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日本修宪态势及其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来日本加快修改宪法的步伐 ,执政的自民党和在野的民主党纷纷表示将在近两年内制定出新宪法草案 ,并在争夺修宪问题的主导权上展开明争暗斗。修宪问题已成为 2 0 0 4年日本政治的焦点。今后 ,日本各政党及政府如何运作修宪及对“和平宪法”做何种修改将关系到日本国家走向 ,值得关注。一、战后日本谋求修宪的手段现行《日本国宪法》系战后美国在占领日本初期主导制定 ,194 6年 11月公布 ,194 7年 5月实施。宪法第九条规定“日本国民真诚地追求以正义和秩序为基础的国际和平 ,永远放弃以国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  相似文献   

2.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自去年年底上任以来把修改日本现行宪法作为优先目标之一,不断发表有关修宪的言论和计划,甚至在今年2月访美时也把他的修宪设想告知了奥巴马,随后他又明确提出了分三步走的修宪“日程表”。7月15日,他在接受长崎国际电视台采访时更直接地说:“我们将修改(宪法)第九条,写明其(自卫队)存在和作用。这才是正确的姿态。”看来,安倍修宪的势头已不可逆转。现在人们关注的是美闰对此究竟持什么态度?国内有人说:“美国绝不会允许日本修改由美国制定的这部宪法”。按逻辑推理,这种判断似乎不无道理。但这是一种主观的猜测。事实完全不是这样。  相似文献   

3.
修改和平宪法是安倍晋三右倾政治的核心。安倍政府推动修宪,有着长期积累的、复杂的远期背景,即历史、社会、法律根源,这些社会根源长期根植于二战以后的日本社会。近期背景包括社会、国际和安倍右翼政权执政。其中领导者个人因素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安倍认为提振经济并非易事,只有树立修宪的旗帜,才能使自己执政时间更长。经过国内外多层博弈之后,安倍顽固地坚持修宪路线。修宪的核心目标是要删除宪法第九条,获得对外交战权,建立国防军,改变战后国际秩序,成为不受任何束缚的、全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大国。为此,安倍政府不断进行舆论准备、政策准备和组织准备。如果修宪成功,日本将拥有国防军、交战权,并施行"积极和平主义",将成为一个强势的日本、危险的日本,在客观效果上将带来亚太地区安全上的某些不确定性,甚至可能引发地区动荡和军备竞赛。但是,在安倍执政期内,很难实现修宪的目标,其成功的概率只有40%。不过,即使安倍政府推动的修宪不能成功,自其执政以来到现在所推动的修宪,也已经给亚太地区安全带来了消极负面的影响,引起了地区国家之间的猜忌和关系紧张,也导致这些国家在心理上加强了对日本的戒备,同时推动了东亚地区实际军备竞赛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二战后日本不得不放弃武力扩张的国家战略,但伴随形势变化,日本不同当政者的治国方略则不相同。围绕是维护宪法、优先发展经济、重视国际协调,还是修改宪法、增强军事力量、成为政治军事大国等,存在两种不同国家战略倾向。其背后则是两种不同的历史观。战后,日本在《日本国宪法》下走和平发展道路,经济、科技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外交则受制于美国而缺乏自主性。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后,开始借助美国,努力成为亚洲领导国家和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而非所谓摆脱美国的"正常国家"。21世纪以来,安倍晋三的国家战略目标是对内推动修宪,使日本成为"能战国家";对外构筑"自由开放的印太",制衡中国。菅义伟内阁继承了安倍的国家战略。岸田文雄执政后在延续同一国家战略的同时,会展现何种特色,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菲律宾1987年制定的现行宪法及其特点,比较菲律宾各届政府的“修宪”努力与修宪与反修宪阵营的对垒,研究菲律宾各届政府的“修宪”意图、“修宪”目标,并从菲律宾民主体制发展的特定历史背景、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的视角剖析修宪与反修宪博弈的实质,探析修改宪法与政局动荡之间的内在联系,世纪之交菲美关系的变化对菲律宾修宪与反修宪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王屏 《亚非纵横》2014,(4):1-13
该文通过对战后日本有关修宪和解禁集体自卫权的争论与斗争的论证过程,厘清了冷战体制下的“畸形儿”日本在美国控制下制定了互相矛盾的宪法、和约以及日美安保条约的历史脉络,并追踪了日本有关修宪和解禁集体自卫权的政府解释内容的变化。在对日美军事同盟形成的路径及本质特征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同时,指出安倍政权企图修宪和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原因与后果,并对战后日本第三次政治右倾化以及第三个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军事大国进行了分析与论证。  相似文献   

7.
安倍政权以修宪强国为目标,利用中日钓鱼岛争端鼓吹所谓"中国威胁论",积极谋求行使集体自卫权。日本内阁会议通过有关"行使集体自卫权的宪法解释"决议案,明确改变了日本政府过去对集体自卫权"虽拥有,但不能行使"的宪法解释,这不仅会从根本上改变战后日本的"和平发展道路"及"专守防卫"安全政策,而且将与日美同盟体系的强化发生联动,给亚太地区格局带来冲击。  相似文献   

8.
论“日美防卫合作新指针”及相关法案的出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美防卫合作新指针”及相关法案是在美日战略的转移、“中华威胁论”、右翼战争翻案逆流高涨等背景下出台的。“日美防卫合作新指针”及相关法案有悖于日本和平宪法 ,是使日本宪法空洞化的“战争法”,带来的后果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9.
解禁集体自卫权意味着当美国及其他与日本关系密切的国家在遭受攻击时,日本自卫队可以将其视为对本国的攻击而予以反击。安倍意图通过这一方式,谋求"摆脱战后体制",实现日本的"正常国家化",并进一步实现"重振日本"的政治大国化目标。但行使集体自卫权超出了宪法第九条允许的"自卫所需最低限度"范围,因此除非修宪或修改宪法解释,否则此举即被视为违宪。而鉴于修宪的门槛较高,使得他认识到无法一蹴而就,只得采取切香肠的方式,改以不断变通妥协争取部分进取的中期渐进和长期稳打的路线。现阶段,其目标是通过修改宪法解释来有条件地行使"限定性集体自卫权"。与此同时,为降低国内外对解禁集体自卫权的疑虑,以增强支持,安倍一方面打出了"积极和平主义"的旗号,以漂白自己,另一方面又刻意抹黑中国,将之渲染为威胁日本及周边安全的假想敌。可以想见,此举势将进一步导致本已陷入僵局的中日关系雪上加霜。  相似文献   

10.
“和平合作法”成为废案之后,日本政府又提出了“维持和平合作法”.新旧法案的基本内容是一致的,其核心都是将自卫队派向海外. 日本政府之所以要冲破和平宪法的制约,让自卫队到海外去参与“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其目的之一,是力求使日本成为一个“政治大国”.  相似文献   

11.
刘江永 《东北亚论坛》2020,(3):3-16,127
在世界大变局中,战后国际格局重大变化的主要标志是“世界老二”易位。苏联、日本皆不例外;21世纪以来欧盟也由盛转衰。未来国际格局可能有三种前景:1.中美两极对抗体制;2.中美竞争合作的“两极多元体制”;3.世界各大力量多元并存,构建多元一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要看世界潮流是走向和平多边主义还是暴力多边主义。中国实现伟大复兴后的战略选择是“济弱扶倾”,为世界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安全做贡献。日本面临的战略选择是:继续在《日本国宪法》下走和平发展道路,还是修改宪法,成为“能战国家”的一员,加入暴力强权的多边主义?坚持开放的地区主义与国际协调,还是搞排他经济集团,远交近攻,以中国为竞争对手?利用中美对立从中渔利,还是促进中美协调而避免在中美之间“选边站”?妥善处理中日两国围绕钓鱼岛归属认知争议和台湾问题,还是重走历史老路?囿于冷战思维和传统权力政治的现实主义决策逻辑,同中国搞战略对抗,还是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安全观,与中国加强合作?这些战略选择将关乎未来30年的中日关系。  相似文献   

12.
刘江永 《东北亚论坛》2013,(2):4-15,117,128
2012年12月安倍晋三再度执政后,手中握有改善中日关系的机会,但在日本政治右倾化抬头背景下,其对华政策仍可能受到日本右翼和鹰派的影响。安倍内阁企图通过加强日美同盟,在中国周边开展所谓"价值观外交",构建针对中国的战略格局,在钓鱼岛问题上迫使中方让步。安倍最大政治目标是修改日本宪法,为日本对外使用军事力量铺路。近期在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的同时,也会谋求缓解紧张关系,防止局势失控。若2013年7月自民党在参议院选举中获胜,很可能推动修改日本宪法。中日关系将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前景不容乐观。2013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5周年。中日双方信守条约,妥善处理钓鱼岛争议,对未来的中日关系和东亚和平稳定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蒙古国自1989年底开始受苏联东欧剧变的影响,颁布实施1990年的过渡性宪法。实行多党制、两院制的议会制。即第四部宪法。在此基础上经一年多的酝酿之后于1992年1月13日颁布了现行宪法。新宪法颁布实施近8年之后,于1999年12月24日由在议会中拥有席位的三党修改宪法。蒙古国通过本次修宪削弱了总统、宪法法院甚至议会少数党委员们的权力,扩大和加强议会多数党及其领导的权力,其结局是权力大集中。  相似文献   

14.
日本近代政党政治家原敬(1856—1921)的中国观具有典型的时代烙印,即"适时适机"地从中国牟取利权。同时,原敬的中国观亦有其独特的思维模式和见解:"对清政略即对欧政略,对欧政略即护国政略。"另一方面,原敬在这一时期已经将目光更多地转向日本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经济利益。从重视经济利益和国际竞争的角度出发,原敬认为日本在外交上不能采取强硬的举措,要注意和中国官民"友好相处",在中国维持一种对日本而言比较和平的氛围。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东亚地作为东亚地区的最大经济体,日本一直对开展地区合作态度消极,然而在其东盟5国之行中,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却提出了日本的东亚地区合作设想。对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日本此次改变态度提出上述构想的种种战略和现实考虑。同时,本文指出在小泉地区合作构想中还存在着一些重大甚至根本性的问题。最后,本文展望了日本在未来东亚地区合作中的作用,提出日本成为地区合作发动机的可能性非常小。  相似文献   

16.
王玉强 《东北亚论坛》2013,(2):36-43,129
日本学界通过不同的历史视角审视日本与东亚共同体的关系,并设定日本在东亚区域合作中的角色。积极看待古代东亚历史的日本学者,主张吸取近代日本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教训,日本应积极投身东亚共同体建设。强调东亚历史多样性和差异性的日本学者,主张日本应该借用西方的价值观念和东亚区域外的政治力量,进行东亚区域合作。而延续近代日本"脱亚入欧"历史视角的日本学者,坚决反对日本投身东亚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17.
日本进口市场开放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日本通商政策和主要进口限制措施的演变来看,日本的市场开放过程时时处处体现出开放中求保护的原则,并且政府以大量的行政规制措施保证贯彻这一原则。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日本进口市场开放的真实程度。因此,对日本政府而言,进一步提高市场开放度的突破口,是改变衰退和落后的产业保护政策及真正缓和行政规制。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shows that in situations of multipolarity Japan has been active and adroit in dealing with the developments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which is a microcosm of the strategic situation in Northeast Asia. It shows such a dynamic by examining two periods of multipolarity in East Asia: the era of the Russo-Japanese War and the détente era of the early 1970s. Japanese diplomacy in the 1970s was carried out under the constraints of its peace constitution and under United States protection. But, even subject to such conditions, Japan actively worked to diplomatically promote its position on the Korean question. Though mainly a historical review, this article provides evidence that supports a realist explanation for Japan's activist foreign policy. This trend also helps to explain the recent activist initiatives in Japanese diplomacy towards Korea in the post-Cold-War era.  相似文献   

19.
从“国际经济政治化”角度看日本对东盟的经济援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在二战后对东南亚国家实施的经济援助除了商业上的动机外 ,还带有很强的战略性。日本在战后对东盟国家的经济援助分 3个阶段 :第 1阶段是从战后初期到上世纪的 6 0年代末 ,日本对东盟经济援助处于初始阶段 ,这一时期经济援助的经济意义占很大比重 ,但也含有一定的政治含义 ,且比较隐蔽 ;第 2阶段是从上世纪70年代的“福田主义”的出笼到贯穿整个 80年代的“综合安全保障”战略 ,这一阶段日本在外交上倾向独立 ,对东盟经济援助的政治化开始显现 ;第 3阶段是从冷战结束到现在 ,这个阶段日本对东盟经济援助的政治意图明显 ,直接服务于其政治大国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