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肇始于福建南平的科技特派员模式有效地解决了科技入户难的问题,实现了政府、农民(企业、基地)和科技特派员三方共赢。陕西在学习和借鉴南平经验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特派员模式,取得明显成效,但与发展现代农业,靠科技支撑、引领未来的目标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本文结合新农村建设实践,剖析当前困扰科技特派员运行机制若干因素,提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制约西部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的瓶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破解西部“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制约西部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的瓶颈主要是:西部农民思想观念保守;农业科技服务人员专业素质较差;农业信息化水平低;科技特派员管理制度本身不完善。西部地区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应当探讨一条新的思路。如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中介体系,构建农业科技网络信息平台等。  相似文献   

3.
推进农民消费模式的转变,做到新农村有新的消费观是建设新农村战略的应有之义。为此,首先要引导农民认识到现有消费模式存在的问题,如低层次的消费结构、不健康的消费方式、非理性的消费观念等;其次,要采取措施为农民消费模式的转变提供物质基础、客观条件、思想基础、制度保障,使农民成为建设新农村的“新农民”。  相似文献   

4.
惠媛媛 《学理论》2012,(13):102-103
分析了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条件下未来的新市民———陕西农民应具备的素质和面临的困窘,并通过对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等不适应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需要等问题的分析,探索提升陕西农民整体素质的有效措施和途径。帮助他们实现由农民向新市民的转身,以加快新农村建设和西安国际大都市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大量流失已是不争的事实,社会矛盾因此日益加剧。土地权益是农民根本利益之所在,是直接关系我国农民以及农业、农村的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通过对农民土地权益与"三农"问题的关系的剖析,可见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重要战略意义。忽视农民权益的农地制度安排,是导致我国农民土地权益流失的最根本原因。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对农地制度的创新提出了要求,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路径是逐步从"集体所有、农户承包"迈向"国家所有、农民永包",制度创新的重点在于重新引入国家土地征购模式,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并最终形成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  相似文献   

6.
陕西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西农业科技企业整体上还处于成长阶段,在技术创新意识、技术创新机制方面均存在较大缺陷,严重影响了陕西农业科技企业竞争力的提高,难以发挥其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陕西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不仅需要企业内部优化,而且还要依赖科技体制、经济体制和其他社会体制的配套改革以及其他相关政策的规定。  相似文献   

7.
农民阶层人权实现的宪政逻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现行宪法对公民的人权作了明确而详尽的基本安排,但宪法的某些条款和具体的政策制度对农民阶层的主要政治权利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作了令人费解的阶梯式分配,且农民阶层与城市市民阶层的人权阶梯落差甚大,而这一切业已成为农民阶层人权实现的制度性障碍.而屡遭诟病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成为阻挠农民阶层人权实现的藩篱.农民阶层人权实现的范式应从政策性逐步转换到法律性,而农民阶层人权实现的根本则有赖于对良宪的普遍服从和宪政制度的尽快构建.  相似文献   

8.
家庭承包责任制后陕西农地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承包责任制后陕西农地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王学习从建国初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陕西省农地制度经历了四次大的变革。本文主要从分析几次大的土地变革入手,探讨家庭承包责任制后陕西省农地制度改革的模式,分析其制度创新的起源、方式、制度绩效及其发展趋势。家庭承...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终身教育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必要保证.目前,在农民终身教育问题上存在着地方政府缺乏重视、农民终身教育的制度缺失、农民的培训费用缺乏等问题.为此,基层政府应加强对农民终身教育的引导,同时,要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倾斜力度,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并引导企业参与农民培训,逐步构建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民终身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0.
关于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的理论思考和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大农业是黑龙江省探索区域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导模式,具有大规模、大组织、大农机、大科技、大产业、大产出等六大特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黑龙江省既存在着土地资源丰富、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础好、农业科技力量雄厚等有利务件,也面临着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老化、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薄弱等诸多制约因素.加快农业制度创新,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强化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发挥垦区示范带动作用,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是加快发展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1.
农民自发型、村集体推动型以及政府主导型等不同的土地流转模式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机理各不相同,但都有不同程度的增收效果。在实践中,各地实施土地互换、采用土地股份合作、设立农村土地银行等不同的土地流转方式助推农民增收,成效显著。然而,农村土地流转在助推农民增收的同时,也面临着农村土地流转相关法律和制度不完善、现行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助推农民增收的效应有待提高、农民参与农村土地流转存在障碍、农村土地流转助推农民增收的服务与监督体系存在缺失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应从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相关法律制度、完善现行土地流转模式、促进农地流转中的农户参与、完善农地流转的服务与监督机制等方面探索其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2.
完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转型期,社会阶层分化逐步扩大,农民群体成为一个典型的弱势群体.由于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不完善,农民的正当权益不断受到侵犯,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为此,要通过解决农民组织化问题,在体制内使农民有正规的、合法的利益表达机制和需求表达渠道,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增强农民的利益表达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政治参与能力,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3.
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与城乡收入差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农民收入增幅虽有所提高.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有逐步加大趋势.在导致城乡收入差距形成和加大的因素中,制度因素至关重要:现行二元户籍制度、不完善的农村市场制度、不完善的农村土地制度、不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现行财税制度、不完善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等正式制度安排以及农本思想、传统的风险厌恶倾向等非正式制度都在不同程度上成为农民增收的障碍,进而成为城乡收入差距形成和扩大的制度性根源.对这些正式制度安排及非正式制度加以创新和完善是目前推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制度性举措.  相似文献   

14.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的问题突出地体现出来,各地的政府积极探索,寻找解决的适当方式.重庆市政府在探索中选择了一个长期安排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即"政府+保险公司+农民"的三结合模式.这一模式具有其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对这一制度需进行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王立莹 《学理论》2012,(35):79-80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制度变迁、科技变革的推动下,陕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省内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工厂化、设施化、机械化农业,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缓解了陕西农村经济凋敝和农业生产困境的局面,较快促进了陕西农业恢复与发展,加快了陕西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6.
姚飞鸣 《学理论》2013,(14):96-97
":农民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尤为突出的问题。以陕西为地域,以当代陕西农民对象,对陕西农民的经济意识进行了具体化、实在化、客观化的研究,通过对当代陕西农民经济意识的研究,试图为中国"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重要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陕西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情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陕西近些年的非农建设用地急速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尽管部分市、区在对失地农民的经济补偿和生活保障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由于多种制度与非制度因素的影响,陕西在农地征用中同多数地区一样,也普遍存在农民参与度低、土地补偿标准低、补偿费分配不公、安置渠道太单一、就业帮扶不到位、社会保障缺失等情况,失地农民的生活与思想状况不容乐观。这个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公共产品供给角度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解决农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主要是解决满足农民基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基本医疗卫生、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农村基本社会服务体系和农村基本制度体系。应该通过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和完善农村治理结构、推动农村中间组织发展、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式、加快农村的基本制度体系建设等措施逐步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以此推动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9.
舒绍福 《理论导刊》2008,5(1):73-74
作为农民非制度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农民上访具有深层次的政治文化根源,认同危机、清官意识、臣民意识以及非制度化参与的激励效果,分别是农民上访的直接诱因、内在驱动、潜在因素和外在刺激.农民上访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如削弱基层政府权威,造成合法性危机,破坏正常的政治社会化等.因此,需要培育参与性为主的复合型公民文化,将农民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纳入制度化轨道,以逐步化解农民上访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新农合存在的焦点问题及其完善——基于广东连平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农合目前存在的焦点问题在于缺乏制度保障,存在不公平性,参合农民报销方式手续繁琐、报销不及时,定点医疗机构服务不规范,外出务工农民的参合存在较大问题,基层医疗资源不足等.建议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法制化水平;全面加强基金管理,完善监督机制;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对基层医疗资源的投入;消除医疗服务机构的趋利行为;为参合农民提供最方便及时的报销方式;妥善解决外出务工农民的参合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