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长期的扶贫开发实践中,党和政府通过传承发展扶贫理念,适时调整扶贫政策,科学制定扶贫战略,创新扶贫政策机制,构建起多层次扶贫体系,搭建了多主体扶贫格局,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模式,积累了丰富的扶贫开发经验。中国特色扶贫的开展在实现国家全面脱贫的同时,也为全球贫困治理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回顾、成效与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缓解和消除农村贫困,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反贫成就,并探索了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模式,在构建"大扶贫"格局、多元化扶贫主体、动态化扶贫目标、多层次扶贫政策、立体型扶贫对象识别机制等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当前,以扶贫标准上调为标志,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将进入一个新阶段.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我们必须继续优化扶贫战略、重构扶贫机制,包括扶贫目标瞄准机制、扶贫项目选择机制、扶贫资源管理机制、长效扶贫机制和扶贫政策协调机制等,努力开拓扶贫开发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保命钱”和减贫脱贫的“助推剂”.对加快贫困地区发展、改善扶贫对象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消除贫困是全球面临的共同任务,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中国政府大规模扶贫成功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实现了从温饱型贫困向发展型贫困的转变,成为世界反贫困领域的翘楚。我国扶贫目标也从解决温饱到解决低收入人口的发展问题,扶贫理念从救济式扶贫到资源开发式扶贫继而转入绿色生态扶贫阶段。我国农村扶贫经历了体制改革带动型扶贫、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八七扶贫攻坚和制度化扶贫等阶段。扶贫战备从开发式扶贫向绿色生态扶贫转变。  相似文献   

5.
<正>[主持人语]在过去30多年改革开放中,中国减贫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贫困问题尤其是农村贫困问题依然存在,而且还相对严重,这不合乎中国和平崛起和"中国梦"之要求。最近几年,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贫开发政策,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摆到更加重要的地位,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从过去的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扶贫,继而开展连片特困扶贫攻坚。但是,应该看到,当前扶贫开发工作依然偏重于经济建设而忽视社会建设,偏重于自上而下的传输和投入模式而忽视扶贫对象的社会参与,偏重于资源配置而忽视沟通、协商、参与。由此,严重地制约了扶贫开  相似文献   

6.
社会扶贫作为政府财政扶贫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诸多相对优势。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社会扶贫面临着“十二五”规划、《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编制以及我省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机遇等。同时也备受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社会扶贫相关机制不完善等的挑战。基于此,我省下一步应该从抢抓机遇、争取突破;制定社会扶贫规划、建立健全相关机制等几方面入手促进社会扶贫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大多数贫困地区自然条件较差,贫困程度较深,近些年来,中央和省级政府对贫困地区投入了大量财力、人力和物力,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贫困问题依然比较严重,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滞后,贫困户可持续增收能力不足。结合精准扶贫的要求,通过对湖南省湘西州产业扶贫成就和问题的分析,总结出三种产业扶贫模式,提出了推进产业扶贫的政策建议,确保扶贫成效可持续。  相似文献   

8.
柯振华 《学习月刊》2014,(14):111-112
长期以来.扶贫开发工作存在着贫困对象不准、情况不明、扶贫资金指向不准的问题,“撒胡椒面”、“扶富不扶贫”等现象也不同程度存在.造成扶贫资金流失,扶贫开发效果大打折扣。因此,“精准扶贫”的提出对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浅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反贫困的主要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娟娟  鲁婷 《世纪桥》2009,(9):37-38
贫困一直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在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的存在。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所取得的成就是值得在历史上大书一笔的。本文试从经济发展、政府积极的扶贫政策以及扶贫体制和治理三方面分析中国反贫困的主要经验,在举国同心协力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以更好的完善挟贫政策,有利于尽早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0.
1994年,国家开始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时,列入国家扶贫攻坚计划的贫困县全国有592个,其中贵州有48个,占8.1%;贫困人口全国8000万人,贵州省有1000万人,占12.5%。实施扶贫攻坚以来,贵州省的反贫困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1994年的1000万人减少到1998年的369万人。 应该说,贵州省的反贫困,不仅关系贵州省,也关系到整个中国的反贫困。今年是“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的最后一年,本刊将陆续推出10篇《贵州扶贫攻坚纪实》系列文章。展示成就,总结经验,提出问题,这无疑对在新世纪继续打好扶贫攻坚战,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长征》2008,(3):33-33
赵玉、刘传岩在2008年第1期《红旗文稿》上撰文指出: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这种形势下,对我国现行扶贫政策措施进行反思,意义尤为重大。一、贫困识别机制有待完善——识别不准,扶贫错位。当前,我国的贫困识别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部分政策规定不够完善,落实不力;2.政策设计门槛过高,部分贫困县、贫困人口难以逾越;3.扶贫资源稀缺射发不正当竞争,干抗贫困识别;4.受客观条件制约,难以对贫困识别进行有效监督。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是对贫困问题现象和本质、解决贫困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作出理论阐释的科学学说。习近平扶贫论述是在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基础上,继承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脱贫经验和理论,创造性发展形成的科学体系。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扶贫论述的核心内容,精准扶贫要由单纯的“输血”向“造血”转化,扶贫要与扶智扶志相结合,要发扬持之以恒精神,集中力量解决深度贫困问题。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主体的思想,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促进政府与市场机制的协同发力,积极实施产业扶贫。  相似文献   

13.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农村有2.2亿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从1978年的30.78%降为2000年的3%左右。特别是“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农村扶贫工作收效巨大。但是也要看到农村贫困状况仍然严峻,全国农村尚有3000万贫困人口,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农村人口中贫困的比重还比较高,且呈现出新的特征:一是贫困程度较深,多种贫困并存,现存在贫困人口大都是极贫人口,多数是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将产业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根本途径,创新扶贫模式,着力在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打造农产品品牌、建立和落实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落实产业扶贫规划等方面下功夫,努力将贫困地区农户融进产业链条,实现真正的“造血”式脱贫。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11,(5):78-78
在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云南省始终把纪检监察工作融入扶贫工作的全过程,切实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监督检查,积极构建反腐倡廉协同工作机制,推行了扶贫项目廉政承诺制、贫困群众廉政评议制、贫困群众廉政评议员制三项扶贫项目廉政制度,确保扶贫项目、资金、  相似文献   

16.
杨文 《学习月刊》2014,(14):94-95
“文化扶贫”进入我国扶贫事业发展!的崭新阶段、是扶贫模式从“输血”扶贫、“造血”扶贫到“树人”扶贫的新发展、新转变、新突破,是由治标向治本的重大转折。诸多学者把目光集中在此.对农村文化扶贫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及路径可谓各抒己见。基于这种情况.就目前农村文化扶贫的现状、问题、原因、对策进行一系列系统的研究.是理论界的一项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我国落后地区人口的贫困问题和弥补信贷扶贫政策的缺陷,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引进并推广农村小额信贷扶贫模式。由于小额信贷成功解决了长期以来扶贫资金使用中的“三低”(即资金到户率低、资金回收率低、项目成功率低)问题,提高了资金的扶贫效益和经济效益,这种扶贫方式受到了广泛的称赞和肯定。但是,小额信贷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还有不少关键性的问题尚未解决,影响着小额信贷的健康发展,本文从实际入手,对如何完善我国小额信贷扶贫提出了初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叶茂 《廉政瞭望》2012,(5):21-22
中国的扶贫攻坚始于改革开放后,至今已将1人1天1美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减少了5亿多,这个成就令人瞩目。"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被认为是中国扶贫的一大特色,政府的主导发挥了不少制度的优越性。然而,认真观察中国的扶贫体制和扶贫实践,会发现在众多扶贫工作亟待攻坚的环节上,人的因素极为关键。在我国扶贫工作"政府主导"的大背景下,基层政府官员的观念更是对整个扶贫工作举足轻  相似文献   

19.
扶助农村贫困党员,一贯地采取“输血式”扶贫并不能有效地解决根本问题,应以“扶志”和建立有效脱贫的“造血”机制为重点。  相似文献   

20.
贫困是困扰世界人民的普遍问题。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扶贫实践先后经历了:体制变革推动减贫阶段,专项扶贫举措瞄准贫困地区;大规模扶贫开发和八七脱贫攻坚阶段,目标瞄准贫困县;巩固温饱成果、夯实小康基础的深度扶贫开发阶段,目标瞄准贫困村;全面小康下的精准扶贫阶段,目标瞄准贫困户和贫困人四个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开发式扶贫,扶贫瞄准目标逐步下沉,扶贫对象逐渐精准,这些扶贫举措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