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尽管有着现实政治的考虑,但不只是一种政治策略,同时也是毛泽东探索新中国文化建设道路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双百”方针既是毛泽东“以苏为鉴”,对新中国文化实践总结和反思的制度成果,也是毛泽东对文化问题在理论认识上的深化.它在理论探索上取得的成果主要有:一是对新民主主义文化方向论的重要发展和补充;二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在文化问题上的系统运用.  相似文献   

2.
1956年,在毛泽东的倡导之下,中共中央正式提出在文化科学领域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次年,便发生了扩大化的反右派运动。为了科学地认识这段历史,本文对毛泽东关于“双百”的思想及其变化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指出,毛泽东“双百”思想的形成,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一次思想解放的产物,反映了中共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种尝试。但由于毛泽东思想深处的固有矛盾和在认识上的某些限制,加上国际国内客观形势的变化,“双百”方针结果却在1957年夏季演变成了政治斗争的方针,其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深刻思考和总结。  相似文献   

3.
"以粮为纲"是毛泽东最早提出的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基本方针.毛泽东提出这个方针,既是其历来重视粮食问题的真实反映和自然延续,也包含着满足工业化的需求和以农业的"大跃进"促进工业的"大跃进"的现实考虑.这个方针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发挥了使各级党委和政府对粮食工作常抓不懈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业科技工作的独特作用,同时,这个方针的片面实施也造成很多地方过度开发土地,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最终被迫终止执行.  相似文献   

4.
中央领导提出“拜师”请求 1949年6月下旬至8月下旬,刘少奇率领中共中央代表团秘密访问苏联.在介绍中国情况的报告中,刘少奇提出苏联帮助中国的一些具体方式,其中就包括“由中国派一些参观团来苏联参观与学习”. 当时,斯大林几乎答应了中共代表团提出的有关军事和经济援助的所有要求.毛泽东对此十分满意,并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明确宣布实行完全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倒”外交方针.而且,毛泽东在7月25日给刘少奇等的复电中也提到了赴苏参观团的问题,指出:“同意在目前就开始派遣各种参观团到苏联去参观和学习各项经验.”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同志关于“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是毛泽东财经思想的核心.这一方针是毛泽东于抗日战争时期在陕甘宁边区提出来的.抗日战争转入防御阶段后不久,陕甘宁边区就处于国民党的包围之中,财政经济一度陷于严重的困境.然而,陕甘宁边区人民在党中央领导下,在毛泽东“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指引下,战胜了困难,走出了困境,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研究毛泽东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思想及其作用,总结当时党和军队怎样在极其严重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的经验,对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有借鉴作用的.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是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探索开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奠基于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形成并曲折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提出并确立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思想述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如何认识和对待中国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这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中十分重要的课题。在民主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国家制度下私人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思想。对此进行研究和探讨,既有助于全面理解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对私人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也有利于我们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私营经济的方针。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历史命运的论断  “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是1945年5月31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的结论中提出的一…  相似文献   

8.
六十年代初,面对“大跃进”的一些严重后果,毛泽东再次提出了纠“左”的问题.经过一番曲折的认识过程,他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思想,主要有;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恢复实事求是的路线;反对一平二调,纠正“共产风”;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方针;经济发展要尊重客观规律,必须保持综合平衡;中国的国情决定,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要花一百多年的思想。这些思想对党纠正“大跃进”的错误,调整国民经济起了积极作用。但是对此也不能评价过高,其认识的局限性是很大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毛泽东当时对错误的严重性还缺乏…  相似文献   

9.
谭博 《奋斗》2014,(1):29-30
正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十分重视文艺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他就对革命文艺进行了很多重要的理论概括。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确定了党对文艺工作的基本方针,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一个里程碑。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下简称"双百"方针),解决了社会主义文艺建设和发展的全局性、根本性重大问题,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又一个里程碑。一、"双百"方针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伟大创造和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是农民的儿子,土生土长的毛泽东接受了外来的马克思主义,同时把它与中国的社会实际相结合。这种结合的基础是他对中国的国情和革命斗争实际的深入了解:中国工人阶级虽然人数不多,却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中国农民占总人口的80%以上,他们身受三重压迫和剥削,迫切要求土地的解放:“因此,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653页)。“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中国农民历来视土地为自己的命根子,中国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基于这一认识,毛泽东探索出一  相似文献   

11.
李力 《党史博采》2005,(11):10-11
本文论述了建国前后刘少奇提出利用和发展私人资本主义,以推动经济建设的思想.在如何认识和对待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剥削、私人资本的地位与作用等问题上刘少奇阐明了一系列观点.同时较为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和构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的设想.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2.
教育思想是邓小平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邓小平在教育方针方面,以毛泽东的培养人才德、智、体三个方面为立足点,提出教育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三个面向的方针;在办学道路方面,在继承毛泽东的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同时,又提出了全新的观念;在教育管理方面,则进一步深化了毛泽东的教育管理思想。 一、邓小平的“三个面向”是对毛泽东教育思想方针的新贡献 关于教育方针,毛泽东早就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  相似文献   

13.
《前线》1960,(16)
当前生产战线上的主要任务,是响度中央的号召,立即开展—个以粮、钢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一九五八年,毛泽东同志就告诉我们:“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个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两年以来,我们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在工业生产方面执行了“以钢为纲”的方针,在农业生产方面执行了“以粮为纲”的方针,带动了整个工农业生产的持续跃进。实践证明,这样的方针充分反映了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是完全正确的。  相似文献   

14.
当多数人对毛泽东提出的“诱敌深入”方针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时,李志民却心有灵犀,深入连队不遗余力地宣传推广;在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回撤陕北途中,即使夜半更深,毛泽东也等着李志民,向他叮咛嘱托,面授机宜;当身为知识分子的李志民提出想进抗大学习时,毛泽东满口答应,还亲笔为他写了介绍信……毛泽东与李志民,他们之间有讲不完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凭借中央苏区军民反“围剿”这个军事活动的大舞台,成功导演了夺取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伟大胜利的活剧,充分表明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无比正确和巨大威力,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树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提出方针第一次反“围剿”,毛泽东提出并成功运用了“诱敌深入”的方针,迈出了由游击战向运动战战略转变的第一步。1930年秋冬,蒋介石实施第一次反革命“围剿”,以10万兵力进攻中央苏区。毛泽东、朱德指挥4万红军实行“求心退却”,两次大踏步后退,从赣江西岸一直退到根据地中心区域,来到江西省宁都县北…  相似文献   

16.
1938年初,梁漱溟访问延安,在此期间他与毛泽东进行了六次“交换意见”,交谈主要围绕中国共产党策略的转变及对国家政权建构的态度、抗战的局势和前途、抗战胜利后的政局走向等主题展开.毛泽东与梁漱溟在近代以来中国落后的原因、中西文化产生差异的根源、救亡图强民族振兴的途径等问题上分歧较大,存在分歧的根源在于二人一个是马克思主义者,一个是文化改良主义者;一个侧重以政治的视角认识和改造中国,一个侧重以文化的视角认识中国.毛泽东与梁漱溟的六次“交换意见”,对毛泽东进一步系统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该化什么、怎么化、化作什么,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文化、现实要求相契合等重大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第一次反“围剿”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是诱敌深入作战方针的胜利,是中央革命根据地军民为保卫苏区合力歼敌的结果。在第一次反“围剿”战役的全过程中,从毛泽东“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提出、周密部署到正确实施,都充分体现了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毛泽东“诱敌深入”军事思想在红军战争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抗战胜利后,党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方针.这个方针究竟应该怎样定性,党史界一直没有统一认识、过去一般都认为该方针的提出主要是出于策略考虑,强调它是策略方针.目前对其认识虽有突破,但也只是笼统地称它“指导方针”.笔者认为,对该方针的定性,应该从战略高度进行估价.战略是指政党、国家规定的一定历史时期内全局性的方针任务,策略只是指为实现战略任务和战略方针而采取的具体手段.战略和策略的关系反映全局和局部,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之间的辩证关系.战略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在达到这一历史时期所规定的主要目标以前基本上是不变的;而策略则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在战略原则许可的范围内,它随着革命形势、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而相应地变换.可见,目的、全局、长远、稳定是战略的基本特征;而手段、局部、当前、灵活则是策略的基本特征、“和平、民主、团结”方针具备战略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来的正确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文艺、科学、理论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可是在十年内乱中,由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破坏,严重地阻碍了“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妨碍了文艺、科学、理论的发展。党的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于1956年4月2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地完整地提出了"双百"方针.他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①此后,他在<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著作中,对"双百"方针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此前,毛泽东提出以苏联为鉴戒,实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积极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光辉思想,"双百"方针就是这一光辉思想在科学文化领域的实践成果.这个方针在今天对于我们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发展马克思主义真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仍然具有长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