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对无产阶级的贫困现象、本质和解决贫困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做了科学、完整的阐释。习近平反贫困思想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内核、精髓的基础上构建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包括话语系统、目标动力系统、内容和实践系统的反贫困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进行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信息荟萃     
《发展论坛》2003,(3):78-79
我国正全力构建制度化城市反贫困行动体系近日,民政部副部长杨衍银在出席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民政部共同举办的“中国城市反贫困论坛”首届国际研讨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说,我国正全力向城市贫困问题发起挑战,目前全国已初步建立起城市反贫困行动体系,为贫困者提供就业服务、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其他各种社会服务。城市反贫困行动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实施有效的经济和社会政策去缓解贫困,并逐步创造最终消灭贫困的经济和社会条件。随着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行,现在近2000万城市贫困人口的吃饭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杨衍银说,从近期…  相似文献   

3.
罗雍 《求实》1997,(11)
中国农村反贫困实践的旗帜———学习邓小平关于反贫困问题的论述□罗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针对中国的贫困与反贫困,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论述。这些论述不仅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中国农村反贫困实践的一系列重大政策和措施的...  相似文献   

4.
黄英君  苗英振  蒋径舟 《探索》2011,(5):154-158
本文以社会资本投资为研究视角对我国政府反贫困政策进行了全方位分析,并基于贫困的二重性(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认为,物质资本投资主导的政策体系只能缓解物质贫困,人力资本投资主导的政策体系能够预防物质贫困和缓解精神贫困,预防和解决精神贫困需要社会资本投资主导的政策体系;并通过我国政府反贫困政策的历史变迁来验证这一分析,发现: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在我国政府反贫困政策中占据主导地位,社会资本投资缺失是未能有效解决精神贫困和实现预防贫困的主要原因;进而对我国政府反贫困政策进行反思,并提出社会资本视角下我国政府反贫困政策创新的路径,即建立社会资本投资主导的社会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和物质资本投资的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5.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民族特色导向性产业政策。加快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主要应当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即:进一步落实民族自治权利;出台扶持西部民族地区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加大中央财政对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调整全国产业分工布局、支持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构建有利于西部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施优惠税收政策;区域金融政策创新和实施扶贫开发政策创新等。  相似文献   

6.
1988年,以胡锦涛为省委书记的贵州省决策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毕节地区的贫困状况。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了“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开创了当时在全国最贫穷落后地区之一的毕节地区的反贫困试验。19年来,“毕节试验”在探索贫困地区的科学发展、多种扶贫方式的综合运用、借助智力反贫困方面获得了丰富经验。毕节地区是西部贫困地区的典型,具有西部贫困地区的主要贫困特点。因此,“毕节试验”的经验对西部地区及至全国的扶贫开发工作都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依靠科技进步 促进西部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面向新世纪的重大决策。它不仅关系到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我们不可能在富裕和贫困悬殊太大的条件下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因此,正确认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确立科学、合理的开发思路,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秦蕾  朱冬香 《前线》2023,(11):53-55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贫困问题,是对中国反贫困实践各方面、各环节规律的全面系统总结,具有科学性品格;指导中国反贫困实践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理论,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具有实践性品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融入脱贫全过程,具有人民性品格;突破了单一模式的贫困治理局限,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具有创新性品格。  相似文献   

9.
从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特别是贫困人口逐年减少。二十年来,我国政府为消除贫困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艰苦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政府:反贫困的主体“政府是国家的权威性表现形式”O本文根据我国反贫困决策实际操作主体的非单一性,将“政府’作广义理解。反贫困是一种对社会具有巨大“正效用”的公共物品。它不能由市场提供,只能通过政治程序或公共选择由政府提供,政府是反贫困行动的最重要的主体。我国自lpes年以来的反贫困行动主要是由政府…  相似文献   

10.
《理论建设》2021,37(2)
中国共产党在脱贫攻坚中,立足国情,深刻揭示反贫困规律,形成了内涵丰富、逻辑严谨、具有鲜明特质的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内涵是"七个坚持",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坚持精准扶贫方略,坚持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弘扬和衷共济、团结互助美德,坚持求真务实、较真碰硬。其特质蕴含了人民至上的理论情怀、开拓创新的理论品格和放眼世界的理论视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对于推进2020年后贫困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摆脱贫困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梦想,这个梦想只有在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视野下,才真正得以实现。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并以"七个坚持"对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进行了高度概括和阐释。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摆脱贫困奋斗目标的理论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脱贫攻坚领域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2.
西部大开发 ,固然其着重点和中心点是经济 ,但是 ,任何经济活动是离不开文化的影响力和制约力的。经济和文化从来都是互动的 ,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文化通过作用于经济活动主体的精神状态、思维习惯、行为方式 ,进而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率和质量。没有先进文化作支撑 ,不能想象西部大开发会取得预期的效果。而西部过去之所以落后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也是落后在文化观念、文化素质和精神状态等方面。因此 ,西部大开发 ,文化要先行。文化工作者在西部大开发中 ,要以自己的文化服务 ,以自己的文化产业 ,以自己的文化产品 ,来提高…  相似文献   

13.
中宣部理论局2009年编写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明确指出:科学判断和始终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始终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为基础,不断探索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深刻内涵,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相似文献   

14.
生态农业属于成长型的朝阳产业,依然成为未来世界经济的支柱产业,西部地区应审时度势,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理解生态农业的含义及理论指导体系,分析生态农业与西部的可持续发展关系,指出西部地区具有区域性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思路。并以此为依托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作为马克思主叉经济理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从其形成至今.已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并建构起了具有严密内在逻辑关系的理论支撑点和诸多关节点的多层次理论体系框架,而且在其各个发展阶段都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范畴,并呈现出形成的渐进性、内容的多层性、创新的多样性、体系的开放性等主要特征.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及其体系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在结合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实践中继往开来、创新发展,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推向前进。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精准扶贫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对贫困问题的真实情况作出了符合当下实际的科学判断。本文通过介绍教育扶贫的理论基础、实现路径及现实意义,展现出我们教育扶贫"行之因、行之策、行之意",更有利于我们把握教育扶贫的本质,也对我们当今教育扶贫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社会保护政策框架下的城市反贫困战略与传统的“安全网”政策最大的区别是:将贫困的暂时性救济与彻底摆脱贫困的长期性努力结合起来,兼顾社会公平与经济增长,因此被视为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反贫困政策框架,并在国际非营利机构的影响下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产生的城市贫困人群,面临多重风险。在“改善民生”的政策主题下,深化改革社会保障政策体系的实践正在各个领域展开,社会保护政策框架不仅能够透视这一系列实践的本色,也为款来的改进与完善指明了路径。  相似文献   

18.
如何加速西部大开发?思路决定出路。西部各省区纷纷因地制宜提出发展“特色经济”。所谓“特色经济”指的是一个地方具有特点的经济。然而,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剧烈的大背景下,特色经济并不一定具有竞争力。发展特色经济的终极目的在于提高其产品(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因此,宜以“发展注意力经济”替代“发展特色经济”的主张。因为注意力即竞争力,只有具备名、特、优的产品(产业)才能挤占市场,也只有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地方特色经济才既符合非均衡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又适应当代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竞争剧烈化的发展态势;既能把地方方…  相似文献   

19.
《探索》2017,(2)
居民个体健康水平的下降会使其面临更高的贫困脆弱性,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仍然是农村贫困的主因。推进健康扶贫,消除健康贫困,应充分发挥医疗保障的反贫困功能,增强健康扶贫精准度,建立因病致贫数据库,医疗保障政策向农村贫困人口倾斜;建立"四重医疗保障"反贫困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专项医疗扶助等制度的反贫困功能,同时加强医疗费用控制。  相似文献   

20.
<正>经济管理出版社2017年01月贫困是举世普遍存在的社会历史现象,也是人类必须面对并且想方设法加以解决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贫困问题与反贫困成为重大的实践课题,也是理论界与学术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王延中、龙玉其等编著的《民族地区社会保障反贫困研究》首先论述了当前我国民族地区的发展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