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金融对“三农”的支持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从金融供给总量来看,不但没有加强,反而有所削弱。出现了三个反差,一是农村信贷资金大量外流,与农业和农村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三农”的关注形成反差。二是“三农”对信贷资金的巨大需求与信贷资金对农村投入增量下降、贷款占存款比重不断下降形成反差。三是金融资源在城乡的不合理配置与要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形成反差。由于这三个反差,造成了现在农民贷款难、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农村资金供不应求。为此,我提几点具体建议:第一,要按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搞好…  相似文献   

2.
彭琳 《青年论坛》2014,(3):120-125
近年来,我国对于"三农"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在完善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我国农村地区基本上形成了以"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为主体的农村金融组织,这一金融体系对"三农"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很大的支持作用。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集中在农民日益增长的贷款需求与金融机构追求效益偏好之间的矛盾,农村信贷资金供给不足,资金短缺仍然是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3.
农村合作金融(农信社、改制后组建的合作银行)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是农民生产合作、交易合作的桥梁,对于改善“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目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与规范意义上的合作金融组织在产权形式、经营宗旨、服务范围、管理体制、服务分配等方面相距甚远,  相似文献   

4.
农村信贷资金外流是农村金融抑制的结果,也是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一大“瓶颈”。农村金融生态外部调节尤其是政府的行政干预是导致农村信贷资金外流的主要原因,在外部调节的影响下,农村金融生态内部调节机制的形成及金融生态主体成长等均受到严重的制约,农村金融在政府的管制性安排下消极运转并日益背离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均衡有赖于政府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5.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乎民生,牵动全局,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要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离不开金融的强有力支持。尽管从历史上看,中国银行作为传统的外汇外贸专业银行,与三农建设缺乏天然渊源,但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传统的、狭隘的“三农”已发展成为“大三农”和“新三农”,我省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推进了农村城镇化、大量农民经商办企业或外出打工带来了农民市民化。  相似文献   

6.
解决“三农”问题,瓶颈之一是农村基层融资能力不足,缺乏通畅的融资渠道。商业金融机构由于农村中小企业、农户贷款的风险大,收益小,正不断地退出农村领域,其县级分支机构因“只存不贷”反而成了农村基层金融的“抽血机”而不是“造血器”。这种情况,为国家开发银行在广大农村地区以开发性金融支持“三农”建设提供了舞台。  相似文献   

7.
谢景芳 《前沿》2006,(8):167-169
我国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中心是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是关键,而农村文化建设又是发展和稳定的基础。农村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保障,这已成为学者探讨研究的一个新课题。本文就如何在农村搞好文化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信贷资金的支持,目前农村信贷供求梗阻现象严重,在信贷资金的供求中,存在着农村金融部门有钱放不出,农户需要信贷资金贷不到的问题。解决信贷供求梗阻,消除金融抑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只有从资金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入手,既扩大资金供给规模,又满足资金有效需求,填补农村投资短缺和消费不足这两大缺口,才能促使农村总供给和总需求正常增长,带动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公安研究》2014,(2):93-94
陆彩兰、刘正良在《武汉金融》2013年第8期撰文认为,在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的视角下,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出现了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农村正式金融供需缺口持续扩大,农村金融市场供需主体分化现象比较显著,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低,金融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不完善。对此,应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解决其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为“三农”的可持续发展培育健康可靠的农村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10.
“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没全局的重要问题。农村稳,则国家稳;农村富,则国家富。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年关住“三农”问题,正是体现了党中央对该问题的深刻认识与把握。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的稳定,  相似文献   

11.
加快城市化进程,不仅是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解决当前诸多矛盾和问题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只有30%左右,不仅低于45%的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低于一般发展中国家40%的水平(发达国家已高达80—90%)。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及其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推进城市化进程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近年来,“三农”问题进一步突出。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矛盾、小农经济高度分散的生产方…  相似文献   

12.
《新东方》2020,(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强调要提升"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领域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和金融优先服务领域",要求打通金融服务"三农"各个环节,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为本地"三农"服务,县域新增贷款主要用于支持乡村振兴。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时期,信贷资金要流向农村,金融服务要供给农民。据此,本文首先探讨了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后介绍了当前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面临的几大痛点,最后对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张红秋 《前沿》2004,(8):113-115
“三农”问题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块“心病” ,久而不决 ,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 ,让整个社会看到了“曙光” ,我们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尤其是开展对“三农”的金融补给 ,让“三农”问题不再是问题 ,这是我国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推进器。本文就如何看待金融的社会作用与如何发展农村金融提出了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罗莉 《长江论坛》2003,(6):38-40
我国“三农”问题的形成主要因为长期的工业优先战略和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农业之外,这就是城镇化。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大大落后于工业化水平,加快我国城镇化的进程,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兰溪农村合作银行以服务三农及中小企业发展为己任,一直致力于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信贷资金主要投放于农业,全市农业贷款95%以上由合作银行发放,为支持当地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特别是  相似文献   

16.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党和国家经济工作的重点。农发行是国家农业政策性银行,其职能能否有效发挥,直接影响到农村稳定、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因此,各地人大应关心和支持农发行工作,促进农发行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农村的社保问题是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农村社保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我国农村社保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拓宽渠道筹措资金、建立个人账户、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规范社会保障管理体系、加强法制建设加大宣传力度等措施。这样,我们才能在一定的程度上解决农村的社保问题。  相似文献   

18.
经济发展●俞祖彭委员:构建资金合理流动机制,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大量的农村资金外流,再加上贷款难、融资难已严重制约农村的经济发展。提案认为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除继续实行的各项支农政策外,还必须构建合理的城乡资金流动机制,打通限制农业发展的金融“瓶颈”方能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要进一步从思想上形成共识,重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从财政渠道增加向农村的资金流入;从金融渠道减少农村资金流失;从价格渠道减少农村资金流失;积极扶持乡镇企业发展。(俞祖彭委员系农工党中央常委、安徽省委会主委,安徽省政协副主席)●陈述涛委员:积极稳…  相似文献   

19.
仇喜雪 《桂海论丛》2006,22(3):48-51
由教育投资和培训等形成的人力资本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条件下成为现代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国“三农”问题实质是农民问题,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低制约着“三农”问题的缓解,人力资本理论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科学依据,加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这句名言是20世纪中国两个伟人——孙中山和毛泽东说的,是他们最先发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因为中国不仅是一个农业大国,还是一个农民大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一直绕不开的坎,“三农”问题在中国就显得更加沉重。2005年,我国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再奏凯歌。这说明我国已逐步掌握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规律,这充分显现了中央“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惠农效应。更为重要的是,“三农”工作的良好局面,为“十一五”社会主义新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