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楚奇 《党课》2012,(22):72-73
一个人从小到大,可能都坐过小板凳。小板凳在农村更是普遍,是老百姓家中必备的,也是大家经常用的。因为常拿常见常用,人们不仅都认识小板凳,而且都喜欢用板凳来打比方。笔者认为,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更应该增强“板凳”意识,在日常工作、学习中用好用活用准“板凳”思想,坐正坐好“小板凳”。  相似文献   

2.
读古代笑话中有关迂腐愚呆一类,常感到不可思议:世上哪有如此迂腐愚蠢的人呀?纯属古人胡编乱造。可是,仔细一想,又觉得不单是虚构,其中所蕴含的道理颇让人击节叫绝。这里且闲评几则,聊博一哂。 《徒言楼高》:迂公家有一条板凳,腿特别矮。迂公坐它的时候,总要用砖头瓦片将它的四条腿支起来。迂公深感麻烦,便叫家人把板凳搬到楼上去坐,可是坐上去仍与楼下一样。迂公心下奇怪:“人们都说楼高,我看不过是徒有虚名罢了。”于是命家人一起动手,把楼给拆掉了。 评曰:迂公之愚就在于他弄错了原因,怪错了对象。当今,某些干部在做群…  相似文献   

3.
孙明沁 《党的建设》2007,(12):40-41
早在战争年代,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以"兄弟"相称。在一次庆功会上,战士们等待坐官轿、骑大马的朱德到来,谁知他却步行来到会场,自我介绍:"兄弟便是朱德。"此事在  相似文献   

4.
陶灵 《红岩春秋》2020,(5):79-79
重庆火锅最早出现在街头餐馆的时候,木桌上放一个小炉子,上面架一只小铁锅,食客抬着手臂才能在料汤中夹菜吃。后来,一些火锅店的老板把两条板凳重叠放置,客人坐得高,夹菜就不用抬手了。可这样桌子又矮了,客人需要躬着背夹菜,但都丝毫不影响"好吃佬儿"对火锅的喜爱。20世纪80年代初,重庆火锅店兴起在木桌中间挖洞,洞口与铁锅一般大小.  相似文献   

5.
1947年5月上旬,刘伯承、邓小平主持召开了晋冀鲁豫中央局和边区政府机关干部会议。刘伯承从八仙桌后的长条木凳上挺腰站起来,操着浓重的川味说:“同志们!学生到了一起要谈书,屠夫到了一起要谈猪,我们带兵打仗的,到了一起要谈战争。”八仙桌周围坐长条木凳的、坐小板凳的人一片哄笑。但刘伯承没笑,他纵论了战争形势,指出,刘邓大军准备南渡黄河,挺进中原!  相似文献   

6.
22、风趣而真诚的爸爸听老人们讲过这样一段往事:当年,爸爸无论是在什么时候,总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同战士们在一起,与他们接触,和他们谈话拉家常。他一会儿问这个战士是什么地方的人,一会儿问那个战士是什么时候参加队伍的,再问家里还有什么人……他和战士们说得贴心、打得火热。因为爸爸那时常爱穿便服,人们都觉得爸爸随和,有的战士看爸爸身材高大、魁梧、有力气,又不认识他,便认为爸爸是个老百姓,是个民伫。一次行军,他走在战士们中间,有一个战士走累了,就对爸爸说:“你帮我扛会儿枪吧”爸爸冲他笑笑答应了。把战…  相似文献   

7.
在战斗前线,几个战士躲在猫耳洞内喘息着。他们一个连的战士冲锋了几次,都遇到敌人猛烈火力的抵抗,阵地没有夺回来,战士也只剩下这几个。其中有个叫林峰的战士。每次战斗的空隙,他都要在日记本上写下几句话。旁边的战士探头看了一眼,只见他写着:“妈妈,我……”火光便熄灭了。天刚放亮时,我军的全面大反攻开始了。林峰冲出掩体,  相似文献   

8.
“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研究所教授杨瑞龙本刊记者杜梅萍杨瑞龙清秀、儒雅,颇具学者风度,他说做学问就要耐得住寂寞,读书、教书、写书就是他生活的主要内容。都说南国人杰,潇湘地灵。1957年5月生于江苏昆山市的杨瑞龙上小学时...  相似文献   

9.
如今,要问“世上谁的屁股最厉害”,那一定有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老虎的屁股”,或是回答“马蜂、蝎子的屁股”。这就错了。虽说老虎屁股摸不得,马蜂、蝎子的屁股上有毒针、毒刺,但只要你不摸它不碰它,它并不伤害你。其实,真正最厉害的是那些少数搞特权的领导的屁股,只要他想过过“屁股后头冒烟”的瘾,就能让许多老百姓的血汗钱付之东流。说领导屁股厉害,是在于他们把自己的屁股看得比平常人高贵。这不,那些农家的炕头、平常人家的板凳,他们懒得坐了,而是习惯在办公室坐高级沙发、真皮老板椅。这还不算,出门动步,还得有小轿车。所以就有了“…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说过这样一句话:“要拜人民为师,甘当小学生,特别要多交几个能说心里话的基层朋友,这样才有利于了解真实情况,才有利于把工作做好。”话语朴实,道理却深刻。有谚云:“要认识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他交什么朋友。”与人民群众交朋友,是我们党群众观点的体现、群众路线的实践。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党员领导干部多交能说心里话的基层朋友,常坐“矮板凳”,决策才有泥土的厚度、工作才有心灵的温度。正如徐特立所说:“交朋友是可以产生伟大的力量的。”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一些在农村工作的干部常常抱怨与群众沟通困难。一位在农村工作二十多年的乡镇党委书记颇有感触地说:“现如今你一心一意为群众办了实事,群众也不感激你;有时辛辛苦苦走村入户到农家,连一口水都喝不上,更不要说让板凳给你坐了。有时为了布置一项工作,苦口婆心说了半天,口干舌燥,他们也不买账,现在的群众真是越来越不听话了。”  相似文献   

12.
父亲的饭桌     
<正>从小到大,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总是这一幅模样:饭桌前,他一只手慢慢地举起筷子,另一只手里端着一个酒盅。一杯酒,够他喝上10分钟。那张饭桌是紫红色的,四周雕刻着精美的花鸟图案,是一件古董式的家当。究竟它是哪位能工巧匠的作品,就连父亲也不知道。吃饭时,我和哥哥妹妹围在饭桌前,不能随便乱坐。这是父亲的规定:家长坐北面,小孩们坐南面。有一次,我不慎坐错了位置,父亲立刻教训我说:"南北方向,代表着一个人的地  相似文献   

13.
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铁路运输战线涌现出一大批英雄人物,他们是军需供应线上的模范,是后方支援前线的尖兵.人们永远不会忘记,正是他们,才使前线的战士有了生存必需品,有了打败侵略者所必需的弹药与枪炮.在他们中间,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曹国旺,他是“铁路援  相似文献   

14.
埃得加·斯诺的夫人海伦·斯诺在《延安笔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述:“我们在延安的日子里,一次曾碰到一个瘦高个儿,一头卷发,行为比较异样,说话不大听得懂的红军战士,通过翻译才知道他是一个来自川西北的战士,现在延安一所学校里读书识字,看来他和多数战士相处得很融恰。”  相似文献   

15.
埃得加·斯诺的夫人海伦·斯诺在《延安笔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述:“我们在延安的日子里,一次曾碰到一个瘦高个儿,一头卷发,行为比较异样,说话不大听得懂的红军战士,通过翻译才知道他是一个来自川西北的战士,现在延安一所学校里读书识字,看来他和多数战士相处得很融合。”  相似文献   

16.
《学习导报》2013,(11):1-1
一位新闻前辈曾经这样形容新闻工作者,他说:新闻记者是“前进大军的积极参加者,是一个战士,而且是最前线的一个哨兵。”如今,我们这样的战士、哨兵,已经有了一支浩浩荡荡几十上百万的队伍。  相似文献   

17.
符铭 《广东党史》2006,(2):23-27
他曾坐过国民党的监狱,也坐过共产党的监狱;他曾读过国民党的军校,也读过延安的“抗大”:在国民党内他被怀疑是共产党人,在共产党内他也曾被怀疑是国民党特务;他视党籍、军籍为第一生命,为此不惜放弃官阶、薪酬、安逸而选择磨难、困苦、潦倒……他,就是在广州解放初“两陈事件”中受到牵连的党的忠诚战士——王克。  相似文献   

18.
1933年10月,连绵的秋雨笼罩着茫茫的大别山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支红军队伍为了摆脱国民党军的尾追,正迎着风雨在泥泞的山路上艰难地行进着。几个红军战士抬着一副担架,步履更加艰难。担架上的人不愿拖累大家,几次翻滚下来,命令身边的战士向他开枪,可是护卫他的战士却坚定地说:“沈书记,我们拼死也要抬着你冲过去……”  相似文献   

19.
海波 《党建文汇》2002,(14):25-25
刘少奇的第一次婚姻,是他19岁在宁乡读中学那年,母亲为拴住已投身革命,走得离家越来越远的小儿子的心。在邻村说了一个农家姑娘。刘母以病重为由骗得儿子回来。而儿子踏入家门进的却是洞房,坐了一夜板凳,讲了一夜自由……周氏姑娘无论如何不能接受重返娘家的劝告。惟一要求刘少奇在将来有儿子时,送给她一个养老。刘少奇深深同情这位封建礼教的牺牲者,把自己名下的30亩地划给周氏,  相似文献   

20.
著名中共党史专家胡华教授生前曾多次讲,做学问就要像吴(玉章)老所说的那样:“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做起来更难。我佩服李资源教授,因为他能一直照着这两句话去做。据我所知,自他20世纪80年代初调入中南民族学院以来,就将自己的科研课题,一直锁定在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