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东南亚古代史》一书是北京大学梁志明教授带领的优势团队多年合作的结晶。该书详尽地论述了东南亚殖民时代之前的发展历程,全书资料丰富,脉络清晰,架构完整。该书是中国学者在发挥中国古籍资料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国外关于东南亚历史研究的新成果而完成的。东南亚对于中国的重要性日益上升,中国从政府到民间也越来越重视东南亚,这就需要更加全面地认识东南亚——当然包括东南亚的过去,而《东南亚古代史》一书就是关于东南亚过去的论著,恰好有助于各界更为全面地认识东南亚。  相似文献   

2.
<东南亚历史文化与现代化>是梁志明先生的一部新作,内容涉及东南亚历史、殖民主义史、华人与华侨、越南的改革以及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发展等问题,凝聚着作者的心血与智慧,从中可以窥出作者在东南亚历史文化与现代化研究上的成就与贡献.  相似文献   

3.
东南亚大陆地区古代民族分布与现代有重大区别,反映了一千多年来该地区政治力量的变化。本文根据历史记载和现代民族学田野调查资料分析历史上各民族的来源,认为在公元10世纪之前,孟一高棉各民族是该地区占有主导地位的政治力量,马来族系在半岛南端、占婆和群岛地区建立了政权,在本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印度化文化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化特色,汉文化影响下的当地文化只在中国政治势力到达的半岛东北部存在,但发展很快。10世纪以后,源自中国南部的泰国、老挝、缅甸等民族陆续在这一地区崛起,促使东南亚地区发生文化变迁,形成目前的民族和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4.
东南亚殖民主义史的分期与发展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殖民主义史·东南亚卷》一书绪论的一部分。它分阶段地概述了殖民主义在东南亚的发展与兴衰的历史进程,剖析了各主要殖民国家在不同时期的殖民政策与统治方式,论述了二战后殖民主义的瓦解和东南亚走向独立的新形势  相似文献   

5.
叶少飞 《南亚东南亚研究》2021,(2):116-140,157,158
1697年《大越史记全书》的完稿与刻印,标志着中兴黎朝官方史学体系的确立,官员学者继而对其改编、评论,产生了一系列史学著作,其中黎贵惇作《国史续编》,阮俨作《越史备览》,阮辉删成《国史纂要》,供教学之用。吴时仕的《越史标案》发覆最多,对越南的国家起源、自主王朝的历史以及与中国的关系重做评论,体现了"我越"的文化主体性,对《大越史记全书》原有的史论观点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之后吴时仕之子吴时任为西山阮朝国史总裁,以《大越史记全书》为叙史主干,以家藏《越史标案》为史论主体,又综合采纳黎文休、吴士连、阮俨的史论,于1800年编成并刻印《大越史记前编》,吴时仕和阮俨的私家史学遂得居官修史书之列。《大越史记前编》是继《大越史记全书》之后,以官方力量整合既有的越史著作,重塑越南历史文化的重要举措,在越南史学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1802年阮朝建立之后,鉴于黎末郑氏主政以及西山阮朝篡逆的情况,对这两个时代的史书进行清理。在前代史书基础上修成的《大越史记前编》被弃,但其部分思想观点被阮朝国史馆新修的《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所继承。关于《大越史记全书》的评论和改编,体现了越南古代史学发展的路径与思想,是越南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文化多元多维的东南亚是如何实现长和平的?本文从核心问题、既有发展和未来议程三个方面对东南亚研究的文化路径进行初步探讨。东南亚国家的核心关切是大国竞争中的自身安全与发展。中国东南亚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构建服务于中国崛起的地区文化权力和地区认同。既有文献表明,中国的东南亚研究逐步从国别分析和历史考据方法转向区域研究和国际关系理论与经验分析相结合的实证研究,然而,高端研究成果仍显不足,大量有价值的研究尚未进入国际主流学界的视野,进而导致地方行为体在本地区问题上国际话语权缺失,难以满足中国和东南亚在当今世界政治中强化文化权力、增进地区认同的需求。就学术议程建设而言,东南亚研究的文化路径可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第一,坚持文化多元多维假定,以及多元普遍性的研究导向;第二,与国际关系和世界政治的主流辩论对接,首先尝试寻求中层理论上的突破;第三,进行跨国和跨地区的比较研究,重视地方知识和地方能动性对国际进程和世界秩序的塑造作用。  相似文献   

7.
东南亚的民族文化与民族主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简略地探讨了东南亚的民族文化对该地区民族主义所起的作用和影响.除了外来民族的民族主义以外,东南亚最重要的民族主义有两种类型,即国家层次上的民族主义和地方或部族的民族主义.就文化而言,除了外来民族的文化以外,东南亚也有民族国家的文化与地方或部族的文化这两种重要类型.本文从两两之间的关系入手,探讨了四种不同的作用和影响模式,试图解释东南亚民族主义的文化基础,以利于对该地区民族问题的历史和现状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皇越春秋》是一部越南古代汉文长篇历史小说,记述1400—1428年间的越南史事,侧重描写越南与中国封建王朝的深刻矛盾纠葛。在越南民族历史文化的独特语境中,《皇越春秋》以不同于中国古代叙事文本的话语,对中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了他者的文学虚构和文化阐述,传达了越南古代汉文历史小说所承载的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9.
素察·奔波里叻久居中国,他对泰国史籍有关古代泰族的发源地和南诏与大理府是泰族建立的国家等问题,深入研究中国史料,并到我国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傣族地区进行考察后,原则上赞同中国史料的记载:南诏是乌蛮和白蛮建立的国家,并非古代泰族的疆域。同时指出外国学者撰写泰国历史有谬误的地方。作者在《沙炎叻日报》发表《南诏是我们泰族的疆域吗?》一文,目的是让泰国开展关于南诏王国问题的研究,并建议泰国史学家亲临我国云南考察,进一步研究南诏王国和傣族历史问题。这篇文章对研究泰国民族史、泰族同我西南少数民族及汉族关系,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东南亚历史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应当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和关注。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与其他地区不同,东南亚的妇女在经济和公共领域做出了更大的贡献;第二,东南亚危险的地质构造可以决定世界的气候以及人类的生存;第三,东南亚历史的特殊性更易于打破人们以国家为主体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1.
论东南亚古代铜鼓文化及其在东南亚文化发展史上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铜鼓是中国西南和东南亚广大地区的一种代表性文物 ,它广泛渗入东南亚史前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铜鼓文化。古代铜鼓文化是东南亚史前时期文化的集大成者 ,在东南亚文化发展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东南亚本土文化和固有文化的代表 ,而且还是东南亚吸收和融合其他外来文化的基础 ,至今在东南亚某些少数民族地区和偏远地区仍可见其踪迹。  相似文献   

12.
论郑和与东南亚的伊斯兰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和出身于穆斯林世家,他在国内从事多种伊斯兰教活动。关于郑和在海外传播伊斯兰教一事,中国史籍上没有涉及,但海外却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载和传说。本文联系当时东南亚的社会背景介绍了海外有关记载,并分析了长期以来中外学者关于郑和在海外传播伊斯兰教的研究很少的原因。作者认为,七下西洋期间,郑和在完成明廷使命之余,在海外传播伊斯兰教是完全可能的。海外有关的记载和传说,固然尚待进一步考证,但毕竟为我们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线索, 有助于我们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全面情况,尤其是他在15世纪东南亚伊斯兰教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如事实确凿,这也是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明代,尤其是16世纪以后,中国人开始大规模地往东南亚地区经商和移民,至清初以前,东南亚各地华人华侨的职业以经商为主,商贾小贩和亦工亦商的手工匠人是其主体.他们凭借自身的辛勤努力和卓越的商业智慧赢得了事业的成功,并极大推动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了解明代东南亚华商的经营活动及其经营之道,是了解海外华人开拓史的基础,本文即对此作一粗疏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部曾是中国现代东南亚研究的发源地,知名东南亚学者的集中地,首批东南亚研究成果的产生地,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在研究力量先后南下北移之后,东部的东南亚研究进入沉寂期.改革开放之后,东部经济的迅猛发展及与东南亚地区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促成了东部东南亚研究的复苏,江苏省东南亚研究会的成立就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从此,东部东南亚研究进入了一个发展期并在发展中显现出诸多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东南亚环境史研究既是东南亚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也是东南亚研究中的一个新兴跨学科研究领域.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综合分析东南亚环境史研究兴起的特点,简要概括东南亚环境史研究的重要进展.第二部分是对荷兰著名东南亚环境史学家彼得·布姆加德教授的访谈,布姆加德教授对笔者提出的东南亚环境史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给予了回答.希望本文能对开拓中国东南亚研究的新领域、深化世界环境史研究有所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16.
缅甸已被公认是上座部佛教在东南亚传播的最早和最重要的基地,上座部佛教在缅甸社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古代,上座部佛教一直同王权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政、教关系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关系,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缅甸封建国家的政治发展状况。本文试对缅甸蒲甘王朝时期政权与教权(上座部佛教)之间的关系进行一番分析和探讨,理清其沿革发展的脉络,揭示缅甸蒲甘王朝时期政教关系的特点,为进一步探究缅甸整个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教关系作些铺垫。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以前的南洋华侨在中外饮食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探讨了20世纪前南洋华侨在中国与东南亚地区之间的食料、食品以及饮食习俗等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一方面,华侨通过在南洋地区的生产活动,把中国的传统饮食传播到南洋地区;另一方面,华侨把大量南洋饮食物品传人中国。在中国与南洋地区的饮食文化交流中,南洋华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饮食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historical roots of a contemporary phenomenon of large scope in Southeast Asia: smuggling and the movement of contraband commodities. Smuggling is by no means a new issue in this part of the world; states and proto-state polities have been identifying (and attempting to hunt down) smugglers for many centuries. Documentation for this war of wills is particularly voluminous once we enter the colonial period, especially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se historical dimensions, and then traces these patterns through the passage of illicit “commodities” today. Two specific contraband lines are chosen as windows into these processes: the transit of narcotics and the movement of smuggled human beings. The essay argues that smuggling is a long-standing phenomenon in this region that is not likely to disappear as a feature of the Southeast Asian landscape anytime soon.  相似文献   

19.
Chih-yu Shih 《East Asia》2014,31(2):93-101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of Chinese humanities are intertwined with the changing discourses and practices of Chineseness of indigenous Chinese residents. However, scholars rarely encounter this subject. Humanity and pragmatism are two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how intellectuals of Southeast Asia understand China and Chinesenes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se features emerge because descendants of Chinese historical migrants comprise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the population in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The strategy of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escendants, along with their evolving self-understanding, inevitably affects the perspectives on China and Chinese studies in their countries. These studies simultaneously implicate subjectivity, which pertains to how authors and their readers position themselves among ethnic, national, and civilizational identities.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50、60年代民主政体在东南亚国家的实行均以流产而告终,威权主义代替民主政体对东南亚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本文认为"民主"之树移植容易,但是开花结果却需要许多前提条件.本文从经济、文化和社会基础三个角度分析东南亚国家实行"民主"所需的相应条件.并对"民主"在东南亚的发展趋势作了简短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