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志敏 《当代广西》2012,(15):57-58
所谓园林,即在某一地域范围内,通过各种艺术手法与建筑工程技术,根据设计要求,运用地域与环境上的特点,对地形地貌进行适当的改造,采用筑山置石、水面处理、建亭盖阁、植被绿化、道路布局等途径创造出赏心悦目的景观艺术环境,以供人休闲、观赏、娱乐的游憩境域。中国历史上的园林按隶属关系分,主要有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与寺观园林等几种。皇家园林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古代的风水学,一直对国人生死宅墓的选择产生着重大影响,自认"受命于天""君权神授"的古代帝王,在营造宫殿、园林等皇家建筑时非常重视风水学,风水宝地成为皇家建筑选址的首要条件。畅春园的选址就是康熙皇帝钦定的。炎炎夏日,海淀公园内绿树成荫、碧波荡漾、凉风习习,避暑观光的游人络绎不绝。但徜徉其中的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里曾是历史上著名的皇家苑囿——畅春  相似文献   

3.
吴心 《黄埔》2008,(4):56-57
帝王陵墓及附属建筑合称为陵寝。 我国自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代建国至最后一个封建制王朝清代灭亡,历时3000余年,其问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和地方政权共有帝王500余人。至今地面有迹可寻、时代明确的帝王陵寝有100多座(处),分布在全国半数以上省区。帝王陵寝和陵寝制度都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不但反映意识形态上的礼制习俗,而且反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后人全方位了解古代社会生活细节的重要而生动的媒介。  相似文献   

4.
这多年来,笔者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红红火火、经久不衰,这就是一些媒体对专制帝王(尤其是清代皇帝)的形象再造。人们打开电视很容易看到:专制王朝成了威而不苛、严而不酷的皇家,很多清代的封建帝王大都变为可敬可佩、可亲可爱的“皇阿玛”——皇爸爸!而这其中,要属雍正形象的再造最为令人瞠目结舌了。 以往的历史对雍正的正面评介并不多,相反他的形象,尤其是民间形象却极  相似文献   

5.
香山雪景     
黄健 《今日广西》2010,(2):52-53
香山是我的最爱,春夏秋冬我都去过美丽迷人的香山。香山位于京城西北30华里处,700多年前这里山峦起伏,林深草密、清泉甘冽、风云月露、朝夕变幻。它既是拱卫京城的一道天然屏障,又是避暑狩猎的场所:那里有皇家的寺庙和园林,有帝王的行宫和世纪伟人的故居;有千年松柏和碧波静湖,还有历代文人留下的绝诗名句;有动人心绪的深秋红叶,更有美丽高洁的寒冬雪景。  相似文献   

6.
王炜  阎虹 《北京观察》2006,(11):52-57
天坛天坛,是明清帝王祭天祈谷的场所,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这里有庄严华美的殿宇,苍古繁茂的林木,在京华诸多名胜中堪称翘楚。天坛作为皇家祭坛的历史有490年,一直是无上神圣的所在,民国肇始,它的地位骤然跌落,一度沦为林场、跑马场、战场,多次遭到驻军洗劫破坏。1918年1月1日,在民国政府内务部的主持下,天坛被辟为公园,正式向民众开放。皇家禁地与踏青去处明清时期,天坛属于皇家禁地,坛墙外设有保护地,平民不得进入。但制度上虽如此规定,实际执行并不总是严格。明朝后期,天坛神乐署那些奏乐、演舞的道士们为了谋求生财之道,在乐署…  相似文献   

7.
沈阳故宫为大清入关前夕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两代皇帝所建的盛京皇宫,清入关后沈阳故宫成为清代皇家储物宝库,馆藏万件清代宫廷档册秘笈、御用珍品和明清文物收藏,沈阳故宫在历史上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的美誉。  相似文献   

8.
京城花事     
老北京,在朱启祯当政之前,没有街行树,街行树是朱启祯从国外引进的。那时候,街道上是没有什么花可看的。到了春天,花一般是开在皇家园林、寺庙和四合院里。老北京人赏花,得到这三处去,皇家园林进不去的时候,到寺庙里连烧香拜佛带赏花,便是最佳选择。春节过后,过了春分,二月二十五,有个花朝日,是百花的生日,那一天,人们会到寺庙里去,花事和佛事便紧密地连在一起。因此,在皇家园林还没有开放为公园的年代,到寺庙里赏花,是很多人一个共有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正>“飞放泊”的设置将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礼制文化完美地进行了融合,是北京作为国家都城所在,多元文化汇聚的经典。数百年来由于北京地区巨大的环境变迁,绝大多数飞放泊已湮没无闻,飞放活动也鲜为人知。帝王狩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强烈象征意义,提供狩猎的皇家园囿也成为都城重要的礼制设施。我国古代都城附近往往有大型园囿的设置,  相似文献   

10.
勿绝于“弄臣”之手孙信成历史上,头脑稍微清醒一点的封建帝王,都知道要依靠忠臣,警惕奸臣。可不论是昏君,还是明主,却都离不开弄臣。于是,奸臣就多以弄臣的面孔出现。这些人虽为国家大臣,却一门心思陪帝王说笑嬉戏,与帝王一起养狗、斗鸡、玩蛐蛐、打麻雀,为帝王...  相似文献   

11.
崔霞 《春秋》2009,(3):57-58
封禅泰山,是中国历史上历代帝王的一种旷世礼仪大典,尤其更是那些有作为帝王的必然举动。司马迁《史记·封禅书第六》记载:“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汉武帝刘彻是汉王朝的第五个皇帝,他雄才大略,文韬武备,也是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帝王之一。  相似文献   

12.
魏萍  毛远明 《求索》2013,(4):75-77
"帝王"是对各朝代的最高君主的总称,"帝王崇拜"贯穿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整个过程。本文分析了帝王崇拜的滥觞、重基础、曲折再现和最高评价,构建了中国历史上帝王崇拜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13.
有了帝王,便有了宫廷。有了宫廷,就有了守卫王宫、护卫君主的专职人员。夏(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7世纪)是我国最早的王朝。《周礼》上记载,夏朝的官员里有虎贲氏,汉代有虎贲中郎将、虎贲郎,历代沿用,一直到了唐朝才被废止。古代称宫廷禁卫军的将领为虎贲,也称勇士为虎贲。虎贲的意思是如同老虎勇猛地奔走追逐野兽。根据《周礼》所记载,我国从夏朝起就有了皇家卫士,那么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也应该有宫廷禁卫将士。只是由于夏商的年代太久远了,这方面所留文献资料不足,所以,这两个朝代的禁卫制度以…  相似文献   

14.
近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倡导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这才是一个大国在现代化征程中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风范。基于此,我们在学术研究中更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真正贯彻"双百方针",具体到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既不能囿于传统的史学观点,又要鼓励新的视角。以辛亥革命推翻2000年帝制而言,我们在肯定这一划时代巨变的伟大意义的同时,也要看到100年来人们对帝王意识、封建主义、奴性教育的反思之不足。不然,何以多年来歌颂帝王的宫廷戏长盛不衰?何以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等热衷于搞豪华"皇家会馆",向封建王权顶礼膜拜?一句话,人类的思想变革是最难的。为了深层次地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我们欢迎各种突破传统思维的新观点。本期编发张鸣教授的访谈,旨在引发更多的争鸣。  相似文献   

15.
郭友亮 《求索》2008,(6):221-223
宋代帝王出于自身喜好和政治需要,在帝王登基、预立王储、选拔官员、修德鉴戒和政治制度等方面利用占卜,与之建立了一种特殊密切的关系。占卜是帝王们决策的一个依据,是政治活动中一项起着或隐或现作用的工具,这种作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帝王们的喜好和提倡,影响着占卜术的演进和社会地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我在《中国历代外戚传》的“序言”中已经指出过:“封建政治的特质,就是帝王的独裁和专制。但即使是拥有绝对权力的英明帝王,也不可能事事躬亲,所谓的独裁,有时仅仅是一种象征。在权力与能力之间,任何帝王都难以弥合。因此,封建帝王要行使至高无上的权力,一方面,要设官分职,通过一整套政治机构来实现他的意志;另一方面,在帝王的左右,在朝廷的统治枢纽之地,又要寻找、利用辅臣,作为皇权的辅助者和政令的直接执行者。一般来说,帝王左右有三股力量可资利用,一是朝臣,二是宦官,三是外戚。三股力量因着各种原因,有时是平衡制…  相似文献   

17.
帝王也会犯错误,而且不是偶尔,犯了错误怎么办?臣下、百姓是不能批评的,说不好就有掉脑袋的危险。但有点自知之明的帝王,一旦醒悟过来,就会发个“罪己诏”,也就是帝王的一份检讨书。  相似文献   

18.
刘宜庆 《同舟共进》2013,(11):67-71
杨度这个“典型的湖南人”(梁启超评价),在袁世凯眼中是“旷代逸才”。21岁时,杨度师从王闽运,醉心帝王术,曾踌躇满志地对友人说:“余诚不足为帝王师,然有王者起,必来取法,道或然与?”真不知帝王师之梦想是成就了他,还是害了他。本想成为帝王之师,却成为行宪专家;本想推行宪制理想,不料成为袁世凯帝制的罪魁祸首;本想忠诚于君主立宪,无奈一心向佛;本想在佛学中度过余生,结果皈依共产主义,成了秘密的中共党员……从晚清到民同,杨度系万干风云与时代风潮于一身,他周旋于各种政治要人之间,不断地变脸,诚为中国近代史上一奇人。  相似文献   

19.
帝王之师与“归隐山林”的完美结合 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常常有出世和入世之想.他们最崇高的理想是以“帝王之师”在政治上大展鸿图.成就一番人间伟业.然后功成身退,“弃天下如敝履.薄帝王将相而不为”,归隐山林修身养性。可惜,绝大多数的人无法达到这种境界。从春秋时期一直到唐代.  相似文献   

20.
蒙元帝王之母与家教王风雷自古以来,蒙古族的家庭教育与蒙古族母亲有着密切的联系。勤劳、勇敢、智慧的蒙古族母亲用自己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成千上万的蒙古族英雄儿女,在蒙古族的家庭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诗篇,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实际上,蒙元帝王家族的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