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俄罗斯研究》2021,(3):73-105
宪法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俄罗斯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俄罗斯的宪法改革及由此引发的政治运行机制的调整变化,是在俄罗斯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内生演化的结果。从宪法改革的时代背景看,此次宪法改革经历了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当代俄罗斯领导人对于宪法改革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认识明确,宪法改革的基本原则一以贯之。普京政权提前布局,稳步推进,最终确保宪法改革平稳落地,俄罗斯社会总体保持稳定。从宪法改革的基本内容看,涉及俄罗斯国家政权的组织体系、国家结构形式和国家安全体系的调整。此次宪法改革是对普京20年执政经验的总结,是将普京行之有效的治国举措以法律语言的形式,进行理论化、制度化和法律化的结果,标志着俄罗斯宪法从叶利钦时代过渡到普京时代。新冠肺炎疫情是宪法改革的刺激性影响因素,政治聚集效应明显。宪法改革引发俄罗斯内政外交的联动性明显,并将对俄罗斯的稳定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对半总统制的研究已经成为政治科学中最具活力的一个部分,其原因是绝大多数在"第三次民主化浪潮"中出现的转型国家(即原苏东集团国家和原法国、葡萄牙殖民地)选择了半总统制。在这些国家的政治体制发展中,出现了过渡模式的多样性。即两种最自然的过渡模式(过渡到总统—议会制和议会制)、一种略显波折的过渡模式(过渡到总理—总统制)和两种偏离了原来发展路径的过渡模式——过渡到高度总统制化的半总统制(格鲁吉亚、2005年前的亚美尼亚和2006年前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以及权力分散的半总统制(乌克兰)。根据研究,半总统制在后共产主义国家的频繁出现,共有六个方面的原因:1、半总统制和共产党中央与政府之间的二元权力结构模式之间存在相似性;2、戴高乐主义者(Gaullist)把行政权力分割为战略和管理两部分功能的主张很容易被理解和应用;3、即使宪法赋予议会任命总理的权力,但由于议会选举结果往往并非自动产生多数派,在此情况下,总统就会拥有足够干预总理产生和内阁形成的机会(立陶宛和后橙色革命时期的乌克兰);4、在由选民直选总统体制过渡到议会选举总统体制的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着对议会选举产生总统时所设条件的增多(比如,不是简单多数,而是3/5通过方式),而这通常会导致总统长时间的空缺(1990年代的斯洛伐克和2009年以来的摩尔多瓦);5、民选总统看起来更加民主且更能回应选民影响国家政治的愿望;6、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半总统制国家政客们的"演技"使得他们国家的政治能够"娱乐"那些不愿放弃进入"半总统制剧场"门票的民众。  相似文献   

3.
杨成 《俄罗斯研究》2012,(2):166-190
"普京主义"是由普京及其侧近政治精英倡导并开创的俄罗斯所特有的"克里斯玛"型政权组织形态的变种,其特征包括但又不限于高度集权的总统制及领袖崇拜、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和主权民主意识形态的交织与融合,而且仍在持续的演化。2012年俄罗斯总统选举的结果标志着俄罗斯梅普组合"双头政治"格局的结束以及始于2000年并可能持续至2024年的"长普京时代"新阶段的开始。以强国、威权为主要特征的"普京主义"或将继续左右俄罗斯的政治生态。"普京主义"不同于经典意义上的"全能主义"和"威权主义",而是俄罗斯转型时期的产物。普京通过不同于西方自由主义民主的制度安排,克服了叶利钦时期俄罗斯转型的"制度陷阱",摆脱了国家治理危机,满足了俄罗斯民众对于秩序、稳定和发展的期许,从而在俄罗斯形成了特殊的"普京多数"现象,构成了"普京主义"的社会基础。然而,俄罗斯经济的稳定发展催生了新中产阶级的兴起,选民结构的代际变化,以及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勃兴,逐渐消解了"普京主义"的正当性。随着一个与"普京多数"针锋相对的"去普京多数"群体的崛起,普京政权正面临着日趋严峻的挑战,可能出现五种不同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从1991年正式独立至今,伴随着宪法的不断变化,乌克兰政体也出现过多次反复。其根源一方面在于宪法未能体现总统、总理、议会和司法之间的权力制衡;另一方面在于乌克兰国内亲俄、亲欧力量的分裂,使得任何一部宪法都没有稳定的民意根基。分析乌克兰不同宪法框架下的不同政体存在的问题,尤其是2014年2月乌克兰重新恢复2004宪法框架下的总理总统制的理论及现实问题,有利于深入认识乌克兰国内冲突的制度因素,以及合理地展望乌克兰宪法和政体变革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在1993年通过了体现宪政精神的现行宪法。司法制度是俄罗斯政治转轨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宪法监督是司法机构的重要职能。俄罗斯宪法法院担任宪法监督的职责。宪法法院的审理实践对俄罗斯政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俄罗斯的司法制度面临改革。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目前实行的政治体制,包括总统制、多党政治、议会民主、三权分立、联邦结构和地方自治等等基本内容。但俄罗斯政治体制的核心却是总统制,因为整个国家大权掌握在总统手里,议会权力很小,司法权力更弱,三权分立名不符实。所以,俄罗斯的总统制不同于某些西方国家的总统制,俄罗斯的政治体制实际上可以称之为“总统集权体制”(俄罗斯学者则称之为“超级总统制”)。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利益集团的演变及其对政治决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独立以后,虽然在政治上建立了超级总统制,而且从形式上确立了总统是俄罗斯政治决策的绝对支配者,但是,由于社会转型过程中其利益集团力量强大,对政治决策有重大影响。在独立初期,俄罗斯政治决策实际上是权力与"知识产权"的"契约式"决策;随着知识精英在政治权术的博弈中纷纷落马或蜕变,以及寡头利益集团的兴起,"俘获式"政治决策完全取代了原来的"契约式"决策,并引发了俄罗斯云波诡谲的政坛危机;普京执政后,在打击兴风作浪的寡头的同时,也有意培育并有效控制着俄罗斯新的利益集团,从而使国家机构的正常决策职能得以恢复,为俄罗斯的复兴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中央与地方关系是保证国家稳定发展的重大问题。俄罗斯联邦宪法及具有宪法性法律文件是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重要载体。从动力上,中央和地方对宪法的凝聚力是在强总统推动下逐渐实现的,总统—威权体制是中央与地方关系嬗变的动力;从趋势上看,中央与地方关系结构从分散联邦制走向了集中联邦制,职权从地方向中央聚集,并最终集中于总统;从控制上看,中央对地方官员的问责从横向政治问责转变为垂直行政问责,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是问责,对地方最高官员问责的提出与决定权集中于总统。实践证明,完全照搬西方的联邦制并没有带来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建立符合俄罗斯国情和现代化要求的联邦体制是中央与地方关系模式的基石,明确中央与地方权责的合理边界,是二者关系的核心;顺应民主法治化潮流,注重以法治方式构建长效稳定的关系格局,加大权力制约力度,这是维护良性关系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普京与普京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3月2日,俄罗斯的选民将投票选出新的总统.按俄罗斯宪法规定,普京的两届任期即将结束.  相似文献   

10.
苏联体制的根本缺陷是它不可避免地造成国家能力的过度膨胀,致使国家代替社会、计划排斥市场,社会经济生活官僚化.这一问题在俄罗斯得以延续,无论是在叶利钦时期还是在普京时期,总统凌驾于其他社会权力之上的超级总统制因无法有效遏制国家能力的过度膨胀而具有不稳定性.俄罗斯当前的权力更迭为重构国家能力提供了最好的契机,"梅-普"组合下政党和议会的作用得到加强,总理-政府影响力的扩大,都有利于俄罗斯建构起相互制衡的权力结构,从而使其政治经济发展得更为健康、也更具有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1.
在国际秩序构建问题上,伊肯伯里的"自由国际秩序"理论、普里马科夫的多极世界思想、基辛格的国际秩序演变观,是三种来自不同思想谱系、取向与功能各异、对国际秩序延续和转型有着各自思考的理论。虽然三种立场之间有时看似对立,存在着相互冲突与逆转的可能,但是不排除彼此接近、展开对话,乃至探寻共识的空间。从物理学意义上的外在结构,或简单引用历史先例,来寻找未来世界秩序演进的轨迹,显然已经不够。关注上述不同立场间的争议与各自在互动中的调整,研究各大国间很不相同的国内进程与"全球转型"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2020年初俄罗斯开启了"2024议程"。俄罗斯政府改组和普京提出宪法修正案等一系列重要部署与相关的广泛讨论,不仅旨在解决社会经济的紧迫挑战,同时也指向2024年现总统任期届满之后的中长期政治经济安排。像俄罗斯这样将当下困难问题的处理与长远发展战略部署加以联系,将本国内部事务的转型与未来世界发展的潮流相互衔接的做法,值得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12.
普京开启总统第四任期以来,俄罗斯面临政治稳定的挑战与经济增长的压力。2019年,在政治领域,普京直面政权党"统一俄罗斯"党在2018年地方选举中受挫的现实和普京民意趋势走低的挑战,在治国理念上从官方层面倡导"普京主义",并坚决抵制西方政治干预,确保在2019年地方选举中基本完成预定目标,维持了政治稳定的局面。在经济领域,面对经济停滞不前和民生水平下滑引发民心思变的社会情绪,普京治下的俄罗斯曾寄希望于"突破性发展"战略的有效推进,但由于经济结构、投资水平、劳动力人口等因素的影响,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成效有限。在外交领域,着眼于国家利益,俄罗斯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依然是深化欧亚地区一体化进程,管控与西方矛盾,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外交举措。2019年,中俄关系继续向好,稳中有进,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新时代。总体看,俄罗斯国家特质呈现动态均衡性的特点,但发展面临的挑战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3.
2020年1月,普京宣布政治改革初步方案,俄罗斯政治将在联邦层面发生巨大变化。同年9月13日,在俄罗斯地方选举中“统俄党”大获全胜。普京的一系列政治操作——政府重组、宪法修正似乎已初见成效。实际上,俄罗斯政治在地方层面上已经发生许多变化。通过使用python语言自编程序从俄罗斯中央选举委员会的官方网站抓取相关数据,本文研究了从2008年至2020年的情况,发现普京及“统俄党”在地方政治中的支持度明显不如在联邦中央,自2018年以来其他党派赢得一些地方选举的趋势仍在延续甚至加强,但“统俄党”在地方的表现未直接影响到联邦层级。从政治、经济、民生角度解读俄罗斯地方与中央政治态势的显著差异十分重要。未来俄罗斯存在普京续任总统或“统俄党”顺利推出新人执行类似普京政策的可能,但也不能排除“统俄党”落选反对派上台的可能性。俄罗斯政局的下一个重要观察点是2021年第八届国家杜马选举。  相似文献   

14.
后苏联时期的俄罗斯政治领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政治领袖是苏联和俄罗斯政治体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后苏联时代的俄罗斯政治生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俄罗斯政治文化一直偏爱强势而有个性的政治领袖,从1917年以来的苏联领袖大多都秉持了这一特点。改革派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由于自己的优柔寡断而丧失了对于改革乃至国家的控制,而与其个人风格和成长经历迥异的叶利钦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政治斗争,最终成为了新生的俄罗斯联邦的领袖。他推动俄罗斯进行了激进的市场化改革,希望使俄罗斯走上以市场经济为特征的"文明之路",但由于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以及政策方面的失误,这一尝试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虽然他是俄罗斯第一任民选总统,但叶利钦自相矛盾的执政风格、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诸多生活上的不良习惯都令人诟病,他虽然赢得了竞选连任,但由于身体原因和杜马掣肘,很难有所作为。在经历了复杂的甄选之后,他选择了普京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并且帮助普京顺利当选。有克格勃背景的普京是一位具有开拓精神和无比坚韧的性格的领导人。在接任总理之后,很快凭借自己的超群才能,解决了车臣问题,并且有效提高了社会福利,从而迅速提高了自己的威望,以绝对优势当选总统。执政之后,普京很快推动了俄罗斯政治制度新的"转型",他通过除了暴力之外的一切手段强化国家权力,打击"寡头",取消地方选举,限制独立媒体,通过"西罗维基"掌控权力,最终使整个政权集中于自己的手中,形成了被称为"可控民主"或"主权民主"的普京体制。在八年任期结束后,普京拒绝了第三个总统任期,而选择了一项略显复杂的政治安排。将总统职务交给自己的亲信梅德韦杰夫,本人则以总理和统一俄罗斯党主席的身份继续参政,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双头制"政权,直到2012年重返克里姆林宫。随着时代的变迁,俄罗斯正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普京的重新执政对于俄罗斯未来的改革可能将会是一个积极的因素,因为他拥有足够的权力推动改革的进行。虽然面对诸多不确定的挑战,但仍然有成功的机会。  相似文献   

15.
Russia’s 2012 accession to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as widely expected to spur economic growth and modernization, by helping the country abandon its import-substitution model and fully integrate into the global economy. However, thus far, Russia’s compliance record with its WTO commitments has been mixed, and WTO membership has given Russia limited economic benefits and few political gains. In analyzing why, this article uses neoclassical realism as a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Russia’s behavior in WTO trade disputes and negotiations. During Russia’s economic recession, the regime of President Vladimir Putin advanced protectionist policies and maintained statist control over the heights of the economy, while using rhetorical strategies to counter accusations from Western powers that Russia had violated WTO norms. Russia’s struggling economy weakened its status as a global economic power, and it was viewed as unqualified to sit among the core group of negotiators in the WTO.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在叙利亚乱局中的表现,近期再次成为国际热点。自2011年介入不断升级的叙利亚危机以来,俄罗斯目前已经成为主导叙政治进程的主要外部力量。在俄罗斯此次应对叙利亚危机的外交中,东正教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早在帝国时期,俄国就持续介入叙利亚事务。俄罗斯与叙利亚自古以来的东正教文化交往,影响着沙俄对安提阿教会和叙利亚东正教徒的情感,成为沙俄加入中东大国角逐的突破口。此次介入叙利亚危机,是历史的延续。俄罗斯东正教会领导人的公开发言、其附属机构在国际组织对叙基督徒问题的宣传以及提供人道援助,起到了公共外交的效果,一定程度上使俄罗斯的介入和军事行动合法化,获得了俄罗斯国内外民众的理解与支持。东正教因素的上述多重影响,是俄罗斯介入此次叙利亚危机、并成功实现其外交策略和目标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Much has been written about the specific way in which the Russian government under President Vladimir V. Putin uses television to propagate pro-government views o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by influencing what is aired.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first season of The Great Game (Bol’shaya Igra in Russian), a television talk show that appears on Russia’s national television network Channel One, as an example of the government’s effort to shape public opinion. A content analysis suggests The Great Game differs from the typical Russian talk show genre in that it delivers political messages without much entertainment, providing cerebral discussions of issues that nonetheless back up all nine of the core “neoconservative” concepts underlying recent Russian political strategy. This suggests that the Russian government and television executives innovate to determine how best to use television to win over skeptical citizens to the Kremlin’s point of view.  相似文献   

18.
以普京2005年国情咨文为标志,俄罗斯提出了主权民主思想。当前,主权民主思想对于俄罗斯发展的重要意义已经超出了意识形态的范畴,它反映了俄罗斯联邦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状态。本文论述了俄罗斯主权民主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形成基础、发展过程、政治内涵、政治影响及其政治前景。  相似文献   

19.
Correspondence     
Sir Tony Brenton, formerly British Ambassador to Moscow (2004-2008), considers in this article the Asian dimension of Russia. He considers the historical connections and importance of Asia (as opposed to Europe)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ssia and the historical balance between Asian and European influence. This section pays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Siberia and early encounters between Russia and China. He then examines shifting Russian attitudes towards Asia at significant moments in Russian history including the 19th century (the Slavophile Movement), the Communist period, the post-Soviet 1990s and the current era under President Putin.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Ukraine crisis and the current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is studied. He concludes with a discussion of whether Russia is likely to see its future orientation as more towards China and Asia, and what implications Russia's deliberation about its future direction has for the western powers.  相似文献   

20.
作为俄罗斯最重要的政治思想家之一,苏尔科夫的思想理论深刻地影响着俄罗斯的制度建设与国家发展。纵观其思想历程,可以总结为三个比较明晰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05年,随着普京在第二任期前后夯实了执政地位,苏尔科夫开始打造主权民主的治理理论,并促之成为了官方的政治意识形态;第二阶段开始于俄罗斯与西方爆发对立冲突的乌克兰危机,苏尔科夫展开了对俄罗斯之独特性与二元文明的探讨;第三阶段则是普京开启最后任期之际,苏尔科夫对普京道路进行了总结并极尽鼓吹,认为根植于俄罗斯特有的历史文化与民族特性中的普京道路,才是最适合也是必须遵循的俄罗斯未来发展之路。始于消除西式民主的“魅”,到最终完成对俄罗斯方案的话语建构,通过这三个阶段,苏尔科夫打造出了一套当今俄罗斯的意识形态体系,以此提供了“俄罗斯是谁”、“俄罗斯向何处去”的苏氏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