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的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均有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  相似文献   

2.
答:《工伤保险条例》第五十二条规定,职工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工伤保险争议,属于劳动争议的范畴,应当根据劳动争议处理的有关规定解决。《工伤保险条例》确定的工伤补偿制度的模式是工伤社会保险加单位责任制,工伤职工的一些待遇是由其所在单位承担的,例如,工伤职工需要住院治疗,应由所在单位按照本单位因公出差伙食补助标  相似文献   

3.
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条规定:“职工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用人单位同时就业的,各用人单位应当分别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发生工伤,由职工受到伤害时其工作的单位依法承担工伤保险责任。”根据该规定,下岗、待岗职工又到其他单位工作的,该单位也应当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在该单位工作时发生工伤的,该单位应依法承担工伤保险责任。二、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的规定,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对这里的“上下班途中”应当从有利于保障工伤事故受害者的立场出发,作出全面、正确的理解。“上下班途中”,原则上是指职工为了上下班而往返于住处和工作单位之间的合理路径之中。根据日常生活的实际情况,职工上下班的路径并非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唯一的,而是存在多种选择,用人单位无权对此加以限制。只要在职工为上下班而往返于住处和工作单位之间的合理路径之中,都属于“上下班途中”。至于该路径是否最近,不影响对“上下班途中”的认定。职工在上下班的合理路途中发生机动车事故,被行政机关依法认定为工伤,用人单位以事故发生的地点不在其确定的职工上下班的路线上为由,请求撤销行政机关作出的工伤认定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相似文献   

4.
近日,国务院第5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于200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的出台,对于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将起到重大的意义。《工伤保险条例》共8章64条,分为总则、工伤保险基金、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工伤保险待遇、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条例规定,凡是与我国境内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各种用工形式、各种用工期限的劳动者,均有享受工…  相似文献   

5.
《司法业务文选》2011,(2):51+49
问:请简要介绍一下决定出台的背景。答:《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04年1月1日施行以来,对维护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规范和推进工伤保险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国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由条例实施前的4575万人增至2010年9月的1.58亿人,其中农民工6131万人;条例实施至2009年底,认定工伤420万人,享受工伤医疗待遇1080万人次,享受伤残津贴和工亡抚恤待遇434万人。条例实施至2010年9月,工伤保险基金累计收入1089亿元,累计支出649亿元,累计结余440亿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伤保险制度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例如: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  相似文献   

6.
答:《工伤保险条例》第四十一条第三款规定,职工被借调期间受到 工伤事故伤害的,由原用人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但原用人单位与借 调单位可以约定补偿办法。1996年原劳动部发布的《企业职工工伤保 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6]266号)曾对这个问题作出规定,即职工被 借调期间发生工伤事故的,由借调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条例之所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工伤保险条例》在对工伤职工的保护和分散用人单位风险上是具有积极意义,尤其是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规范了补偿标准、提高工伤保险待遇和简化工伤认定程序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从实践来看,在工伤认定、工伤事故调查、工伤待遇的落实等方面仍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必须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和细化司法实践操作来解决现有的问题,从而推进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8.
<工伤保险条例>自2004年1月1日施行以来,在及时救治和补偿受伤职工,保障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09年6月,全国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已达1.4亿人.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条例在实行过程中,不断暴露出其自身的不足,需要进行修改.  相似文献   

9.
刘姝宏 《政府法制》2009,(17):40-41
《工伤保险条例》自2004年1月1日施行以来,在及时救治和补偿受伤职工,保障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09年6月,全国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已达1.4亿人。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条例在实行过程中,不断暴露出其自身的不足,需要进行修改。  相似文献   

10.
国务院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工伤保险条例修正案(送审稿)》,拟取消职工上下班途中机动车事故伤害认定为工伤的规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现行法律制度下,机动车交通事故强制保险补偿、民事损害赔偿与工伤保险补偿对受害人的保障各有利弊。工伤认定过程中的操作难等属于法律适用的技术性问题。国际劳工组织的有关公约以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均规定职工上下班途中事故属于工伤。我国应保留并完善职工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认定工伤的规定,且宜将上下班途中界定为在合理的时间内、经过合理的路线;非机动车事故伤害亦应纳入工伤保险的范围。采用补充模式保障受害人获得完全补偿(赔偿),同时赋予工伤保险机构或用人单位对交通事故加害人享有代位求偿权。  相似文献   

11.
《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17条规定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  相似文献   

12.
【要点】1.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制度的核心价值是为了充分保障工伤职工及时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故先行支付请求权的权利主体只能是工伤职工或其近亲属,用人单位作为义务主体无权要求先行支付工伤保险待遇。2.在用人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以及虽已参加  相似文献   

13.
《法庭内外》2010,(2):56-56
一是一些用人单位的风险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不能正确认识和执行工伤保险制度。工伤保险作为一种社会保障措施主要目的是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而一些单位,尤其是私营企业风险意识不强,片面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给职工交纳工伤保险费或只给部分职工交纳保险费,致使职工在发生伤亡事故后不能通过工伤保险渠道化解风险。  相似文献   

14.
未参保单位职工职业伤害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工伤保险条例》将参加工伤保险和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工伤问题进行统一规定,但未明确规定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单位职工职业伤害的事实如何确定,责任怎样承担。未参保单位职工职业伤害符合工伤事故构成要件,应属于工伤,工伤事故作为法律事实,应当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认定。基于工伤的社会风险属性,未参保单位职工职业伤害应当实行法定的工伤待遇,而不能要求民事侵权赔偿。现行《工伤保险条例》应当在主体、劳动争议仲裁与裁后民事诉讼的关系、加大保护力度、实现制度创新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5.
告诉大家一个 好消息!2003年4月16 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中华人民共 和国国务院第375号令,公布了《工伤保险条例》, 并于200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出台这个条例的 目的,是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 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 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这个条例的 颁布,对于所有职工而言,无疑是一件好事。因为它 消除了正式职工与非正式职工在工伤保障问题上 的差别,这不仅合乎人道主义精神,也体现了法治 社会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工伤先行支付制度在我国司法实践的第三个年头。2011年7月1日,《社会保险法》生效,其中第四十一条规定:职工所在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发生工伤事故的,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不支付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6月30日,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北京义联”)第三次为工伤先行支付制度“落地”呼吁并举行专家研讨会,该中心同时对外发布《工伤保险先行支付制度实施三周年调研报告》。  相似文献   

17.
崔晓白  常娜 《人民司法》2023,(20):101-103
<正>【裁判要旨】职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权利的起算点为其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之时,用人单位在工伤职工伤残等级经劳动能力鉴定尚未有结论时,就办理了职工的停保手续,用人单位的该违法停保行为,不属于职工停止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法定情形。  相似文献   

18.
【要点提示】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对工伤申请的期间作出了规定,以督促用人单位和其他申请主体及时完成工伤申请。该期间的性质应视为诉讼时效,而非除斥期间。  相似文献   

19.
刘姝宏 《政府法制》2009,(20):54-54
长期以来,工伤处理程序的复杂性、长期性备受社会批评,这一制度设计背离了工伤保险制度保护工伤职工权益的立法宗旨。工伤保险条例修改稿据称大大简化了工伤认定、鉴定以及争议处理程序,最多可缩减程序30%左右,比如行政复议不再作为行政诉讼的前置程序等。  相似文献   

20.
为更好地贯彻执行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妥善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保障职工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2016年3月28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执行<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二)》.该意见于发布之日起立即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