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倩 《当代世界》2008,(12):53-55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作为唯一的一个“极”,它在国际社会的权势处于顶点。但阿富汗战争余烬未冷,伊拉克战争又使美国颜面扫地,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更使美国陷入了尴尬的境地。随着各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力量的不断变化,作为一个“极”的美国似乎正逐渐失去曾经拥有的统治力。而俄罗斯、中国以及印度等新兴大国却成为潜在的“极”,再加上欧洲、日本等旧有大国,这一格局既非单极支配,亦非多极结构,是否预示着另一种“极”时代格局的到来?  相似文献   

2.
皓月 《法制博览》2009,(16):6-6
生活在美国,常常可以在媒体上看到有关“中国威胁”的论调,比如中国的纺织品出口,中国的石油进口,等等。我常常在想,到底美国政客们的内心深处,对中国所谓威胁的“畏惧”是什么?我最近回了次国,所见所闻,对美国人内心真正的畏惧,开始有了点了解。  相似文献   

3.
《法制博览》2010,(9):73-73
汉文帝在朝廷问右丞相周勃说:“全国一年中判决多少案件?”周勃说:“不知道。” 又问:“全国一年中钱粮出入多少?” 周勃说:“不知道。”他急得汗流浃背,惭愧得不能说话。文帝又问左丞相陈平,陈平说:“有主管这事的官员。”文帝问:“那主管人员是准?”  相似文献   

4.
张华 《台湾研究》2014,(3):70-78
美国对台湾“政治安排”的政策对“合情合理安排两岸政治关系”有重要影响。美国对台湾政治定位的政策是“认知到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支持“台独”或“两个中国”,但同时又“对台湾地位不持立场”。在两岸关系的解决方式方面,美国对台湾的前途持开放立场,但认为应透过对话和平解决,且要尊重两岸民众的意愿。美国这一政策增加了对统一前两岸政治关系做出“合情合理安排”的难度,但在某些方面与大陆对台政策也有一致性。目前,两岸应充分利用这些相契合的政策,推进两岸政治关系做出“合情合理”安排。  相似文献   

5.
刘洪波 《法制博览》2011,(18):48-48
“北京又要修规划”,新华社《瞭望》周刊最近的报道说。这篇报道传递了5月间名为“北京市人口与产业发展规律及规划对策问题研究”的信息。几周前,人民日报社的《中国经济周刊》“北京,该装多少人?”一文,已经透露了“北京又要修规划”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法制博览》2011,(2):10-11
一个日本的小学教师给他的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历史题:“日本跟中国每一百年就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即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即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赢在什么地方?输了,又输在什么地方?分析之!”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大国”。为了构建其主宰下的“世界新秩序”,确保21世纪继续成为“美国世纪”,美国大肆推行霸权主义,特别是“9·11”之后,美国非但没有如沃勒斯坦所称的“山鹰折翅”,加速了衰落进程,反而借反恐之名,推行霸权主义色彩更加浓厚的对外政策,给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带来了极大危害。面对这一现象,我们不禁要问,造就美国霸权的根源在哪里?基础是什么?是单一因素的影响,还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章名岂 《法制博览》2011,(11):50-51
“我们的航母在哪里?”这是历任美国总统在决定对“地区危机”进行军事干预时,通常向军事顾问们咨询的首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为了达到分裂和遏制新中国的目的,曾多次将航母编队摆在台湾海峡附近耀武扬威。然而,在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的战略智慧面前,美国的航母只不过是“纸老虎”而已。  相似文献   

9.
名人误国     
林希 《法制博览》2010,(18):68-69
绝不是老朽我故作惊人之语,明眼人不妨算一笔账,这许多年来中国人总共在名人身上花了多少钱?又在名人身上浪费了多少时间?而声名显赫的名人们,又为发展经济、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做出了哪些贡献?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老朽我提出一个“名人误国论”,该也是一大贡献了。  相似文献   

10.
奥巴马政府国家安全战略的新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海 《当代世界》2009,(9):36-38
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型,从老布什政府的“世界新秩序”构想,到克林顿政府的“塑造一反应一准备”战略构想,再到布什政府的“先发制人”战略。当前,巨大的战争资源消耗、国际形象的急剧恶化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力不从心,使得美国亟须调整国家安全战略。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上台后,  相似文献   

11.
名人误国     
林希 《法制博览》2011,(4):32-33
绝不是老朽我故作惊人之语,明眼人不妨算一笔账,这许多年来中国人总共在名人身上花了多少钱?又在名人身上浪费了多少时间?而声名显赫的名人们,又为发展经济、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做出了哪些贡献?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老朽我提出一个“名人误圈论”,该也是一大贡献了。  相似文献   

12.
陈志云 《法制博览》2009,(10):28-29
一个老和尚伸出自己的食指,问小和尚:“这是什么?”小和尚回答说:“这是一。”老和尚又问:“再想想,这是什么?”小和尚想了想,回答说:“这是手指。”老和尚接着问:“你再想想,这是什么?”小和尚想了想,回答说:“这是食指。”老和尚继续问:“你继续想想,这到底是什么?”小和尚冥思苦想,翻来覆去地说:“一、手指、食指。”  相似文献   

13.
柴炜 《工会博览》2009,(12):49-49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1964)的判决作出了大致的划界,其确立的“实际的恶意”原则不仅确立了媒体监督政府的传统,更使得美国各新闻媒体在批评国家公职人员方面获得了几乎不受限制的特权。可由此给与新闻媒体的巨大舆论监督权利究竟会产生怎样的社会效果?“实际的恶意”原则又该如何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张翔  王联合 《国际展望》2023,(2):37-56+159
“逆向搭便车”指同盟内实力较强的成员在内部竞争条件下,通过减少防卫投入以刺激较弱成员大幅提高自身防卫支出的现象。美国利用亚太盟友在“自主—安全”交易与非对称相互依赖中的脆弱性,以政策鞭策而非削减盟友防卫支出实现对后者的“逆向搭便车”。冷战结束后,美国亚太同盟因盟主霸权透支与盟友“搭便车”而缺乏凝聚力。当前,在对华战略竞争加剧与传统、非传统安全威胁叠加的背景下,美国迫切需要重振亚太同盟体系以共同应对所谓挑战。为提高亚太盟友承担责任的能力与意愿,美国着手调整同盟义务,提升同盟军事合作水平;突破“轴辐”结构限制,与亚太盟友共同打造众多“印太”小多边安全合作机制;鼓励亚太盟友发挥各自相对优势,积极参与地区公共产品供应。美国对其亚太同盟的“逆向搭便车”基于同盟权力的非对称性,因而对于弥合同盟分歧成效有限。但是即便如此,这些政策和行动依然对中国国家安全与未来发展构成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5.
日本对当前世界形势的看法及其外交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美关系重返“漂流状态”的潜在原因 冷战结束后由于共同的主要对于一夜间突然“消失”,日美关系在重新定位前曾有过一段所谓“漂流期”。当时,日本适值泡沫经济崩溃、陷于“失去的十年”的痛苦之中,无论是为了经济的复苏、国家的安全,还是为了继续实现政治大国之梦,都需要美国的帮助。而当时的美国正致力于构建一超独霸的全球霸权,并将中国的快速发展视作对其全球霸权的有力挑战,日本正是美国可以借重的最佳对象。  相似文献   

16.
在巴列维国王时期,伊朗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最好盟友和波斯湾的宪兵。但是,1979年初,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巴列维政权以后,美伊交恶至今已近30年。伊朗先是扣留美国人质,废除1959年签订的伊美安全条约,接着又取消了美国控制伊朗石油的特权,把美国看做“大撒旦”(大魔鬼)和死对头。美国则冻结了伊朗在美的120多亿美元资产,接着又在8年的两伊战争中大力支持萨达姆进攻伊朗。“9·11”事件后,美国出于控制波斯湾地区石油和反恐的需要,大力推行“大中东民主计划”,先后打垮了阿富汗的塔利班和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  相似文献   

17.
佚名 《法制博览》2009,(17):16-16
中国人最应弄明白的一个词便是“中国”。“中国”的古意是啥?“中国”的英译China究竟源出哪?这大概是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翻阅《四书五经》可见《尚书·梓材》有载:“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怿先后迷民,用怿先王受命。”这应该是“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载。也就是说,“中国”一词三千年前便有之,但自夏、商、周直至明清,却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权曾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  相似文献   

18.
佚名 《法制博览》2011,(15):26-26
人们在形容不正派、不正经的人和行为时,往往习惯用“不三不四”,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不三不四”的“三”和“四”又究竟指什么?且听一一道来。  相似文献   

19.
回顾2011年的世界大势,似乎可以用一个“变”字概括。从年初的所谓“阿拉伯一北非之春”,到“印度之夏”、“华盛顿之秋”,再到所谓“莫斯科之冬”,国际政治格局在变;美国经济挣扎复苏,欧债危机深重,金砖国家未雨绸缪,世界经济格局调整;亚太和东亚国际关系也在酝酿重整;中美关系面临重新定位……那么,应当如何评估世界变局,如何观察在此变局之下的中国国际战略走向呢?  相似文献   

20.
<正>如果一个国家对外政策总是反复无常、自相矛盾、言行不一,那么它的国际信誉和公信力何在?很难想象,这样的表演经常发生在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身上。在结束对华访问一周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一改此前希望沟通合作的态度,对美国媒体公然嚣称,“我们将继续做中国不喜欢的事情,说中国不喜欢听的话。”当然,对诸如此类的表演,我们早已见惯不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