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成了网络上的“弄潮儿”,其中不乏在计算机软硬件、互联网络方面有所建树的少年英才,但另有一部分人却成了网络世界的“骇客”。他们的犯罪行为因犯罪主体年龄的特殊性、犯罪手段突出的高科技性、犯罪后果严重的危害性,成为家庭、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因而法律界、教育界的人士尤其需要为此做出大量的努力。本文拟以网络发展最为成熟的美国的未成年人网络犯罪情况作为参照系,对比我国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现状,探讨预防、打击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连网已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场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便利与实惠的同时,也伴随诸多负面的效应。本文就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影响进行探究,并试图构建相应的应对方案来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工具,阻却网络对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2000—2022年收录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研究领域的994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究我国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脉络。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研究可大致划分为起步探索(2000—2006年)、曲折研究(2007—2017年)和探析发展(2018—2022年)三个阶段。回顾过去,研究热点多从法律、犯罪主体、犯罪载体等视角展开学理层面探讨,并且研究视角正经历从法学到心理学的转变。展望未来,未来研究应给予被害人更多关注,开展干预实务研究,研究视角、研究领域也需进一步拓展,同时研究方法的“质”与“量”亟须提升。如此,我国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研究才能不断纵深推进。  相似文献   

4.
元冰凌 《天津检察》2010,(3):16-17,20
我国刑法在缓刑适用上对未成年人犯罪和成年人犯罪采取同一的标准,并未体现出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性和应有的适用原则.本文以对未成年人适用缓刑的积极意义着手,以所在单位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实证情况为样本,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应当放宽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适用条件,删除“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主观判定条件,设立专门的未成年犯缓刑监管部门.  相似文献   

5.
贺琦 《法制与社会》2011,(18):118-119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日益突出,数量急剧增加。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刑事犯罪有着低龄化的趋势。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以及从检察司法程序上、实体上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刻不容缓。本文结合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对如何完善审查批捕环节的未成年人犯罪办案工作机制,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未成年人犯罪不起诉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成年人犯罪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如何处罚,不仅关系到少年犯的前途,而且还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其意义远远超出事件本身。在这个问题上,我国法学理论界一直把审判机关的活动作为研究的重点,探讨对未成年人犯罪适用缓刑的条件,怎样从轻或减轻处罚,却很少触及检察机关如何适用不起诉权。而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不起诉标准把握不清,已成为困扰检察实践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放宽不起诉标准,扩大对未成年人犯罪适用不起诉的范围 综观世界各国立法,近些年来,对未成年人犯罪已由犯罪主义逐渐转化为保护主义,即认为对来成…  相似文献   

7.
通过收集与整理近年来代表性司法数字资源中9类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数据与信息,能够相对有效地分析当前性侵未成年人的状况与特征。对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分析主要从犯罪数量与犯罪类型两方面展开,而在此基础上对该类犯罪从刑罚与保安处分措施状况着眼的司法惩治状况的分析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犯罪现状的认识。在现状分析的前提下,从犯罪人、受害人与犯罪行为三个方面展开特征分析,可以进一步明确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治理重点与方向。从当下司法治理的角度,对典型案例中的争议分析与厘清可以为有效惩治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提供直接保障。  相似文献   

8.
未成年人网络成癌导致的犯罪问题引起了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等有关专家学者的重视.本文通过对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检察院办理的刑事案件进行数据分析,总结出因痴迷网络而引起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现状,并归纳出与网吧有关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高发的原因,旨在为有效防治青少年犯罪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1999)指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主要是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包括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以及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  相似文献   

10.
未成年人保护法颁布实施以后,国家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工作就纳入了法制化轨道。作为未成年人犯罪的审判机关,人民法院在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教育和司法保护方面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多年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发挥审判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职能作用为核心,在寓教于审的同时,把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工作做到了法庭之外,积极探索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最佳途径,取得了一定成绩。一、强化未成年人犯罪审判工作,着力维护未成年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在审理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中,积极贯彻教育、感化和挽救的方针,努力追求执法效…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因网络引发的未成年人犯罪频频发生,严重危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威胁到社会的安全与稳定。笔者通过对2007年-2009年某市未成年人涉网犯罪进行调研,就此类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正一、社会调查制度中的犯罪预防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1999)指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主要是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包括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以及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  相似文献   

13.
高建锋 《内蒙古检察》2007,(6):61-62,65
从8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沿海发达省份的检察机关在刑检部门成立了未成年人犯罪办案组,由专人办理未成年人涉嫌犯罪案件,实践中初步把惩罚与教育挽救失足未成年人有机结合起来;90年代后期.不少基层检察院相继成立了专门审理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检察科.与法院少年审判机构相对应,通过办理未成年人涉嫌犯罪案件,对失足未成年人进行法、情、理的合力教育,强化了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冯涛 《法制与社会》2013,(32):248-248,250
现阶段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始终处于高发且仍呈上升的趋势,如何更好的保护未成年人,降低未成年犯罪率是摆在我们当前必须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阐述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惩治、矫正与预防。  相似文献   

15.
《天津检察》2007,(3):F0003-F0003
4月25日,市委常委、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海麟带队视察本市未成年人犯罪检察工作。孙海麟一行听取了本市检察机关探索创新未成年人犯罪检察工作的汇报,并围绕创新工作机制、完善保障措施、整合社会资源。共同做好未成年人犯罪教育、感化、挽救工作进行了座谈。孙海麟强调,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严厉打击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探索未成年人犯罪规律,  相似文献   

16.
王琛 《中国司法》2009,(10):102-103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目前,未成年人犯罪日益低龄化、凶残化及智能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未成年人犯罪是有其特定原因的。只有找准原因,才能从源头入手,有效防止未成年人犯罪日益频发。本文从心理学和社会学两方面入手剖析原因。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犯罪手段暴力性、犯罪类型初级性、犯罪形态团伙性、犯罪过程反复性等特点。在对待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上,社会上存在片面地将他们看做是“受害人”,简单地主张“非犯罪化”、“非刑罚化”的误区。要正确认识未成年人犯罪的实质,注意在保护其合法权益的同时,改造其主观恶性。检察机关在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应当有新的作为。  相似文献   

18.
刘春  任瑞红 《法制与社会》2013,(35):245-247
近年来,性侵害未成年人的案件不断见诸于媒体,在社会上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未成年人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尚不成熟,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性侵害行为不仅仅给未成年人的身体和心灵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也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保护未成年人不受性侵害刻不容缓。作为惩罚犯罪最有力的法律武器——刑法,本应该在打击性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中发挥积极作用,但我国目前的刑法在性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规定中存在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范围过窄以及犯罪行为方式规定过少的问题,完善刑法的罪名规定对于打击此类犯罪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检察环节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存在的问题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建立,是修订后刑诉法的一个亮点,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对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并没有做出完整的程序性规定,不可避免地将影响到该制度的实施效果。对于检察环节而言,可能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缺乏必要的前置封存程序。《未成年人保护法》第58条明确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网络等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图像以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  相似文献   

20.
陈维环 《法制与社会》2011,(36):277-278
本文对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内涵、特点和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客观原因,并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净化文化领域等方面提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从而力促未成年人遵守法律、法规,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