元。作为"湄潭翠芽"、"绿宝石"、"遵义红"的原产地,遵义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茶产业,从几年前小作坊抱团冲击全国市场,到今日茶企兵强马壮集结出征。2006年,遵义作出推进百万亩茶  相似文献   

14.
正大数据技术的运用,让贵州农村发展有了"智慧芯"。贵州正以大数据助力结构调整、"黔货出山",加快大数据与乡村振兴的融合,推进农业产业革命。"喝了这么多年的茶,用这么高科技的手段去茶园里面参观还是第一次。"5月7日,在遵义市湄潭县2018中国·贵州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现场,重庆茶叶爱好者李庆通过手机体验了一把湄潭沁园春  相似文献   

15.
一、湄潭茶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1.茶产业发展优势陆羽《茶经》记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经茶史专家考证,当年《茶经》所载的行政区域应在隋唐时期设置,地域遍及黔北、黔东北等范畴。所指"其味极佳"的茶叶,包括现在湄潭、石阡一带的苔茶。明洪武年间,设容山长官司治理湄潭境地,其间有韩、张二姓每年将本地所产  相似文献   

16.
李坤 《当代贵州》2014,(14):22-23
当前,贵州具备了打造黔茶品牌的基础,未来三年,贵州要集中精力、重点突破,打造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遵义红四大全国知名品牌,努力打造全国优质生态安全茶叶原料中心、加工中心和品牌中心。  相似文献   

17.
<正>6月25日,2015中国·贵阳避暑季之"黔茶飘香·品茗健康"茶文化系列活动在筑城广场启幕,贵州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陈海峰宣布活动启动,贵阳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兰义彤,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龙永平,市政协副主席刘建军、夏钢等出席活动。南明区茶文化系列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九年,以茶文化活动为载体,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拓展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带动促进全省茶产业发展,市民可在活动期间免费品茗、欣赏歌舞展演、茶艺表演等。活动启幕当天,主办方给南明区历年来的110名道  相似文献   

18.
茶蕴独到     
周开迅 《当代贵州》2012,(23):36-37
“黔中桃李可寻芳/摘茶人自忙/月团犀胯斗圆方/研膏人焙香/青箬裹/绛纱囊/品高闻外江/酒阑传碗舞红裳/都濡春味长”。这是宋代大词人黄庭坚歌咏遵义务川茶的著名词章。800多年后,西迁至湄潭的浙江大学教授苏步青在湄江河畔深情吟唱遵义湄潭茶:  相似文献   

19.
<正>3月20日,北京玉渊潭公园内樱花烂漫、黔茶飘香,黔茶进京春天行动拉开序幕。由贵州省农委组织的12家茶叶企业、上百款春茶产品将在玉渊潭公园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品黔茶·赏樱花"万人品茗活动。"品黔茶·赏樱花"黔茶进京春天行动已是第六次举办,将来自多彩贵州的生态茶、安全茶、健康茶奉献给北京市民。贵州是全国唯一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  相似文献   

20.
在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创建活动中,湄潭县茶海生态园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湄潭茶海生态园,是一个以核桃坝村为中心的,具有黔北风情和茶园风光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享有"中国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美誉的核桃坝村,位于湄潭县城东北角,是湄潭县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示范点。这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