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学敏 《山西青年》2023,(9):130-132
就业问题不仅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政府工作的重点。2022届高校毕业生1076万人,首次突破1000万人,创历史新高。随着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日益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慢就业”现象已成为一个常态化问题。在新冠疫情期间,“慢就业”现象更为凸显,部分学生甚至发展成为“懒就业”“不就业”,具体可以细分为优越型、逃避型、准备型。为了解决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问题,从个人、社会、学校、家庭不同层面深入剖析了“慢就业”现象,推动“全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构建“全过程”生涯教育体系、提升“全方位”就业服务质量,打好“三全育人”组合拳,进而削弱“慢就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三农”问题早已有之 ,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 ,“三农”问题发生的背景是不同的。现阶段的“三农”问题是在我国已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全面深化阶段、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的“三农”问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滞后是新阶段“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核心是农民增收。因此 ,围绕农民增收 ,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三全育人”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三全育人”的核心是“人”,出发点是培养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中心在“育”,重心在“全”,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将雷锋精神全员协同、全过程贯通、全方位融合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对雷锋精神一体化“三全育人”展开研究,既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举措,也是对凝聚民族复兴伟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之“新”思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思想体现了“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是科学发展观之“维”;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伦理,遵循发展的生态规律,是科学发展观之“度”。  相似文献   

5.
任怡璇 《世纪桥》2022,(9):74-76
在新的“Z世代”背景下,“00后”进入大学,出现了新的思想与行为特征,存在“佛系”等消极思想,表现为理想信念模糊,缺乏精神动力;习惯顺其自然,跟着感觉走;存在个人享乐主义,追求自我满足。他们随缘看淡生活,导致爱国主义精神匮乏,理想信念缺失,没有远大抱负,对人生发展、国家发展存在着不良影响。面对学生新的特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也应因时而新,要注重在全过程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发挥思政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善用社会实践“大课堂”,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动性,选树学生典型,发挥榜样示范和网络思政的引领作用,加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与引导。  相似文献   

6.
时杨 《山西青年》2023,(6):122-124
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本科高校需要顺应社会发展形势,了解发展需求,建设兼具理论专业知识与实践指导能力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为此,文章首先阐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民办本科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在认知、渠道、机制、资金四个方面面临的现实困境,并针对性提出了认知深化、渠道拓展、机制完善、资金扶持四项“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措施,旨在通过团队建设路径的科学探索,推动民办本科高校的定位转型,将其打造成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高校,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7.
高校“三风”建设是高校健康发展和综合张力表现的核心问题。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促进高校“三风”建设,是高校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针对高校“三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下的具体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8.
彭积龙   《新湘评论》2005,(10):10-12
“十五”计划是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迈进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五个统筹”、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9.
由于“五形态论”和“三形态说”对跨越“卡夫丁峡谷”后的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的不同诠释,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采取了不同的模式,共和国前30年与后30年的发展分别以“社会危机”与“巨大成就”的截然不同的结果体现出来。“五形态论”对跨越“卡夫丁峡谷”后的社会主义社会与直接“脱胎”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特征的混淆,使得共和国前30年出现了“人民公社化”、“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社会危机,“一大二公”的高度计划的极端公有制模式也成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桎梏。“三形态说”澄清了两种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混淆,正确回答了跨越“卡夫丁峡谷”后的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模式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0.
当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性历史时刻,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宽广的世界眼光观察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趋势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形成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深刻理解和把握江泽民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重要精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具体说来,江泽民对人类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模式”的概念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倩 《唯实》2008,(10):24-27
“中国模式”特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道路或发展经验,是从全球化的角度或世界视野来看待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中国模式”和“北京共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时间上,“中国模式”特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道路,其内容不限于经济领域,而是综合性的概念;“中国模式”是建立在中国国情基础上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征,是对人类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中国模式”仍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2.
李俊峰 《先锋队》2011,(2):51-53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迎来了全面发展的“黄金时代”,作为欧洲世界的“领头羊”之一,法国的经济、社会、人文也呈现令人可喜的发展景象。不过,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法国社会的权力腐败、黑金政治也进入了“高发期”。  相似文献   

13.
孙小玫 《党史天地》2008,(12):51-54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随着《高等教育法》的实施,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定位更加明确.对于高等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手段、办学内容、办学目标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已开始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这对各个高等院校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同时,高等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也不断地暴露和激化,高等学校面临着许多紧迫问题,只有深化改革,切实从社会需求出发,许多高校才能在未来发展中立足。  相似文献   

14.
马良清 《学习导报》2011,(21):30-31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坚持科学发展,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就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社会是人的社会,建设“两型社会”,必须始终紧紧抓住“人”这个根本因素。因此,在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中,既要重视“两型”事业的推进,更须紧紧抓住培养塑造“两型”新人这个根本。  相似文献   

15.
戚攻 《探索》2002,(6):6-8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作出“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既是对中国社全现代化建设已有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是对实现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后,社会整.体发展状态和水平的科学认知和理论设计。因此,学习、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贯彻和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宏伟目标与历史任务、准确把握21世纪头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前线》2010,(11):I0001-I0008
“十一五”时期是加快建设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关键时期。五年来,全区人民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齐心协力、砥砺奋进,全面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是高校“两课”教学工作中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意义,并力求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为“两课”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两课”教学应该在“三个代表”思想“三进”方面创造新的更辉煌的业绩。  相似文献   

18.
汪青松 《探索》2005,(6):8-10
发展、改革、稳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三个维度。科学发展、深化改革、协调稳定的“三维一体观”才是当代的社会和谐观。当经济发展起来、分配差距较大时,必须在效率优先、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把社会公平提到“更加注重”的位置上,在改革力度、发展速度与稳定程度“三度统一”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9.
国画 《世纪桥》2023,(8):50-5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而“微思政”作为一种顺应时代发展的新模式应时而生。它是教育工作者运用微媒介的载体和平台,通过日常化和具体化的形式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新模式。因其具有显著的特征和优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在明确“微思政”育人模式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实践路径,即构建高校“微思政”平台、丰富高校“微思政”成果、保障高校“微思政”环境、打造高校“微思政”队伍等。这些实践路径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校人才,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20.
当道德滑坡遇到法律缺失,社会便手足无措,“道德立法”呼声四起。道德能否进入法律,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可以进入,以什么样的方式进入,它能否保全和提升我们的道德,这些是本文尝试讨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