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访"好     
前不久,辽宁省公安厅决定:省公安厅、各市公安局、县(市)区公安局的领导同志要定期深入基层接待上访群众,其中省公安厅的领导每月到基层"下访"不少于1天。 好就好在这"下访"一下子拉近了党政机关、公安司法部门的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感情距离。群众上访,大都是事出有因。他们顶风冒雪,经冬历夏,一次次想"讨个说  相似文献   

2.
什么人在上访,为什么要上访?安阳市委常委、副市长李宏伟说,面对上访群众,这是领导干部最先要分析、研究和掌握的。当你西装革履时,要想一想  相似文献   

3.
讽刺幽默     
世说新语各级官员要把上访群众看作自家人,多一些理解和同情,能帮就要实实在在地帮一把,能解决一些问题就解决一些问题。——近日,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在教育、群众信访、唱读讲传和对外经济合作工作会上,在针对群众信访  相似文献   

4.
98年以来,我县农村重访、缠访、闹访和越级上访等群体上访的问题非常突出,且愈演愈烈。通过对部分上访村问题的调查处理,感到引发群体上访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村干部素质差、作风坏。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前,不少村官是通过非正常渠道上任的,自身素质较差。有的做群众工作缺乏耐心,遇事动辄吹胡子瞪眼,撇开道理不讲而耍个人悍性,群众称“阎王官”;有的处理群众纠纷讲户风论门派,袒护一方压制另一方,群众叫“偏斧子官”;有的断“官司”怕惹人,张三面前说李四不是,李四面前道张三不对,最终问题得不到解决且越捅越大收不了场…  相似文献   

5.
群众有困难、有问题在基层干部那里一时得不到解决和处理的时候,往往会采取上访的形式,想找到更高一级的领导或部门反映一下问题、表达一下诉求。眼下,对待群众上访,有着三种不同的做法。一种做法是接访。接访,从字面上看,是伸出手来欢迎群众上访。接访这种做法是接待群众上访,比较善意,比较亲和,比较温情。像一些地方开展的"信访接待日",乃至"公开大接访"等活动,就是认真接待群众来访的好形式。另一种做法是截访。截访,从字面  相似文献   

6.
前几年,忻州一直是信访问题突出的地区,为此市委市政府向各级干部提出"七个为什么":为什么信访案件多?为什么信访问题领导批就能解决,不批就解决不了?为什么有人认为群众上访是"刁民"闹事,有人认为是合理诉求?为什么应该解决的事解决不了?为什么一些群众要越级上访?为什么个别地方和部门信访问题多?为什  相似文献   

7.
干部不希望群众上访,群众也不愿意上访,所以说,平息上访是干部群众的共同心愿.但平息上访要以解决问题为前提.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目前出现的信访问题80%产生在基层,80%以上都应该也能够在基层解决,那么,要从根本上平息群众上访,还要从源头做起.  相似文献   

8.
郭双福 《实践》2010,(9):17-17
<正>为切实转变机关作风,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变"干部讲群众听"为干群"双向交流",及时解决群众的"急事、难事、愁事",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制定并推行了以"作风在一线转变、感情在一线融合、矛盾在一线化解、经验在一线总结、创新在一线体现、成效在一线检验"为主要内容的一线工作法,为构建和谐党群干群关系提供了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9.
《党建文汇》2000,(3):9-9
多年来.我们蓟县由于多种因素,群众信访一直比较多.特别是近一年多来,群众集体越级上访大量增加,牵扯了各级干部的很大精力,影响了机关的正常工作和社会稳定,甚至就在我们召开“三讲”教育动员大会时,几十名上访群众还围堵在会场门口,强烈要求县领导解决问题。这使我们深切感到,重大和突出的问题不解决,不仅直接影响全县的改革发展,而且连“三讲”教育都难以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10.
疏导缓解突发性群体上访,解决不稳定社会因素,从根本上讲,要加速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进程,大力发展经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但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由于不稳定事件的发生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处理应及时、快捷,不容拖延。在处理时既要采取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结合,又要注意运用经济手段和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实践中还应注意以下五项原则:一是接待群体性上访要坚持宜疏不宜堵的原则。当群众为同一问题而集聚上访时,情绪必然激动、怨气陡然而生、行为冲动、言辞过激。如若采取针锋相对,甚至动用警力加以…  相似文献   

11.
预防和解决群众上访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既 要治标,更要治本;既要做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要重视解决实际问题;既要保证群众反映问题渠道的畅通,又要防止不利于稳定的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生;既要引导好大多数上访群众,又要对个别出谋划策、行为过激的组织者采取必要的措施;既要纪检监察机关认真履行职责,又要全党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因此,做好预防和解决群众集体上访的工作,应坚持四个结合。 (一)要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当前群众上访反映的问题,多数涉及上访者的切身利益,他们要求解决问题的心情迫切…  相似文献   

12.
问 :什么叫集体上访 ?如何处理 ?答 :5人以上为了同一问题而串连一起 ,集体到党政机关或主管部门上访的活动 ,叫集体上访。集体上访的特点是声势大 ,影响大 ,涉及面宽 ,政策性强 ,如果处理不好 ,容易激化矛盾 ,扩大事态 ,影响社会稳定。纪检监察机关按照党章和宪法规定 :支持、保护群众通过正常渠道、采取正当方式反映情况、揭发问题 ,但不提倡群众采取集体上访的方式反映问题。要注意发挥信访网络的信息作用 ,做好集体上访问题的预测和防范工作 ,有效地化解矛盾。处理集体上访总的原则和要求是 :领导重视 ,多方配合 ,分级负责 ;坚持实事求…  相似文献   

13.
《党建与人才》编辑部:我是一名从事组织工作的领导干部,日常工作纷繁复杂,但尤其令我头痛的是群众上访问题。一些单位群众上访特别是集体上访、越级上访不断增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敏感因素。尽管我也摸索了一些处理群众上访的新路子,但效果并不是很好,总有一种疲于应付的感觉。请问,怎样才能有效地处理好群众上访,使工作成效事半功倍呢﹖薛宇飞[解答]薛宇飞同志:您好当前一些地方群众上访不断增多,这既是深化改革中多种社会、政治、经济矛盾的体现,也反映出我们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做好群众上访工作是做好群众工…  相似文献   

14.
坚持走群众路线,关键是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这是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的源泉。涉纪信访工作是一条连接干群关系的纽带,工作能力的高与低、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影响到基层的稳定。要树立服务群众观念,强化服务群众立场,扎实地走出一条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涉纪信访之路。首先是明确"为谁干"。取信于民是做好基层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核心所在,如何获得群众的认可支持?重点应在"三个保证"上提力度:一是保证落实信访接待制度。上访群众赢得尊严,自然会用理性去表达诉求,因此在接待群众来访中,要像对待亲人那样备齐"一张笑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社会各类深层次矛盾不断显现,群众信访活动频繁,特别是群众越级上访、集体上访已成为直接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乌坎转机"告诉我们,要减少社会矛盾的触点、降低燃点,必须始终把维护群众合法利益放在首位。因此从根本上解决越级上访所涉及的问题,创造发展经济的良好环境,必须研究当前信访工作特点、产生原因、解决办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什么人在上访,为什么要上访?安阳市委常委、副市长李宏伟说,面对上访群众,这是领导干部最先要分析、研究和掌握的。“当你西装革履时,要想一想困难群众穿得暖不暖;当你吃喝应酬时,要想一想困难群众吃得饱不饱。”这是李宏伟经常对同事说的一句话.也是对自己的要求。李宏伟告诉记者:“没有人生下来就愿意上访。上访者三番五次地跑省城、北京.目的是要解决问题,没有过不去的事,谁愿意费钱费时穷折腾?”  相似文献   

17.
孙中全 《先锋队》2011,(18):24-25
不久前,永济市开张镇枣圪塔村部分村民到市纪委上访,反映村主干的问题。对这个事件的深入调研,引深了我对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中"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的理解,引发了我对解决农村问题更深层次的思考:处理农村问题的核心是维护农民利益,只要农民的利益得到了维护,任何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结合其他基层上访问题,我认为维护农民利益、解决村民上访问题应从以下四点入手:  相似文献   

18.
陈开冬 《党建》2012,(4):48-48
现实生活中,一些群众由于在当地反映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解决,采取上访求解决之道。为何要上访,归根结底,是有的干部官僚主义,缺乏群众观念,不把群众反映问题放在心上,以致干群矛盾越积越深,为社会稳定和发展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19.
蓦然回首,省长信访电话已经开通10年. 1999年10月,为巩固"三讲"教育成果,建立省领导与普通群众联系的有效渠道,省政府信访办"省长信访电话处"正式成立,并于当月18日全面开通对外公开电话.利用电话这一通讯方式受理群众上访,并成立一个办公室,是省委、省政府信访工作的一个新尝试--在当时,全国只有吉林、安徽和黑龙江开通了省长信访电话.  相似文献   

20.
李鹏飞 《党课》2007,(12):124-124
近来,在个别地方的信访工作中,提出不合理要求的群众出现增多趋势。而这些群众之所以提出不合理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个别群众不了解或者不理会有关的政策、法律和规定,个人利益至上,不考虑全局利益和其他群众的利益。二是有关部门处理问题不公平、不公开。在以往的信访工作中,有关部门对群众提出的同类或类似问题没有按规定办事,或因各种原因给予了特殊照顾。因此,给上访群众留下把柄。三是个别地方、部门存在求稳怕乱、息事宁人的思想。一些地方和部门把“无上访、少上访”作为信访工作的主要目标和“稳定、和谐”的主要体现,对群众上访畏之如虎。个别群众为了实现自己的不合理要求,就抓住这种“怕上访”的心理,动辄以“集体上访、越级上访”进行要挟,以求得个人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