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文心雕龙·养气》篇为本,结合其它篇章,探讨了刘勰“气”之思想来源,“气”之概念在中国思想史及文艺理论史中的流变。文章认为,《养气》中“气”为“元气”,即生命力,是物质性与精神性兼具的,充塞于天地之间,形诸作家作品的万物之本。  相似文献   

2.
“肺主一身之气”辨析孟令军(山东中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济南250014)关键词肺,气,气机“肺主一身之气”,一般被普遍认为是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现行五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代表着这一普遍的认识。教材指出:“肺主气,司呼吸。肺的主气功能包括,主一身之...  相似文献   

3.
肝气一词,含义多种,在使用中存在混乱现象。有的为生理性名词,指肝之脏气,即肝的机能活动。《内经》中所说的肝气,就是这种意义。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春者木始治之,肝气始生”,“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灵枢·脉度》中“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五色”和《灵枢·天年》中“五十岁,肝气始衰”之“肝气”,都是指肝之脏气。有的以“肝气”概括肝气之病的病理及多种肝气病证名称。如李冠仙在《知医必辨》中说:“五脏之病,肝气居多, 而妇人尤甚。”“治病能治肝  相似文献   

4.
“得气”与“气至”均为针刺过程中的特征性表现,“得气”以医者针下气感与患者酸麻胀痛之感为主,但这种气感并非一定提示“气至而有效”,还须先辨“气”之邪正;“气至”除上述感觉外兼有脉象或表浅症状的改善。针刺的临床疗效通过进入“气至”的境界而实现,而“气至”的前提往往是“得气”。在不同辨证下,“得气”与“气至”的关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从实证、虚证、虚实夹杂证等方面,论述“得气”与“气至”的特点及关系,可为临床医生辨病辨证及判断针刺疗效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5.
拜读《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7年第1期《“诸气膹郁,皆属于肺”之“气”字质疑》一文(下简称该文),收益非浅。该文从《内经》原意出发,明确指出“病机十九条”之基本精神,是外感五气,内伤五脏。这对学习“病机十九条”,明晰经意,撷取精华,广开思路,颇有帮助。然该文提出易“诸气膹郁,皆属于肺”之“气”字为“燥”,笔者不敢苟同,现仅就个人管见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之气是一种运动不息的精微物质,气的运动是人体乃至自然、宇宙的基本规律。气的物质属性、运动属性及感应性使其能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共振理论相暗合,故可以假设共振运动也是气的一种基本运动形式。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实践,气之“共振”假说可以较合理地解释经络系统、物理疗法及“同气相求”理论,对进一步理解中医基础理论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是辨别病因、病证,分析病机的范例。历代医家多极为重视,不仅作注者皆详加阐释,而且刘完素特撰《素问玄机原病式》以发挥之,现代学者著文讨论的亦颇不乏人。可见其对中医病机学说影响之深。 《至真要大论》是一般所称运气学说七篇大论之一,为王冰得“先师张公秘本”以补《素问》亡失,后人多疑其非《素问》旧文。此说是否,本文姑且勿论。但其传至王冰,盖亦难免“错简碎文”(王冰《素问》序)而有鲁鱼亥豕之误了。即以“病机十九  相似文献   

8.
清代医家叶天士,在确立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同时,也相应地提出了诸证期的治疗治则。他在《外感温热篇》中说:“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寥寥数言,概括了温病辨证施治的总体规则。在这里,“透热转气”显然是作为营分证的基本治法提出来的。这里的“透”,是指透泄营分邪热,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言,既指病邪的由里达外,又象征病证的由深转浅。  相似文献   

9.
“言”、“意”之辨是《庄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得意忘言”是其中的主旨所在。分析《庄子》“言”、“意”之辨中的“忘“,可见其能够区分为“言为体“道”之障,和““言”为得“意”之具这样两个不同的方面。对“忘”之含义的区分,有助于对《庄子》之“三言”有更为深入的把握。  相似文献   

10.
“从卫取气”“从荣置气”针刺补泻理论首见于《难经·七十八难》。“从卫取气”“从荣置气”的理论实为针刺补泻的方法,目的在于调阴阳、调营卫、调气血及促使得气。其手法核心一是分层操作,体现深浅补泻理论;二是随呼吸进出针刺,达到补泻目的;三是依据营卫流注方向随卫逆营行针,体现营卫补泻内涵;四是注重针刺力度的轻重,达到补气、取气血而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勘探者,领导者,二者好似各路人,思想、思路实乃一家,都有共同的哲学基础,都是集大成之大家。勘探者离不开“两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领导者离不开“三气”:大气,人气,义气。  相似文献   

12.
宋朝大哲张载,在对佛老的强烈批判中建立了其哲学体系,谓之精深扼要,用一字即可概之,日“气”也。仅此一股“气”,却处处闪耀着横渠先生哲学智慧的光彩。如今有骨气之人,对那些刮歪风邪气之徒大喝一声的依然是:“人活一口气!”这口“气”又何尝不是张载那股“气”之延续!  相似文献   

13.
在农村社会大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乡镇工作将长期处于各种矛盾的焦点上。乡镇党委书记虽然权力不大,但责任重大。当一个称职的乡镇党委书记.既是组织之托,也是百姓之福。如何当好乡镇党委书记,我的体会是应具备“六气”。  相似文献   

14.
有关“气”的医学研究,近些年来较为活跃和颇有进展,因此对“气”的多学科研究的方法和途径有必要加以探索。 一、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对“气”进行从宏观到微观的综合研究。一般说来,在条件具备时,应结合人体生理、解剖、病理、诊断,治疗和方药等方面的知识进行综合性探讨。如为条件所限而只能抓住某一个环节予以研究时,虽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部分问题,但分析归纳或形成结论时,则应根据辩证的、能动的和整体的观点,不忽视实际存在的其它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如气脱是由于气血精津伤损过甚,致脏腑阴阳离决,失其相济相抱之常,功能趋于脱绝衰竭,有虚脱、暴脱及五脏脏气虚脱的不同,故诊治时,首应分清其病因、病机,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5.
中气即中焦之气,素有两指:一指脾气,一指脾胃之气。其实,中气还包涵肝胆之气。1从中焦的部位而论中气既是中焦之气,那么弄清中焦的部位及其所含脏腑,对理解中气的内涵至关重要。从《内经》和《难经》有关三焦的论述看,中焦是指膈以下,脐以上之部位。肝胆居于胁下...  相似文献   

16.
“痰瘀同病”为许多慢性病、老年病之主要病机,“痰瘀同治”为其基本治则,然而,气的失常既为痰,瘀之病理基础,又为痰瘀同病之继发病变,互为因果,痰瘀同治之中,又须参入行气,补气之品。  相似文献   

17.
华能天津煤气化发电公司工会为推动企业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注重理顺职工“三气”,即千方百计让职工“顺气”;千方百计让职工“聚气”;千方百计为职工“提气”。这种做法有效地提升了企业内部的正气。  相似文献   

18.
“风占”在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古人很早便开始关注“风”与其他现象之间的联系,风的季候性的发现及其与时空相应体系的结合为“风占”的产生和系统化提供了条件。“风”源于“天地之合气”,这一突破性的认识使得其成为古人借以把握变化之道的重要媒介而受到重视。《内经》继承和吸收了这些基本思想,并运用其解释人体生命现象及疾病生成的原因。透过对《内经》“风占”思想背后所蕴含的内在思维结构的分析,有助于理解中医“象思维”的重要内涵,藏象理论形成的时空背景,“补不足,泻有余”“以平为期”的治疗逻辑以及“天人相应”的因果观念。  相似文献   

19.
郑梅涧《重楼玉钥》之“拦定风热”,是针对喉科某些疾病初起“风邪热毒蕴积于内”、“气凝血滞,不得舒畅”的病机特点,而采用凉血散淤、清热解毒兼以辛散的一种疗法。主要方有紫正散、地黄散、辛乌散、冰硼散等。  相似文献   

20.
造成《公司法》第5条之“公司应承担社会责任”不能真正付诸实践之最根本原因在于“公司社会责任”本身灵魂脱壳,然“公司社会责任”之精髓意义重大,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加以否定.“公司社会责任”灵魂“托生”之途即为“公司利他权”,此等界定实为正本清源,不但解决了公司或其董事等高管“积极实施利他主义行为”之理论困惑,且能使它更合理地融入《公司法》,使《公司法》更契合民商法的本质和价值理念,体现正义,真正践行《宪法》规定之“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更有助于公司或董事为其他利益相关者之谋利在实践中真正得以落实,确保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