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西统至今,菲律宾华文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而每一个阶段又各有其显著的特征。第一阶段:长久的放任第一阶段可上溯至西统时期,一直到美统结束、独立初期。这一阶段殖民政府对华文教育是持自由放任的态度,华文教育基本上是在没有任何限制、压力的形势下,依靠华侨社会自身的力量逐步发展起来的。在西班牙统治菲岛时期,没有正规的华侨学校,所以基本上谈不上华文教育。一些皈依天主教的华人或华侨,将其子女送天主教学校,久而久之,大体同化于当地菲人之中。还有一些华侨、华人靠私人或开办私塾的方式来教育华侨子女。19世纪末…  相似文献   

2.
19世纪中后期,东南亚殖民政府在新的形势下调整了对华侨的政策,开始实行经济上限制华侨,政治上歧视华侨的政策。其对华侨政策的转变既有客观上的原因,也有主观上限制华侨力量发展加强殖民统治的目的。殖民政府限制歧视华侨的政策对东南亚华侨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使华侨在东南亚的生存发展环境恶化;另一方面,又激发了华侨爱国心,促使华侨回国投资的兴起。  相似文献   

3.
作为地理大发现以来欧洲殖民扩张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西班牙在菲律宾的殖民扩张早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一个重要课题,尤其是在菲律宾、美国和西班牙,对西属菲律宾殖民统治制度的研究,一直是20世纪许多西班牙殖民史和菲律宾历史研究者关注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印度尼西亚的华侨商业是印尼华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华侨很早即在印尼爪哇各地从事商业贸易活动。十九世纪中叶,特别是1870年荷印殖民政府被迫废除“强迫种植制”,实行“自由竞争”的新殖民经济政策以后,华侨商业(包括零售业,仲介商和批发商)在前此阶段经营发展基础上,逐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它对促进当地民族及华侨的工农业生产发展,物资的交流,提供人民生活的便利等方面都起过  相似文献   

5.
《菲律宾华侨史》已于1987年12月出版,并在国内各地新华书店销售。全书38万字,分15章,主要论述自明代至第二次大战期间菲律宾华侨社会的发展变化,华侨在侨居地的境遇,他们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他们与当地人民的友好关系及在反对殖民统治者、外国侵略者的共同斗争中结成的战斗情谊,华侨社会民族意识发生发展,以及对国内革命斗争、爱国运动、抗日救国运动的贡献等。  相似文献   

6.
1986年10月,我们访问菲律宾时,华侨、华人热情款待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菲律宾有不少华侨,华人。一般的说法是,现有五、六十万华人,其中绝大多数加入了菲律宾国籍,尚有一部分人保留中国国籍。他们大多来自中国福建和广东两省。 华人移居菲律宾的历史很久了。据说,在西班牙人入侵以前,已有华人到菲经商。不过人数不多,定居当地的更少。西班牙统治时期,到菲华商  相似文献   

7.
一、美统时期菲律宾华侨经济发展的背景1898年美国击败西班牙取得菲律宾,接着又镇压了菲独立运动,于1901年完成了对菲的占领和控制。此后直到1946年7月菲宣布独立,菲律宾为美国殖民地。其中ig35年9月以后为自治领,1942年1月至1945年7月为日本占领时期。美国统治时期,菲律宾的生产有了发展,经济也趋向活跃,美菲自由贸易政策的实施,使美工业品得以向菲倾销,而菲之农业初级产品和加工产品亦可运销于美。西班牙对菲经济开发无所作为,美则力促菲的经济开发,它鼓励建立农场,引入先进设备和技术,发展交通运输事业,设立银行信贷机构。…  相似文献   

8.
一、序言东南亚地区集中了海外华侨、华人的80%以上人口,东南亚各国的华侨、华人对居住国的战前与战后的经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当地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如何看待、对待当地华侨、华人的经济地位与经济力量,历来是东南亚各国政府的华侨、华人经济政策的重要课题,从而也是影响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经济发展命运的重要课题。除了泰国之外,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战前都曾经长期沦为西方殖民国家的殖民地,泰国也是西方殖民国家所控制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战前西方殖民主义者为了达到其在殖民地进行“分而治之”的政策目的…  相似文献   

9.
施雪琴 《东南亚》2003,(3):59-64
16世纪中期到 1 7世纪中期是欧洲基督教在东南亚传播的重要时期 ,伴随着欧洲殖民势力在亚洲的扩张 ,欧洲各国的传教士也蜂拥而至 ,目的在于配合本国殖民政府的政治、军事行动 ,对亚洲实行精神征服。这一时期欧洲各国的传教士在东南亚的传教活动非常活跃 ,其中重要表现之一就是纷纷把有关天主教教义的经典翻译成为东南亚地区各民族的民族语言 ,其中表现突出的是在菲律宾的西班牙传教士 ,他们在这方面的工作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天主教在菲律宾群岛的传播 ,而且对菲律宾民族语言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一、近代西方宗教在东南亚的传播宗教扩张在…  相似文献   

10.
在过去十年中,菲律宾的经济民族主义表现于诸多方面,其中也表现于政府针对华侨居民的政策上.华侨作为一个拥有相当大经济力量的外侨集团,其政治上的倾向含糊不明,他们是否愿意被同化还普遍存在疑问,这就使他们自然地成为经济民族主义政策的目标.因此,1954年的零售商业民族化法便是试图"菲化"零售业,以排除华侨于此一行业之外,而最近的米麦业民族化法,也是试图在菲律宾的基本粮食行业中达到相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自16世纪中叶西班牙入侵菲律宾后,殖民当局一直实行专制、垄断和锁国政策,将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经济制度移入菲律宾.菲律宾社会经济发展仍然是缓慢的,长期处于一种中世纪式的孤立、封闭状态,而西班牙人带来的文化不过是天主教以及大多与天主教相联系的文化.菲律宾的近代文化,是19世纪中叶以后才得到发展的,而在菲律宾革命前的“宣传运动”中和革命时期(1896—1898)连续出现了两次高潮,使得菲律宾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在19世纪末的东南亚走在最前列,在东南亚文化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纪念1896年的菲律宾革命100周年之际,回顾菲律宾近代文化的发展,特别是探讨菲律宾革命与近代文化发展的关系,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12.
菲律宾政治带有浓厚的精英家族特色,精英家族政治的起源可追溯到前殖民时期,历经西班牙殖民时期、民族独立革命时期、美国殖民时期、两党民主时期和马科斯独裁时期。在历史演进过程中,一方面,精英家族政治权力由地方向中央延伸并最终垄断国家政治权力;另一方面,精英家族政治所依赖的经济基础从较单一的农业向多样化的工商业发展。可以判断,长期存在的精英家族政治是菲律宾依然相当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菲律宾华侨善举公所是菲律宾华人社会中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活动范围最广的一个慈善型华人社团。在菲华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但国内学界尚无专文加以研究。一些专著虽有提及,却往往语焉不详,间或还有各种疏误。笔者于1991-1992年在菲律宾作有关华人社团的实地调查期间,曾数次访问该组织,并收集部分有关文献资科。以此为基础,本文拟对菲华社会善举公所的产生与发展,管理制度与社会功能等方面作一探讨。一、菲华善举公所的产生与发展菲华善举公所创立于西班牙统治菲律宾时期。据文献资料所载,18世纪末,西班牙总督在菲律宾华…  相似文献   

14.
1903年菲律宾金汇兑本位制的建立是美国金融势力进入亚洲的开端.学界通常认为,美国在菲律宾建立金汇兑本位制是用现代的金本位制替代了落后的亚洲白银本位制.事实上,银本位制在菲律宾长期流行是由于它符合马尼拉商业群体的诉求.美国殖民政府在菲律宾推行金本位制是为了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因为在银本位制下,金银比价波动让财政平衡很难实现.因此,在殖民财政管理的利益需求下,殖民政府将菲律宾比索与金本位美元的汇率固定下来,确立了金汇兑本位制.这使菲律宾脱离亚洲白银货币区,成为宗主国的经济附庸,导致本土商业群体利益受损.  相似文献   

15.
战后菲律宾对华侨、华人的政策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战后初期至60年代初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实行“菲化政策”,第二阶段是从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这一阶段菲政府的华侨、华人政策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以“加快同化、放宽入籍、充分利用”为主。第三阶段是80年代中期至今,菲政府注意到华侨华人的经济实力,采取各项有利于华侨、华人经济发展的措施来调动华侨、华人投资菲律宾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促进菲经济的迅速发展。菲政府各个时期的华侨、华人政策,、对华侨、华人的经济发展发生了重大的影响。战后获得政治独立的菲律宾…  相似文献   

16.
陈遥 《东南亚纵横》2010,(4):98-102
美国在菲律宾殖民统治时期的经济政策对菲律宾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深刻影响。但从国际比较视角看,美国在菲律宾殖民统治时期的经济政策呈现出旧殖民性的特点,而不是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的新殖民主义,主要表现:失败的土地改革,保守的贸易政策,有限的工业化。  相似文献   

17.
一、农业概况 50年代以前,英国历届政府奉行重商轻农政策,国内食品市场供应主要依赖从其殖民地进口。50年代末,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英国开始重视发展农业经济,提高粮食自给率。1973年加入欧共体后,英国政府开始推行“自给自足”、走发展现代化农业道路的方针政策,并借助欧共体共同农业政策的援助,促进农业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86年2月,科拉松·阿基诺夫人就任菲律宾共和国总统。她执政后,在实现“国民和解”,制定新宪法,恢复民主,稳定政局的同时,制定了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政策。经过两年的努力,菲律宾经济开始走上复苏之路。 科·阿基诺就任前的经济形势 科·阿基诺总统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政策是针对菲律宾经济濒临崩溃的形势提出来的。 菲律宾是一个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的国家,历史上曾长期受西方殖民者统治。在殖民者统治菲律宾的几百年间,殖民政权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旅居菲律宾的华侨约有十万人。分布在包括首都马尼拉以及除巴塔纳斯(Batanes)省以外的菲律宾全国各地。菲律宾华侨的39%聚居在首都马尼拉,如果包括马尼拉市郊的话则达45.4%。菲律宾华侨大部分经营零售贸易,进出口贸易,经营糖、椰、麻、烟和大米等农产品林产加工;也有少数华侨经营金融业(当铺、民信局、汇兑庄、银行等)。华侨同菲律宾人民一起为争取国家独立,发展工农业生产,繁荣菲律宾经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各地华侨一样,菲律宾华侨也有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据估计,第二次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20.
战后四十年来,印度尼西亚华侨、华人及其资本和经济力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对这些演变除了与当时的历史发展、政治、经济及社会等国内外政局的发展变动密切有关之外,还可以从印尼政府的华侨、华人经济政策来考察。印尼政府的华侨、华人经济政策,可以分为两个历史时期来分析,即苏加诺政府统治时期(1945—1965年)和苏哈托政府统治时期(1966年—现在)。这两个政府统治时期对待华侨、华人的经济政策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笼统地评论他们对华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