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傅守祥 《长白学刊》2012,(1):157-160
战略性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出场,引发了中国文化体制的全面改革,开辟了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新方向。发展文化产业在中国不单单是一种纯经济的考虑,更是全球化大潮中我们面对强势文化冲击所实施的一项文化复兴战略。文化产业的正合博弈,其实质是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作性竞争。当前,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好,但是其"内在品质"与国外产品相比尚有较大落差。在内容为王的文化创意/生产时代,迅速提升国内文化产业的人文含量和精神品质,成为当代文化建设与产业升级的当务之急。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充分认同文化的娱乐属性的同时,千万不能偏废了文化的审美本质。  相似文献   

2.
张平连 《政策》2013,(9):68-69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上就已掀起一股"创意城市"的热潮,以内容为主体、以创意为基础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新经济的核心产业,成为"城市化进程"新动力引擎,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到新阶段的标志。我们要继续抢抓这一发展机遇,因势利导,不失时机推动文化产业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为"五个湖北"建设贡献力量。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仅从居民文化消费、调整产业结构、文化产业助力城镇化建设等方面,对推进湖北文  相似文献   

3.
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动力,文化产业园区作为文化产业的“引擎”,其建设也越来越成为文化产业核心要素。近年来,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浙江提出构筑“两大创意城市、十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31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三级空间布局架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投入不断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建立,产业集群效果明显,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相似文献   

4.
强新星 《前进论坛》2014,(10):35-35
<正>近年来,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在泉州逐渐兴起,特别是在2013年,我市获评全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而就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而言,仍需进一步发展。为此建议:1.促进科技与文化创意产业相融合。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根基和灵魂。创意与科技相互结合是今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它一方面将极大地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科技含量,创新产业业态和形式,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附加值;另一方面也将使高科技找到新的应用领域,提升科技产品的  相似文献   

5.
文化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文化为灵魂、科技为支撑的产业形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关注并了解兄弟省份发展文化产业的举措和最新动态,对我们江苏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6.
文化产业发展核心要素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资源为重要基础,文化创意为基本前提,文化科技为强大动力,文化园区为主要平台,充分发挥人的智慧,进而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的新兴产业。因此,研究文化资源、文化创意、文化科技和文化园区等核心要素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对于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孟博超 《前沿》2011,(6):155-158
自2004年提出文化强省战略以来,河南文化事业实现了较快发展,推动了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但投入、创新不足,内容创意产业发展滞后,人才短缺、产业链不完整、市场转化和开发能力不足依然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要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投入,多层次高水平开发文化资源,推动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强省转变。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我省文化产业增速连续5年达30%以上,省演艺集团实现收入、效益、资产"三个翻番",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成为全国第一家资产、销售收入达"双百亿元"的出版传媒集团,全省建有140多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我省还推出了优化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建设"四大产业带"等举措。然而,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文化  相似文献   

9.
发展文化产业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优势,通过深化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加大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造就力度、以科技创新引领文化产业发展、扩大文化消费等路径,实现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新型文化产业人才的培育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新型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新型文化人才应该是集文化型、产业型、研究型和技术型等多种特质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培育新型文化产业人才应建立尊重人才的体制,发挥企业搭建的人才培养平台的作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培养人才方法,并需要借鉴他国先进的人才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11.
关于创建国家(大连)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设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产业是一种无污染、无公害的新型产业,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的特性。通过创建国家(大连)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可以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由三部分组成: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文化物流中心和文化产业生产基地。应采取"官助民办"方式,通过市场的供需变化来调整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化产业是指文化部门所管理和指导的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主要包括文艺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培训业和艺术品业等。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整体创新能力、市场拓展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有好的创意,建立能够激发创意资源的组织体系,要有完整的资本结构。  相似文献   

13.
区域文化产业何以出新出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区域文化产业,必须善于盘活优质文化资源,结合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构筑特色鲜明、协同推进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发挥区域文化优势。我们不仅要打造富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群和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还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提升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水准,推动区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公安研究》2012,(6):63-63
黄永林、罗忻在《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5期撰文认为,文化产业是以文化资源为重要基础,文化创意为基本前提,文化科技为强大动力,文化园区为主要平台,充分发挥人的智慧,进而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的新兴产业。因此,研究文化资源、文化创意、文化科技和文化园区等核心要素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对于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我国应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进程,努力提升其文化内涵,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借助"一带一路"的契机,我国要积极寻求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加大对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鼓励原创,切实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6.
民族文化产业关系到文化产业的“民族性”问题.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必须充分认识其与民族文化、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民族文化产业可被分为本地型、外向型、媒介型、创意型、综合型等类型.在实践中,各族群众发展出民族文化体验、民族工艺品输出、民族演艺经营、民族节庆会展、民族文化市场、民族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民族文化产业园区等典型模式.民族文化产业具备立足实践的基础,以人为本的关怀、统筹兼顾的特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可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建设中寻找发展的延伸路径.  相似文献   

17.
顺应时代要求,高起点,大手笔,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打造"楚风"文化品牌,面向中外两个市场;建设一座中国荆楚文化殿堂;成立文化产业集团,加快文化产业开发;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在湖北崛起,推动湖北在中部崛起。  相似文献   

18.
广东、浙江、湖南等省份,其文化产业已跨入我国先进行列。文化产业以其鲜明的特质,助推整个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湖北文化产业需要转变发展方式,锐意改革,集约经营,激发市场活力;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并实现制造业方法向现代文化产业方法的转型;内容与平台并重,内容创意价值增值;培养文化消费型和人力资源增値型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9.
《群众》2015,(9)
<正>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已成世界共识。尤其是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更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美国GDP的近30%来自文化产业,其文化产品占世界市场43%的份额。日本的文化产品占到世界文化产品市场份额的10%,仅次于美国。韩国赚取外汇第二多的产业是文化产业,也称得上"世界文化产业强国"。欧盟是世界主要文化产品出口方,主要出口书籍、音乐、影视、  相似文献   

20.
《协商论坛》2011,(11):29-30
文化是经济的灵魂,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而文化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产业以创意为源头、以内容为核心、以技术为手段,是高技术化和高文化化的统一体,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有力抓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