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干部人事月报》2009,(1):78-78
子贡是孔子门下一个有名气的富家弟子,他在周游列国途中遇到了一位鲁国籍奴隶,便自己出钱将他赎了出来。按当时鲁国法律规定,若发现有本国人在他国作奴隶,公民只要能出钱赎回,赎金可由国库报销。但子贡自以为不去报销才更显得道德高尚,就当众将“收据”撕毁,并声称自愿承担一切费用,不向国家报销。这一行为在当时引起轰动。随后子贡回国去见孔子,自以为能得到孔子的赞扬。但孔子听说他回来了,吩咐学生们说:“子贡来了你们要拦住他,从此我不想再见这个人。”  相似文献   

2.
《干部人事月报》2008,(23):78-78
有一次,孔子与众弟子在陈、蔡的地方被围困,长达七天,吃饭成了问题,个个饥饿不堪。富裕弟子子贡见此情景,便突破重围,用身上带的钱财换了一些米回来,并由颜回负责煮饭。不久,子贡无意间经过煮饭的房间,竟然看见颜回在用勺子舀饭吃。子贡心感不平,就跑到老师那里,行礼之后问孔子说:“仁人廉士会不会因为穷困而改变气节?”孔子答道:“当然不会。”于是子贡就讲述了亲眼看见颜回偷饭吃的事实。  相似文献   

3.
受孔子以《诗》为教的直接影响,孔门弟子多勤于研习《诗》,如子路、南容、曾子等勤于诵习《诗》。就在诗学造诣上来说,孔子十分赞赏子夏与子贡对于《诗》的领悟程度。子夏传《诗》实有两个层面,一是实践中以《诗》教授多位门下学习者;二是理论上作《诗序》。子夏之外,孔门其他弟子对于《诗》学传播、传承等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在这方面以子贡和曾子为代表。  相似文献   

4.
春秋末期,距今2500多年前的一天,孔子对着年轻的弟子子夏,缓慢却坚定地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从此,这句话就一直回荡在历史的天空,绕在中华民族的耳边。几千年的中华历史证明,孔子无疑是君子中杰出的代表,他集诸多美德于一身,孔子的品格就是君子美好的品德。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论语》是孔子写的书,其实不是。孔子一辈子没有自己写过一本书。为什么叫《论语》《论语》是在孔子去世几十年之后(大约公元前400年),由他的弟子和弟子的学生根据笔记和记忆加以整理汇编而成的书。全书用语录体的形式编纂,主要记载了孔子的言论和他所经历的一些事情,也记载了孔子一些学生的言论。全书涉及到孔子创立的  相似文献   

6.
夫子何贵     
近来读《论语》,有一段印象颇深。 太宰惊异于孔子的学问,就去问他的学生子贡:“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回答道:“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孔子听说后却不以为然。他回答说:“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贼,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相似文献   

7.
在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有两位学生的身份比较特殊,一位是孔子的女婿公冶长,另一位是孔子侄女婿南宫适。公冶长,姓公冶,名长,字子长,春秋末年齐国人。《论语·公冶长》载:“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监狱)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公冶长曾蒙冤蹲过监狱,孔子没有嫌弃他.并将女儿嫁给他,足见孔子对公冶长才品的认可。《孔子家语·弟子解》说他“为人能忍耻”。说明他心胸宽广,谦和忍让。相传他通鸟语,《大成通志》载:“世传长能通鸟语。”皇侃《论语义疏》引《论释》曰:“公冶长从卫反鲁,行至二界上,闻鸟  相似文献   

8.
“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说的是孔子一辈子而不是他的某一个时期。三千弟子跟随他有多久,因为没有确实的史料记载,不敢妄断,说“贤人七十二”与他始终相随,大概是不为过的。孔子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谈各自的向往与追求,这是历来都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四子侍坐”,然而,不知人们是否想过这四位弟子的年龄差距:孔子六岁时曾皙出世,孔子十岁时子路出世,  相似文献   

9.
所谓“治生”即指“治家人生业”。“治生之学”,就是如何经营管理私人生业的学问。中国古代的治生之学,是由商人首先总结出来的,这就是经商致富之学。 据现存古籍记载,孔子的著名弟子子贡通过自己的经商实践,总结了前人经商的经验,提出了经商致富的几条原则:第一,屯积居奇,善价而沽。他举例说:“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价而沽诸。”第二,贱买贵卖,这是古代经商致富的主要办法,子贡深刻体会到这一点。据《史记》载,子贡“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好废举,与时转货赀”这里说的“废著”、“废举”,  相似文献   

10.
孔子从37岁回到鲁国,一直到50岁,这中间有14年的时间,不惑之年的他就做了一件事情:教学生。《庄子·渔父》曾经描述过这样动人的场景: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这样的情景,是乱世中的潇洒与沉着,是那个黑暗世界里突然出现的光芒,这个光芒,就是孔子以及围绕在他周围的弟子们。  相似文献   

11.
今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同时,还提出要提高政府的公信力问题。执行力和公信力,是任何政府都不可或缺的、具有内在紧密联系的两大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政府的公信力更重要。最早深刻论述政府公信力重要性的是孔子。一部《论语》,有38处讲到“信”,其中有24处包含着守信用的意思。孔子的学生子贡向他请教治国理政的道理,他讲,要使老百姓吃饱饭,有充足的武器和军备,取得人民的信任,具备了这三个条件,国家就治理好了。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非去掉一个条件不可,应该先去掉哪一个…  相似文献   

12.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在蔡国的日子里,孔子给弟子们讲仁,讲见义勇为。其弟子宰予问孔子有人落井,跳下去救是仁和见义勇为,不救是见死不救是不仁。孔子回答说可以用其他办法救。据悉,这就是"见死不救"的成语表达。可见,早在当时,孔子就已经点明了"见死不救"是一种"不仁"。所谓"不仁",  相似文献   

13.
在众多孔子弟子中,冉有向来少受关注,这与冉有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冉有谨慎过度,进取欠缺,但能经世致用,尊师事主。从思想道德方面讲,冉有离孔子的要求有很大差距,但孔子仍然对他倾注精力,循循善诱,着力改变他的性格。  相似文献   

14.
《当代广西》2010,(20):60-60
“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说的是孔子一辈子而不是他的某一个时期成就。孑L子何以能让弟子们与他始终相随,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5.
言敦源(1869~1932)是我国著名诗人、政治家、实业家,被称为北洋儒商。他字仲远,人称仲远公,孔圣人七十二弟子中"十大贤人"之一言子——言偃(字子游)的81世孙。因孔子三千弟子中皆为直、鲁子弟,只有言偃一人出自长江以南地区  相似文献   

16.
段秀娟 《传承》2009,(10):80-81
孔子对于不同弟子所问的同一问题总是有不同的回答,而且孔子对于不同弟子的褒贬态度存在差别,孔子与弟子之间以及诸弟子之间在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上也存在分歧。尽管存在着分歧,但他们对于儒学精髓"仁、义、礼、智、性"的理解与认识却是相通的、一以贯之的,孔子开创的儒学是孔门弟子儒学思想的发端和源泉,他们在某些问题上的意见分歧正是反映了他们对于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和而不同"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孔子对于不同弟子所问的同一问题总是有不同的回答,而且孔子对于不同弟子的褒贬态度存在差别,孔子与弟子之间以及诸弟子之间在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上也存在分歧.尽管存在着分歧,但他们对于儒学精髓"仁、义、礼、智、性" 的理解与认识却是相通的、一以贯之的,孔子开创的儒学是孔门弟子儒学思想的发端和源泉,他们在某些问题上的意见分歧正是反映了他们对于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和而不同"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弟子有三千之多,他最得意的弟子叫颜回。有一次,孔子带颜回周游列国,因被误解困于陈国和蔡国之间,整整饿了一个星期。有一天,孔子正在午睡,颜回从外面讨些米来,煮好稀饭后,把手插进锅内大米粥里,然后又把手指放进口中吸吮起来。这些动作被睡醒的孔子看得一清二楚,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在识鉴人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识才四忌”就是这些经验之一,至今还很值得我们借鉴。 一忌“以言取人和以貌取人”。孔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在人才思想上独树一帜。但他在识鉴人才上也有过失误和教训。据《史记》记载:孔子有两个门徒,一个叫宰予,一个叫子羽。宰予利口善辩,敢于藐视当时的封建礼教。因此孔子瞧不起他,称他为“朽木不可雕也”。然而宰予不顾孔子的嘲笑,仍然积极进取,最后官至临菑大夫。子羽,因其貌不扬,孔子就据此认为他是个“才薄之人”,不可造就。可是正是这个子羽,后来南游长江流域各地,讲授儒家学术思想,从学弟子达三千多人,而且名声很大。孔子后来谈及这  相似文献   

20.
"子贡视执玉"的故事《左传》上讲,春秋时期,制国的国君益来拜访鲁国国君来。孔子的学生子贡在场,看到他们宾主相见的行礼过程。那天,邻国国君益高高地举着作为礼品的宝玉,他的仪态居高临下,骄傲得很,有失为君的道理。鲁国国君来接受礼品,过于谦恭,自卑自残,不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