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仲泉先生认为,中国共产党指导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理论,都构成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分析之链,而各个历史阶段的探索构成了整个链条上的不可或缺的环节.石仲泉的"链环论"对中共党史研究、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深化,再深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上新台阶的必由之路──访石仲泉教授本刊特约记者穆林之石仲泉男,湖北荆沙市人,1938年6月生。1956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在燕园学习近9年。长期从事理论宣传和研究工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相似文献   

3.
全面把握体系,深化理论研究石仲泉(中央党史研究室室委、研究员)自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概念后,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就在陆续展开。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发表,把这个理论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它是这个理论走向体系化的重...  相似文献   

4.
<正>9月14日,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举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坛·2010",首都理论界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共同思想基础与共有精神家园"这一主题,深入研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著名专家学者黄枬森、陈先达、石仲泉等出席论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傅华在论坛上致辞。论坛由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史秋秋主持。  相似文献   

5.
肖娴 《理论月刊》2007,1(8):14-16
胡乔木是我们党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理论探索。从胡乔木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有关书信来看,这一探索集中体现在他对两个重要理论问题的再认识上,一是在"历史决议"起草期间对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再认识,二是在东欧剧变后、苏联解体前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再认识。胡乔木对这两个问题的理论探索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理论环节。  相似文献   

6.
《公安研究》2014,(6):95-95
石仲泉在《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年第10期撰文认为,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努力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追逐“中国梦”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历史。从毛泽东到习近平都企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梦想。这是近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追求。尽管他们对“中国梦”的定位标准、实现目标略有差异,强调重点有所不同,但要使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努力掌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本刊召开首都部分专家学者学习《纲要》座谈会发言摘要6月29日,本刊编辑部在京召开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研讨会”。首都理论界部分专家学者龚育之、杨春贵、石仲泉、何祚庥、郑杭生、...  相似文献   

8.
当代"新社会主义"思潮产生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阶级基础是资本主义国家阶级阶层结构变化中的知识分子;社会基础是"新社会主义"者在对资本主义体制和苏联模式批判基础上,对新社会制度的探索。深入研究当代国外"新社会主义"思潮的社会主义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经历了由"不是完全清醒"到逐渐清醒的发展过程.列宁进行了初步探索.毛泽东在实践中作了进一步探索.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科学总结.江泽民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上形成了富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胡锦涛对社会主义本质论作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丰富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0.
张学成 《传承》2008,(8):48-4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本文首先论证了毛泽东、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都主张"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的共同理念,然后对比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方式上的不同,最后总结了五十年探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在近日的《北京日报·理论周刊》上撰文说,现在,比较时新讲多少次思想解放。这样的表述是否准确?我认为还需商榷。我认为,自1978年到现在思想解放方面的大高潮只有两次:一次就是1978年掀起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再一次就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其他的几次恐怕都达不到这个等级。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三大理论成果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三大理论成果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它们都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其理论的主题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都是坚持实事求是,价值目标都是以人为本。由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性,使三大理论成果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进行了深入地探索。他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水平的高低,应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社会主义可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公有制可以两权分离,有多种实现形式。这些思想对于我国推进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基石,是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究和探索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劳动价值论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两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本文首先论证了毛泽东、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都主张"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的共同理念,然后对比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方式上的不同,最后总结了五十年探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在浙江调研时有一段插话,摘要如下: 石仲泉说,入党不是白猫、黑猫那种性质的问题,共产党员的标准在任何时候都不能降低,一定要具有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王彦丽  郑永安 《求索》2012,(4):48-50
马克思的"历史路标"的提出为我们进行理论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通过"历史路标"概念的引入,使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更趋规范化和科学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体现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选择路向及其伦理价值观的建构。本文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路标"探索的角度,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境遇、时代传承和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奠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探索、社会主义价值实践与理论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奠基和当代确立等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劳动及"两个尺度",关于人的需要和利益,关于政治经济学中的价值问题,以及关于政治、道德、艺术、宗教、审美、社会文化理想的论述,都包含着丰富的价值论思想。列宁关于实践标准、社会主义道德、党性和阶级性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中同样具有经典意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众多,其价值思想主要表现在对"物化"和"异化"现象的批判反思与倡导"人道主义"两大方面。毛泽东的价值观主要体现为人民主体思想,邓小平则重新阐释了利益、富强与社会主义价值诉求的关系。当今中国思想理论界则以实践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内容,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充满活力,"这一思想与邓小平建设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社会理论一脉相承。邓小平从观念、主体、制度三个层面进行探索,对建设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社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所以,研究这一理论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激扬社会主义社会的生命力,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党的十六大即将召开前夕,《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这部著作公开发表。为此,本刊记者专题采访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