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农业科技企业在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农业现代化的生力军。目前我国农业科技企业基本上还处于雏形阶段,在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人才管理等方面还有较大的问题,影响并制约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因此,探索农业科技企业运行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农业科技企业成长的对策与建议,对推动农业科技企业的成长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立莹 《学理论》2012,(35):79-80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制度变迁、科技变革的推动下,陕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省内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工厂化、设施化、机械化农业,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缓解了陕西农村经济凋敝和农业生产困境的局面,较快促进了陕西农业恢复与发展,加快了陕西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7,(12)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而科技体制改革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从目前来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企业仍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动力来源有许多,本文从企业外部环境的动力因素分析,指出现阶段我国在社会环境、经济、政策、文化等多个领域能够成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性推动力的各个因素,为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提出了相应的方向和建议,并提出多种外部因素围绕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这一战略目标所形成的外部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4.
怎样建构我国的技术创新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九龙 《理论导刊》2003,(11):17-19
建构我国的技术创新系统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引进国外技术,进行吸收消化,实现二次创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完善经济体制的改革;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障;国家和企业应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国家、企业、高校、科技机构应建立科技信息服务系统;转化教育模式,调整教育结构,为技术创新培养创造性人才。  相似文献   

5.
一、陕西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及发展现状在西部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文化资源大省和旅游大省的陕西无疑具备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陕西省科技实力雄厚,高校林立,文化遗存丰富,拥有特色鲜明的民间文化和丰富的革命文化传统:“省会城市西安是仅次于北京、上海的全国第三大科技、教育中心,拥有高等院校40余所,各类科研和技术创新机构4000多个,专业技术人才约40万”犤1犦拥有名胜古迹不可胜数,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全国前茅。目前在我省除了通常认知的文化旅游为文化产业的代表行业外,其他如印刷、出版、影视、餐饮、娱乐都已纳入到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6.
股份制是民营科技企业改造和发展的方向兼论陕西民营科技企业﹃二次创业﹄贺新宇1.进入90年代,我国民营科技发展速度加快,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总数、技工贸总收入、上缴利税、出口创汇及从业人员等,每年都以较快速度增长。陕西民营科技起步晚,但发展迅猛。八五...  相似文献   

7.
陕西科技优势转化有效途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晓蕙 《理论导刊》2003,(12):59-60
一、“科技大省”、“经济弱省”是陕西基本省情的一个重要方面陕西是我国西部科技实力最强的省份,国家重点科学教育园区,综合科技能力位居全国前列,是国家航天、航空、兵器、机械、电子、仪器、仪表、农业等方面的重要科研生产基地。特别是在空间技术、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和高效节能等高新技术领域具有较突出的实力。全省现有科研机构107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1个,国家专业、专项和行业重点实验室22个,国家级工程中心11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在陕院士有37名。全省地方国有事业、企业单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5.4…  相似文献   

8.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新的发展趋势 ,主要是组建强强合作的以技术创新为目的的战略联盟 ,其发展动因主要在于应对科技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企业组织变革的需要。战略联盟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国企业应积极参与和组建战略联盟 ,以迅速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绩效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创新服务体系的优化程度,陕西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发展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面临来自区域创新服务体系不完善所带来的一系列障碍。文章从创新服务的政策体系与实体组织体系两个层面分析了陕西在服务民营科技企业创新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提出了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与发展是技术创新的源头,是持续地进行技术创新的基本保证。组建虚拟研发组织进行联合研发,是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谋求发展的现实可行的策略之一,也可从整体上促进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能力不断地提高。  相似文献   

11.
在技术非中性论看来,现代技术在本质上是非中性的,具有先验性、普遍性、自主自律性、宗教性的基本特征,是构成支配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的生存命运的惟一逻辑。技术非中性论对技术地位作用的绝对化强调,否定了人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根基性决定地位,忽视了人与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作为技术预见工具的技术路线图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技术预见是有步骤的对科学、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的远期发展进行探索的过程,其目的是选定可能产生最大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战略研究领域和新技术,而技术路线图是对某一特定技术领域的未来延伸的看法。技术路线图作为一种战略工具已经广被用于技术预见领域,旨在于提高技术预见活动的影响力和把握未来的能力,更能把握技术发展中的规律性。在科技政策领域,利用技术路线图进行技术预见,可以通过不断修正未来技术发展方向的选择机制,为科技规划等技术预见活动提供了一个整合不同利益共同体观点的平台,能够避免制定科技政策过程中潜在的技术负效应,能够提升科技计划管理过程中的行政能力。  相似文献   

14.
技术、空间和权力——米歇尔·福柯的技术政治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柯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政治哲学家之一,在其权力-知识概念内自然不会放过对技术这一重要的现代性现象进行哲学的思考,并从微观政治学视角把技术看作是人操控自身的“自我技术”。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从全景敞视主义出发就工厂、医院、学校等空间单元讨论了技术与权力的特定关系,其政治批判直接指向的是任何情景化的技术都是对人体的权力控制并由此造就了作为技术权力效应的“肉体-机器”这一“敌托邦”。沿此政治批判线索,其追随者和其他学者更是把全景敞视主义方法拓展到了对实验室、工业区域、互联网络和基因技术等的政治哲学分析,从“生物-权力”视角提出诸如“半机械人”、“半生物人”等概念,由此显现新兴技术对人体产生的权力控制效应。为了激发对这种技术控制的有效对抗,福柯试图复兴一种具有“生存美学”特征的地方性知识或技术,以摆脱占据统治地位的技术权力控制。  相似文献   

15.
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重要命题。本文以产业和社会结构发生剧烈变化的商业农村为个案,探讨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研究发现固定电话与手机的应用深刻地影响了商村的经济生产,它们在应用中的悖论现象则表明技术亦受社会的型塑:当熟人社会瓦解,信任机制发生改变时,固定电话因其完备的管理制度被使用者赋予隐秘的社会内涵;商村产业特征及经营策略压缩了经营者的私人空间和时间,致其将手机定位于商业信息传递的工具;漂泊的打工者在封闭的空间中更加渴求交流,因而在手机使用上表现出更强烈的情感倾向。此外,本文还想强调是使用者发挥了主体性,穿梭于信息技术产品与社会结构之间,赋予信息技术产品以生动的社会内涵,从而形成了具有地方社会特色的技术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6.
The progress of technology, a wonderful display of human freedom, is largely about mechanization.  My purpose is to describe, both critically and appreciatively, that progress in our time.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that is involved in introducing innovations to local public organizations. It defines six stages of the process of innovating in the public sector, as well as the four sets of actors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The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a study conducted for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entitled Adoption and Utilization of Urban Technology: A Decision-Making Process (1976). In this study, twenty case histories of urban innovation in Syracuse and Rochester, New York, provided an in-depth data base on decision-making with respect to new technology in the local public sector. The findings in these twenty cases are cited, together with an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that lead to success or failure. The role of urban entrepreneurship and coalition-building and its vital impact on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technology is also examined. Some previous misconceptions regarding innovation in urban government are revealed in the conclusions. Also, the skills of key actors, especially bureaucratic entrepreneurs, that are necessary for succesful local innovation are depicted.  相似文献   

18.
19.
信息技术与行政体制扁平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环境变得更为多样化和复杂化,社会要求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科层组织结构日益暴露出自身的弱点。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和组织效率,促成了沟通高效平台化和决策过程透明化,推动行政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传统行政体制面临着结构性重组。  相似文献   

20.
Technology assessment involves questions that are in principle beyond the capacity of science to answer. Because available data and models are ambiguous, ability to evaluate the strength and fit of evidence and the adequacy of arguments assumes paramount importance. In this sense, analysis becomes a sort of generalized jurisprudence. Moreover, the impact of a technology depends on the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within which it is used. Hence, the analyst must also pay attention to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 and to peoples' attempts to manipulate th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