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长征陷入危局关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战胜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冲破敌人围追堵截,挽救了党和红军。大搬家式转移:出师即陷入危局1934年5月下旬,博古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广昌失守后红军反"围剿"的战略方针。博古、张闻天、周恩来、项英及李德参加了会议。李德建议:红军应退出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别的地方去,"  相似文献   

2.
刘仕雄 《世纪桥》2010,(23):27-28
遵义会议的召开有一个曲折的蕴酿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毛泽东同志起了关键的决定作用。毛泽东虽然受到排挤,但他并没有停息共产党人为理想而奋斗的脚步。他一方面忍辱负重,冷静思考,避其锋芒,保存自己;另一方面暗中积蓄力量,通过与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等"交换意见",揭露"左"倾路线的错误,提高广大红军指战员的认识,在"左"倾错误已充分暴露的时候,抓住机会,勇敢地站出来,强烈要求召开政治局会议,把"左"倾路线的代表人物、掌握红军领导权的博古、李德等人"赶"下台,从而使中国革命和红军长征回到正确的路线上来。  相似文献   

3.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贺子珍和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叶坪住了下来,1932年3月下旬,毛泽东又随军去了前线。这时,毛泽东已受到王明“左”倾领导者们的错误打击。1932年10月上旬中央苏区中央局宁都会议后,毛泽东被免去了在红军中的职务,被迫离开前线,回到瑞金。  相似文献   

4.
1932年10月上旬召开的宁都会议,其中心议题是关于第四次反“围剿”军事方针问题。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受到排挤。周恩来奉命担任红军领导职务后,以党的事业为重,仍然提出与“左”倾领导不同的意见,维护了困境中的毛泽东。  相似文献   

5.
正题记:从长征的第一天起,毛泽东等人就与党内“左”倾错误路线展开了斗争,在遵义会议上,双方展开了全面的较量。在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时刻,毛泽东以大无畏的勇气,坚决批判“左”倾错误路线,争取了中央政治局大多数同志的支持,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相似文献   

6.
《湘潮》2016,(4)
正长征出发前,毛泽东在"左"倾教条主义者排斥打击下处境困难。伍修权回忆说:"左"倾领导者甚至"打算连毛泽东同志也不带走,当时已将他排斥出中央领导核心,被弄到于都去搞调查研究。后来,因为他是中华苏维埃主席,在军队中享有很高威望,才被允许一起长征。"如果不是因为毛泽东还担任一定职务、在红军中有"很高威望",他可能连长征都参加不了。可以说,长征中毛泽东在  相似文献   

7.
吴珏 《湘潮》2006,(10):4-7
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开始战略转移。此时,随队转移的毛泽东尽管已经被撤销苏区中央局书记、红军总政委和前敌委员会书记职务,被剥夺了对红军的指挥权,但他仍以大局为重,以高度的责任感,“不在其位”仍坚决反对“左”倾错误的指挥。从1934年10月到黎平会议召开,毛泽东与“左”倾错误的斗争至少有7次。会昌之争,毛泽东实事求是:我们应该到敌人力量薄弱的湘南去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8.6万余人从瑞金出发,开始战略…  相似文献   

8.
自1930年起任赣西南苏维埃政府主席、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的曾山,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时期,与毛泽东交往频繁,关系密切。时值立三“左”倾错误及王明“左”倾路线肆虐党内,曾山在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上,不遗余力地支持毛泽东,使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得以实行,扭转了危局。毛泽东生前不止一次地讲过:“我在中央苏区,很多地方得益于曾山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解决了党所面临的最迫切的军事问题,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  相似文献   

10.
1931年1月六届四中全会后,王明开始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内的统治。王明等为推行“左”倾冒险主义,对各级机关进行改造,向全国各地派出了他们的“钦差大臣”。同年4月初,王稼祥、任弼时、顾作霖作为中央代表团被派往江西中央苏区,传达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路线直接展开了斗争。在矛盾不断激化的情况下,宁都会议召开了。 宁都会议,完全是从“左”倾冒险主义军事主张出发,对1932年2月以来几次战役做了错误的估计,指责毛泽东等人的表现是对革命胜利和红军  相似文献   

11.
刘良 《党的文献》2001,(6):34-38
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时 ,即曾提出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政治纲领。大革命失败后 ,毛泽东首先提出以农村根据地和强大的红军力量为依托 ,建立苏维埃政权 ,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建立苏维埃政权目标的实现 ,以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绝非“左”倾路线的产物 ,而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发展的进程和客观需要而提出、并不断创造条件建立起来的 ,是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实践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北京支部生活》2007,(1):13-13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至17日,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批评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中共中央在军事领导上的错误,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开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和1958年“大跃进”边彦军一、"大跃进"思想溯源1958年的"大跃进"是不顾客观现实条件和经济发展规律的"左"倾冒进。1955年7月中央召开的各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会议上,毛泽东认定主持中央农村工作部工作的邓子恢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犯了...  相似文献   

14.
<正>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中央党史研究室2002年编著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这样评价遵义会议:这次会议解决了当时党内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从  相似文献   

15.
黎平会议是红军长征时期召开的第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否定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主张,肯定并且采纳了毛泽东提出的红军西进贵州的建议,是党和红军实现重大战略转变的开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的起点。黎平会议之后,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辛探索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更加紧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1930年10月21至24日,红一方面军在新喻东区苏维埃农民暴动队和广大群众的夹道欢迎下,来到新喻罗坊,进驻彭家洲、陈家闹、园前、坑背……等村庄,发动群众,筹措给养,打土豪,分田地!自此,罗坊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荡涤了晚秋的暮气,迸发出蓬勃的生机。罗坊会议 1930年10月25日,为了阻止立三“左”倾错误在红军中的导向,客观地分析形势,正确地决定红军的动向,红一方面军政  相似文献   

17.
《广东党史》2013,(4):57
1934年12月,敌人调集重兵,准备围歼向湘西转移的红军。在这紧急关头,毛泽东建议红军改向敌军力量比较薄弱的贵州前进。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占了黔北重镇遵义城。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组成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参加的中央军事指挥小组。  相似文献   

18.
正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在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此,中国革命这艘航船在毛泽东这个伟大舵手的带领下,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征程。  相似文献   

19.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在中国革命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的党走上成熟的党的重要标志,实现了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转折。我认为,对于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彻底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并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革命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历的一次历史性转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