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从分配起点、分配原则和分配结果三方面体现了收入分配的公平性。面对当前我国社会分配不公问题,重新认识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社会分配不公问题根源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没有真正做到以按劳分配为主,表现在劳动报酬低、劳动要素参与分配权重小等方面。因此,有必要采取具体的政策措施以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原则,实现社会公平分配,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关于分配正义的思想蕴含在他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和对未来理想社会的伟大构思之中。他以对资本主义社会分配不正义性批判为起点和基础,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全新视角,以生产和分配的关系为基本逻辑,设想了未来社会的分配原则,阐述了分配正义的价值旨归,形成了自己的分配正义观。沿着马克思探究分配正义的基本逻辑和思想观点,结合当前我国分配领域的现实问题,需要从坚持"共享"发展思想为指引,注重调节生产关系层面存在的分配不公问题,促进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合理结合,建构覆盖全面、发展均衡、制度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入手,实现社会主义的分配正义。  相似文献   

3.
马小丽 《理论导报》2010,(10):12-13
<正>一、劳动增加值(LVA)确立了资本与劳动分配的平等地位,这是按劳分配的本质要求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是没有贯彻落实按劳分配原则。长久以来,企业对如何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一直感到困惑重重,理论学术界也始终围绕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实现形式和按劳分配的"劳"到底是什么含义这两个方面进行不懈的探索和研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要将马克思的按劳分配原则真正贯彻落实到  相似文献   

4.
杜光 《新视野》2001,19(5):25-27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我国实行的等级工资制就是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 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认识按劳分配的涵义。一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对这种分配方式最早作出阐述的是马克思。他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生产者的权利是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的”,“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全部领回来。” 马克思在这里说的生产者全部领回来的、也就是社会分配给他的,是他所生产的产品价值中的哪一部分呢?我们可以从…  相似文献   

5.
霍其辉 《世纪桥》2010,(1):81-82
分配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文章主要对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产生、发展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的发展研究为主线,具体运用历史与现实统一的分析方法,探讨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在中国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并创造性的把按劳分配的方式与其他分配方式相结合,从而丰富了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阶段在个人生活消费品的分配方式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这是改革10年多来分配领域的一个最重要的变革。这样做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第一,从根本上说,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是由我国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状况决定的。马克思当年设想的社会主义应是在经过资本主义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国  相似文献   

7.
我国目前分配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很多,有些还相当严重。按理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和正确的分配政策,使“投劳分配”这个社会主义原则真正得到实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却出现了体脑劳动分配倒挂越来越严重的现象,出现了收入过分悬殊的社会分配不公,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劳动群众的强烈不满。这个问  相似文献   

8.
按劳分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原理,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分配形式和分配原则,正确理解和把握按劳分配的本质特征,对治理分配不公,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当前收入差距过大是引起社会分配不公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有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才能有效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相似文献   

10.
一、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分配制度的光辉思想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论及未来新社会的分配制度时,着重阐述和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也就是后来列宁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配原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理论的确立。 首先,马克恩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原理。他指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社  相似文献   

11.
关于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科学构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在批判地继承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消费品分配的思想的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关于按劳分配的思想,首见于他在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中。在这之前,马克思还没有把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两个阶段的思想,因而也不可能提出与两个不同阶段相适应的不同的分配原则。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的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情况下,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具体形式: 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主要形式。按照马克思的理论,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联合劳动仍然是主要的所有制形式和劳动方式,劳动是大多数人取得消费品的主要手段。但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和马克思的设想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指出,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经过近二十年的改革,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已经形成分配主体多元化、收入来源多渠道、分配方式多样化的格局。但新的调节机制和监督机制还远没有建立起来,分配总量失控和结构失衡的情况仍然存在;平均主义分配与收入高低悬殊并存,社会分配不公问题亟待解决;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有所扩大;工资与物价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因此,理顺收入分配关系,逐步完善合理的分配制度,是分配制度改革的迫切任务。首先,要完…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有的同志对这一新观点认识不深,误以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资本等要素参与分配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因而心存疑虑。对此,有必要从理论上予以澄清。思考之一: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否违背马克思的分配理论当前,我国随着所有制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生产要素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出现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相结合的新格局。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在…  相似文献   

15.
分配方式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不可能是单一的。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方式为补充。”这段话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的基本特征,也为分配方式改革指明了方向。本文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若干认识。一、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特征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对此进行了科学的论述。他指出,在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条件下,社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遵循按劳分配原则。按劳分配就是以劳动作为同一尺度,按照每个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正如马克思所说:“每个生产者,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他所给予社会的就是他的劳动量,……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  相似文献   

17.
目前,社会分配不公问题已大大超出了人们正常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仅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和深化改革的障碍,而且搞得不好,还会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一个因素.解决这一问题已成为当前经济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中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一、社会分配公平与否的评判标准历史上从来没有什么绝对的公平分配,公平分配只是相对于特定的生产关系即所有制关系而言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的并存决定了社会主义的分配只能是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形式的分配.也就是说,初级阶段公平分配原则要求在把劳动作为收入分配的主要尺度  相似文献   

18.
杨扬 《求实》1996,(Z1)
当前个人收入分配问题若干思考杨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关系和分配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在社会分配领域取得了可喜成绩。尤其在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新的分配关系,形成了人们利益关...  相似文献   

19.
收入分配问题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合理、公正、公平的分配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安全阀;相反,差距过大、分配不公往往会成为社会矛盾爆发的导火线。当前处于深刻转型期的我国社会的收入分配的确有逐渐拉大之趋势,实现收入分配的合理化,将有助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分配制度改革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各种讨论也不由自主地集中在“收入”的分配制度上。收入分配制度固然重要.但在贫富差距中并不起决定性作用。观察分配问题要用中医思维。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我国的分配差距扩大.分配不公加剧.在收入层面只是一个表象.根子还在整个体制.包括经济体制、社会体制和行政体制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