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齐文化中的开放精神郭墨兰在山东地面上,先秦有两大诸侯国──齐和鲁。齐、鲁皆周初封国,战国末年先后灭亡,历经800余年,各自创立了自己的文化。后来两个文化融合为一个地域文化体系,称齐鲁文化。齐鲁文化又融合其他文化,形成中国传统文化。齐文化虽然已融合于中...  相似文献   

2.
《齐文化丛书》是国家、省“八五”重点出版项目,是山东省一项大型的文化建设工程。如众周知,山东素称“齐鲁之邦”,是因为在海岱之间这块肥沃的大地上曾经存有两个大的诸侯国,一曰齐,一曰鲁。齐国的第一位君主是姜子牙,都城设在临淄;鲁国的第一位君主是周公旦的儿...  相似文献   

3.
临淄是齐国故都、齐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上作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都城长达800余年,创造了以“变革、开放、务实、包容”为主要特征的齐文化。近年来,临淄区充分发挥独具特色的齐文化资源优势,深入实施“文化强区”战略,大力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走出了一条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共赢、繁荣发展之路。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区、省级社会文化先进区等多项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4.
关于齐鲁文化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鲁文化之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核心地位 ,其理论根据是关于“轴心时代”和文化元典的文化学理论。正是在这两块理论基石上 ,才能看出齐鲁文化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核心作用。从历时性的角度看 ,在坚持革命文化即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同时还要弘扬齐鲁文化优秀传统 ,是因为属于古代的齐鲁文化中有属于人类共同财富的超时空的内容。从共时性的角度看 ,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同时之所以还要弘扬对于它属于亚文化的齐鲁文化的优秀传统 ,是因为后者既表现出中国文化的共性 ,又保留自己的特殊性即个性。  相似文献   

5.
为发挥侨务渠道优势,以侨为桥,传播山东声音,推动齐鲁文化走向海外,应德中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促进会、布拉格中华国际学校和匈牙利金桥汉语学校的邀请,由山东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组织的2018年"文化山东·齐风鲁韵"——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赴欧洲出访团于8月23日至9月1日赴德国、捷克和匈牙利举办展演和走访活动,受到当地侨胞和主流社会的普遍赞誉。  相似文献   

6.
张文珍 《理论学刊》2005,6(3):121-123
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资源和理论基础。齐鲁文化所包含的爱国主义、求真务实、自强不息、厚德栽物、勤劳勇敢等文化精神,已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掘继承齐鲁文化的优秀资源,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有助于弘扬光大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7.
山东文化资源历史悠久、丰沛厚重,齐鲁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曾指出:"山东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上迈出更大步伐。"对于山东文化产业来说,启动并整合、包装这些文化资源,就能形成独具特色的  相似文献   

8.
张文珍 《理论学刊》2008,(5):105-108
齐鲁文化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推动齐鲁文化"走向世界",需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一是立足本地文化资源,做大孔子文化品牌,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二是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发展对外文化贸易;三是充分发挥政府的政治影响力和政策、法规及财政支持作用;四是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五是注重培养专业人才,为文化"走出去"提供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9.
两千多年以来,齐鲁大地积淀形成的崇尚刚健的自强不息精神、崇尚有为的能动创造精神、崇尚民本的厚德仁民精神、崇尚群体的大公无私精神、因俗简礼的通权达变精神等齐鲁文化的优秀成果,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心理心态、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和思维方式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激励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而克己奉公、舍生忘死、英勇献身,成为了焦裕禄奉献精神的重要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0.
齐鲁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与核心地位决定了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重要作用。齐鲁文化是中华民族价值理念形成的重要源头,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齐鲁文化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正《亚鲁王书系》将平面、单线条的《亚鲁王》史诗认知,提升为立体的、多维度的"亚鲁文化"活体释读,勾勒出色彩斑斓的苗族"亚鲁文化"图景,并建构起一个"亚鲁文化"的研究模型。2014年1月,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在京揭晓。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亚鲁王书系》荣获此次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这一荣誉,是对贵州文化部门、社科部门、出版单位以及民间学术力量共同构建的史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保护新范式的充分肯定。在2013年12月,《亚鲁王书系》  相似文献   

12.
宣兆琦  杨宗杰 《理论学刊》2007,(12):104-107
由于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差异,由于不同地域群体生产、生活方式及传统的不同,由于非常复杂的原因,我国历史上,尤其在先秦时代,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在研究传统地域文化时,对文化概念的认知应该与时俱进。由齐文化的命运推及其他先秦时期形成的地域文化,其下限定在西汉武帝时期比较合适。先秦地域文化间的相互关联要求今人必须加强比较研究。当地域文化的研究超越了初级阶段后,还应当把探索和彰显其普世意义作为主要任务。因为地域文化间的联系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今天从事地域文化研究的人们也需要交流,需要相互支撑和支持,因此,建立地域文化研究协调合作的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正记者:王教授,您好!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这是我们今天要加强对齐鲁文化的研究、在研究中传承和创新齐鲁文化的理由。您认为,我们应如何去深入挖掘、阐释齐鲁文化的主体精神?王志民:以当代人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自觉去深入  相似文献   

14.
齐鲁黄河文化是绵延数千年的黄河文化在齐鲁大地的生动体现,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地域特色。新时代,将齐鲁黄河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延续文化血脉、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是凝聚精神力量、实现民族复兴的动力支撑。因此,新时代齐鲁黄河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做到全链条、全过程、多渠道,培养学生文化自觉,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和谐盛会演绎齐鲁文化,精彩世博展示山东魅力。以“文化齐鲁、魅力山东”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山东活动周,在人们的翘首期盼中于7月8日至12日在上海世博园举行。  相似文献   

16.
齐文化和鲁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齐、鲁文化就其历史原貌和基本形态,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种比较典型的农耕文化,是礼乐文化和家族文化的综合体。但由于齐和鲁立国之初,在政治、经济与观念上的差异,表现在文化方面又各有其自己的特点。在政治上,齐国实行了“简其礼,从其俗”的开明方针,使东夷文化成为齐文化建构的基础。齐国政权建设的基本政策是“尊贤尚功”,“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史记·齐太公世家》)而鲁国是由周公之后裔统治,享有“天子礼乐”的特殊待遇,严格奉行周制,采取“变其俗,革其礼”的方针,使“周礼尽在鲁矣”。(《史记·鲁周公世家》)…  相似文献   

17.
李俞霏  梁惠娥 《理论学刊》2015,(12):122-128
齐鲁地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祥地和重要的文化区域之一,在近代政治格局不断变化的形势下,其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社会风俗受到强烈冲击,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民间服饰文化。在对齐鲁地区地方志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近代齐鲁民间服饰的特征分析,结合齐鲁民众在服饰物质文化领域的变迁过程中追求改变的价值趋向,近代齐鲁民间服饰在发展进程中呈现出由中式传统向中西混搭的变化规律,同时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8.
“一山一水一圣人”.泰山、济南名泉和孔子,诉说着齐鲁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9.
建设山东文化大省,必须首先立足山东,联系全国,放眼世界。在这方面,弘扬齐鲁文化,充分发挥齐鲁文化的人文资源和地域优势,尤为重要。一、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从“大文化”的视角开发利用齐鲁文化最近,江泽民同志指出,在迈向新世纪的征途上,我们党要解决好诸多复杂矛盾和困难,经受住新的考验和锻炼,把我们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这个精神家园就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维系这个民族的最为强大的纽带。然而,中华文化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加之自古以来中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差异大,交流不便,且人口众多,族群并非单一,故而,在中国境内,存在着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提得比较多的有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关中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包括台湾在内的闽南文化,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岭南文化等等。其中湖湘文化,更因在近代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