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易靖茗  孙学宇 《台声》2013,(11):92-95
“如果我不从奥克兰去看他,他就不会帮我转学:如果他去澳大利亚我没有跟着去,我们也不会有后来的事;如果我回北京他回台湾了,我们也不会在一起……”原乃彭一直说,如果当初两个人对感情的意志薄弱一点,或许就不会有现在的结果—— 与原乃彭聊天,总有一种错觉和穿越感。她看起来太年轻了,她是大陆新娘,也是一个性格爽朗的东北女孩。在她身上,找不到岁月的痕迹,交谈中,她扑闪着的大眼睛仿佛也在跟你说着话。真不敢相信,这是一个已经结婚12年,有了两个孩子的妈妈。  相似文献   

2.
王晓波 《台声》2002,(4):17-19
3月6日,我在北京接到方守仁打来的电话,说是黄顺兴在北京过世了,我立刻打电话给台联副会长郑东宁,东宁兄在电话中证实了这一个消息,黄顺兴因心疾复发,抢救无效,已于3月5日晚上逝世于寓所。又一位台湾爱国主义的民主前辈离我们而去了。我认识黄顺兴准确的时间已不复记忆,当时是在70年代后期苏庆黎主编《夏潮杂志》之时。《夏潮杂志》发表王拓一系列党外人士的访问记,其中之一有黄顺兴。黄顺兴的经历与其他的党外人士有所不同,他在日据时代年轻时,曾经到过祖国大陆,光复后回台湾。在那严酷的戒严时期中,“人在台湾,谁不反…  相似文献   

3.
陈亮 《广东民政》2010,(10):35-35
我约了一位朋友去球馆打球,没想到一向守时的他这次足足迟到了一个小时。我还以为他在路上出了什么意外,问过之后才知道,他在来的途中去花店订了两柬鲜花。在我眼中,朋友不算一个浪漫的人,所以我对这两柬鲜花的去向充满了好奇。在我的一再追问下,  相似文献   

4.
前几天,我的一个客户联系我,说他的朋友有个案件需要找律师,尽管他已经推荐了我,但他的朋友仍然希望找一位男律师,所以想请我帮忙介绍一位。在工作中,女律师或多或少都会遭遇类似的性别歧视。但我们很少去讨论这个事情,因为在我们看来,这是个历史遗留问题。  相似文献   

5.
谢旭 《台声》2001,(1):30-31
不久前,台湾老音乐家吕泉生——“台湾儿童合唱音乐之父”首次返回福建老家,在厦门短短两天逗留接触中,我深深感到他是一位坚强的爱国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人”。(一)吕先生祖籍福建诏安。他的祖辈迁台已数百年。他小时候受到日本推行的“皇民化”教育,长大后留学日本。他曾说过,在20岁以前,完全是一个与日本人无异的台湾人,可他心中仍流淌着炎黄子孙的热血,始终不变。1943年,他奔父丧回台,后因战争影响交通断绝,没能再去日本谋生,就留在台湾教书。1945年台湾光复后,吕先生担任过《台湾文学》季刊编辑,后在台湾广播电…  相似文献   

6.
有时会觉得世界并不大,就是在地球那一头的天涯海角也会不期而通地见到台湾的老朋友。1984年春,我随全国台联组织的旅行团到巴西访问,在圣保罗的一次台湾乡亲的聚会上就见到许多老先生。我们都高兴、兴奋这一次会面。当台湾乡亲们——在大陆的和在巴西的——在异国他乡促膝谈心,唱台湾的山歌民谣时,有人提议——要我唱一首歌,我便唱了‘跑马溜溜的山上”这一首康定情歌。唱罢,就有一位老乡亲找我,说他在台湾时就听到这首歌,是台湾大学“麦浪歌咏队”唱的。我说,我也是在台湾学会唱的,我就是当年“麦浪歌咏队”的队员。这一介绍,…  相似文献   

7.
12月的北国,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隆冬季节。应台湾医师公会的邀请,我作为访问团团长,和省内八位医学专家共同组成“黑龙江省首届赴台湾医学访问团”,前往台湾访问。12月9日,我们乘航班从哈尔滨出发去香港,10日转机去台湾。当日下午,飞机缓缓地滑落在台北市的中正机场。抵达台北市后,我们受到了台北市医师公会邱孝展理事长等的热烈欢迎和友好接待。邱孝展理事长主持了晚宴,并致了欢迎词。他对海峡两岸相互友好访问和加强医学合作与交流表示了诚挚的愿望。我代表黑龙江省医学访问团也表达了大陆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渴望了解台湾…  相似文献   

8.
真正的巴桐     
真正的巴桐化夷巴桐是香港知名作家,以前我读过一些他的散文和诗,觉得他很有灵气和才华。没想这次去台湾,在香港却有缘与他相识。我们见面虽只有两次,但他豪爽大度,快人快语,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春节前,我和元隆广告公司的总经理关师应邀去台湾访问,由香港过境...  相似文献   

9.
有一次,我乘火车往广州,在车厢里结识了一位姓吴的台湾农业博士。闲聊中,他跟我谈起去某地招商办考察招商引资的经历。接待他的是一位科长,吴博士便问科  相似文献   

10.
2010年3月6日,北京贵宾楼饭店,我见到了张学良五弟张学森的长女张闾蘅。张闾蘅介绍说:"我是在美国出生的。6岁到了台湾,在台湾长大。小时候,我知道我有一个很出名的爷爷叫张作霖,还有一个出名的伯父,可是这个伯父在当时国民党政权统治下是一个叛徒,他是对国民党叛逆的人。所以我们从小就没能看见他,他在哪我们当时都不知道,知道他在台湾,可是在哪没有人告诉我们。我念书时,每当老师讲到历史,讲到西安事变这一段,因为我坐在教室里头,  相似文献   

11.
隐忍在都市     
一位很要好的朋友,几年前北漂。我们保持联系着,他一直希望我去看他。前不久.我去北京.想顺便看看他,不想,他支支吾吾婉言拒绝了。  相似文献   

12.
范泉先生的遗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横地刚  陆平舟 《台声》2001,(5):38-40
范泉先生逝世快一年了。这一年以来每想起他,心里便充满伤痛。他在最后的信里全不顾生者的情感,写下“永别了”几个字即离我们而去。《遥念台湾》(人间出版社 2000年 2月)的出版通知和讣告几乎同时送到我这里,一时间 ?限的遗恨涌上心头,令人好不忧伤。过了几日,书寄来了,想到把这对台湾的无限遥念公之于众应是对死者的最大慰藉,心里才多少有了些释然。   从 1945年到 1949年,台湾与大陆处在相同的历史潮流之中。这是从台湾复归那一天开始到国民政府败退台湾为止 4年间的事。也是中国以民主革命为主题,从“抗战建国”到“和平建…  相似文献   

13.
张敏  朱建华 《台声》2001,(9):20-21
立秋刚刚过去,我便踏上了淮北大地,放眼四野,庄稼碧绿茁壮,更有累累硕果挂满枝头,好一派丰收在望景象! 听同行的安徽元通房地产开发公司总经理阎龙林讲,此次采访的是他们公司董事长丁颍先生。“我认识一位台湾诗人丁颍,是他吗”“没错,我们董事长不但是诗人,还是台湾新闻界的名人!”立时,10年前际遇丁颍先生的情景历历浮现在我眼前。从文坛到商界 丁颍、原名丁载臣字逸轩,号长春。1928年出生;1948年底自大陆去台湾。他长期从事新闻出版和文化事业,并寄情于诗歌、散文、小说创作。自1956年起,他先后出版过散文集《南窗小札…  相似文献   

14.
一天.一位同志给我打电话,说我有个老同学骨折住院了,叫我一起去看看。那位老同学快50岁了,是一个单位的中层领导干部。看到我们,这位老同学懊丧得很.说自己下雨天滑了一跤,到医院检查、拍片,结果发现腰椎骨折了。医生还说他有骨质疏松症.要他卧床休息2个月。他十分不解,怎么这么轻轻地摔一跤就会骨折了?我对他说:“这主要就是因为你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5.
年到75岁,1999年春能率大陆作家代表团到台湾去作文化交流,这曾使我有一种似在梦中的感觉。到台湾后,50年前去台湾的一些熟识的前辈、同学、亲戚,大多数已不在人世,有幸见到的也已白发苍苍,自然免不了有一些感慨。老同学宗之珍女士,是已故的北大名教授宗白华先生的妹妹,赠我一件“礼物”,是1948年3月间我写的刊登在台湾《新生报》上的《访问胡适博士》一文。这篇旧作我早已轶失,看了自然又引起了我那段珍贵的记忆。胡适博士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客观存在”,研究中国文化史和文学史的学者不会不研究他的。我觉得哪怕文中只写了他的…  相似文献   

16.
李立 《两岸关系》2002,(7):28-29
5月2日,我陪家人来到天安门广场游览。那一天,天气格外爽朗,家人去放风筝,我对此没有什么兴趣,于是就一个人到处转悠,没想到我竟然碰到了一位台湾老兵,俩人一聊还挺投缘,就像是早已约好似的。也许是职业使然,我们的话题不知不觉就转到他的故事上来。老人沉思了一下,然后脸色凝重地向我慢慢道来。  相似文献   

17.
坐在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位梦华的办公室里,记者被眼前这位科学家的经历所震撼。自1982年10月去南极,18年来,位梦华的生命深深镂刻着极地的印迹。1992年6月,他独闯北极,深入到阿拉斯加北极爱斯基摩人聚居区进行了一个半月的考察,成为直接与爱斯基摩人接触并广交朋友的第一个中国人、位梦华拿出一张与爱人在北极的合影给我看“这是我第六次去北极考察,是和爱人一同去的,在那里呆了8个月。”他指着照片上的背景告诉我,这是北极巴罗爱斯基摩人古老的捕鲸站,两根弯弯的鲸骨高高地竖在那里,成为一种神圣的标志。牵挂北…  相似文献   

18.
这一天,在江苏省南通市台联为青年台胞办的学习班的讲台上,出现了一位高高大大的年轻人,他显得那样沉稳。自信,又是那样的谦虚和蔼。这就是今天的主讲人,他叫范森森。他要讲他自己奋斗成材的经历——(一)范淼森14岁便由于家境贫寒而辍学了。虽然那时候农村普遍都很穷困,但像他们家的困难却很有其独特的内容。他们家兄妹5人,妈妈和爸爸都来自台湾。爸爸曾经在上海一家茶叶公司当职员,因有业务需要,他去了台湾,在工作期间和一位女同事从相识到了解,并很快结婚了——这就是他们兄妹5人的母亲。这对新婚夫妇在台湾拜过堂、吃过祭祖…  相似文献   

19.
赵卓 《今日民族》2001,(4):34-36
王连芳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在他最后的日子里,我还想再去看看他,争取再次聆听他的教诲。第一次去了,他昏睡不醒,我不忍叫醒他,坐了一个多小时后,只好离去。过了几天,我又去了一趟,等了约半小时,他才醒来,起来解便要人搀扶,步履已十分艰难。我们谈了不到五分钟,省政协的一位领导来探视,我稍坐片刻就告辞了。两次的愿望均告落空。不久,连芳仙逝的噩耗传来,使我万分悲痛,也甚感遗憾。 我与连芳同志最早相识于1953年4月在开远十三军召开的滇南对敌斗争会议上。以后,由于他是中共云南省委边疆工作委员会的专职副书记(书记…  相似文献   

20.
若兰 《两岸关系》2015,(3):59-61
<正>台湾诗人余光中著作的《乡愁》的最后一段是"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40年后海峡两岸通航,余光中先生又续文一段:"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梁,你来这头,我也去那头。"而今,我应了余老先生《乡愁》的续文,我真的通过武汉开放赴台湾个人游这条长长的桥梁,去了海峡那头。2014年3月16日,我与先生舫兄登上飞往台湾班机,我庆幸,梦想多年、筹备多日的台湾之旅终于成行了。自1949年在昆明与已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的父亲一别,他去了台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