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鉴于目前对兔病毒性出血症(RVH)患兔的淋巴器官进行系统动态观察的资料尚不多见,本文就人工感染兔出血症病毒的家兔,于体温升高1℃迫杀病例和发病濒死期病例进行剖检,对脾脏、淋巴结等淋巴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的连续动态观察和比较分析,并对T淋巴细胞的消长规律作了观察。  相似文献   

2.
兔出血症(RHD)病毒 难于适应组织细胞培养,因此 对该病毒需经兔体传代,取死 亡兔的肝脏或脾脏组织保存病毒。近年来发现,兔出血症病毒在低温条件下可存活较长时间。但对于该病毒的确切的保存时间还未见报道。本人对本课题组分离保存的及向有关单位索取保存的不同来源、不同保存时间的毒株,进行血凝抑制价的测定、免疫电镜观察及动物接种试验,掌握兔出血症病毒在保存过程中的变化情况,为该病毒的保存与传代提供科学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用12只青紫兰兔人工接种兔出血症病毒(RHDV),并于接种前、高温期及频死期分别进行红细胞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的测定,结果表明接种RHDV后的病兔呈现明显的高渗性脱水。  相似文献   

4.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威胁生命的重剧全身性微循环障碍过程,通常伴发于多种疾病。国内已研究过急性猪丹毒、急性猪瘟时DIC的出现,但仅限于形态学观察。兔瘟是家兔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都提示存在DIC。为了证实这一推论并洞察其发展规律,我们应用临床血液学检测和组织病理学观察方法,观察了实验感染急性兔瘟病兔,血液凝固功能失常的发展及其与组织学变化的相关。 (一)材料和方法 1.试验动物:成年健康家兔19只,体重均在1.5kg以上。  相似文献   

5.
兔病毒性出血症(俗称兔瘟)是一种新的病毒病。临床上以体温升高、呼吸急促和猝死为主要特征。该病于1984年1月首先在江苏省无锡市发生,目前呈蔓延趋势,上海、河南、安徽、河北、四川、浙江、贵州、福建、湖北、湖南、山东、宁夏及北京均有本病流行。1986年1月该病在云南爆发,为控制其流行,我们对昆明、嵩明、富民和陆良等市县的患兔采集了病料,并进行了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及微生物学等项调查与诊断,明确了病原,采取了以接种疫苗为主的防制措施,迅速地扑灭了本病。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对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死兔及试验感染后不同发病阶段病兔进行临床、病理以及心、肝、肾、脑、肺、淋巴组织等血凝价消长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应用生物素-亲和素-酶免疫组化技术,对于本病病原在宿主细胞内的分布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观察,详细描述了兔出血症病毒在肝、肾、脾实质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胞核及胞浆内出现的时间、形态及其动态变化,并联系临床及病理变化对于本病过程中重要病理变化的发生机理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兔病毒性血症是兔的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自1984年2月江苏无锡地区首次爆发流行以来,目前已波及到全国几乎所有的省份,给养兔业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刘胜江等首次报道并确认本病是由病毒所引起的。兔出血症病毒(RHV)只引起兔只发病,主要造成青年和成年兔的发病和死亡。实验室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本病利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治疗无效,主要依靠紧急预防接种以控制疫情。为进一步探讨本病的病理形态学及其发病机理,本研究采用免疫荧光技术、组  相似文献   

8.
(一)家兔选择 由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动物室购得健康肥壮、3~4月龄以上、未经任何免疫的青紫蓝兔2只。 (二)兔瘟疫苗 系成都生物药品厂生产的“兔病毒性出血症组织灭活苗”(即兔瘟苗),批号8616(在有效期内),置4~8℃冰箱备用。 (三)基础免疫 于健康复查合格供试兔颈部皮下注射兔瘟苗3ml(3头份剂量)。注射后1~2天,兔表现轻度不安,呼吸稍增快,耳静脉充血明显可见,体温升高0.5~0.8℃,  相似文献   

9.
1986年春,在陕西省的宝鸡、咸阳、渭南和汉中地区爆发和流行兔病毒性出血症(以下简称兔瘟),给当地养兔业造成巨大损失。为了加强兔瘟病的防治工作,1987年10月至1988年1月我们开展本项试验,比较了不同的试验条件对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的影响,选择出较适宜的试验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0.
我们应用氯氯苯胍进行防治家兔球虫病的试验,结果如下: (一)通过对49只实验兔的治疗观察,认为每公斤饲料混入氯苯胍330毫克,日加饲料二次,让兔自由采食,对已患球虫病兔群,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从治疗8~14天的结果来看,球虫卵囊转阴率均为100%。因此,使用氯苯胍治疗家兔球虫病可以7天为一疗程。 (二)对治疗转阴的球虫兔群,按每公斤饲料混入氯苯胍160毫克进行预防试验(饲喂方法同上),投药后10天检查,均找不到球虫卵囊。以后将剂量减为130毫克,连喂3个月,亦未发现球虫卵囊。故将预防剂  相似文献   

11.
为建立用于兔出血症病毒(RHDV)与兔出血症病毒2型(RHDV2)鉴别诊断的检测方法。根据Gen Bank已公布的RHDV和RHDV2的VP60基因,设计合成6对特异性引物和10条搭桥引物,采用RT-PCR和搭桥PCR技术分别获取RHDV和RHDV2的VP60基因中保守区片段,构建重组质粒p MD-19T-RHDV2、p MD-19T-RHDV441和p MD-19T-RHDV294,并以其为模板,经过反应条件优化、敏感性试验、特异性试验以及人工感染RHDV样品和临床样品的应用,对RHDV与RHDV2的复合RT-PCR检测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建立的RHDV与RHDV2复合RT-PCR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分别扩增出RHDV和RHDV2的VP60保守区基因片段大小为294 bp和435 bp,RHDV与RHDV2的检测限度分别为160和230个拷贝的靶基因片段,而p GM-T-EBHSV(已构建)、兔巴氏杆菌、兔源大肠杆菌和沙门菌等病原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样品检测结果显示,人工感染样品的RHDV检出率为100%(5/5),30份临床检样RHDV和RHDV2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12.
1985年,在我区的家兔中流行着一种死亡率极高的烈性传染病,经试验确诊为兔病毒性出血症。 (一)流行病学 1.传染来源:从疫区贩运兔种,引进了带毒兔;从疫区来的人、车、用具机械带毒。 2.易感动物:主要感染青、壮年家兔,3个月龄以下及断奶前后的仔兔很少发病及死亡。性别对感染无差异。未发现感染其他动物。易感兔种有:安哥拉长毛兔、力克斯兔、大耳白兔、青紫蓝等,以长毛兔最易感。  相似文献   

13.
用1∶10稀释的兔出血症病毒(RHDV)加等量佐剂乳化后接种BALB/C小鼠3次,取免疫小鼠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通过用间接ELISA试验筛选、克隆出分泌抗RHDV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林E_3E_6。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世界上的养兔大国之一 ,饲养兔的数量约占全世界的 1/ 4。养兔业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投资小 ,见效快 ,收益高的家庭副业。为了摸清我省兔寄生虫的种类、感染情况和危害程度 ,为今后开展兔寄生虫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 ,我们对黑龙江省富裕、泰来、汤原、密山、双城等市 (县 )进行了兔寄生虫的区系调查。1 材料与方法1.1 动物来源 所检查的兔来自富裕、泰来、汤原、密山、双城5个市 (县 ) ,每市 (县 )随机选取 10只兔 (公、母各 5只 ) ,兔龄在2a左右。1.2 检查方法 按全身蠕虫学剖检法剖检全部兔 ,对所收集…  相似文献   

15.
兔瘟病又称兔病毒性出血症,是1984年国内发生的一种新病,该病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较高。兔患病后,以呼吸系统和实质器官的郁血、充血、出血和肿大为特征。1985年至1986年春,我省也发生一种兔的传染病,症状同兔瘟相似。为查清病原,我们在排除细菌和寄生虫的基础上,进行了病毒的分离、电镜观察、兔瘟荧光抗体检查、兔瘟灭能苗保护试验,确诊为兔瘟病。 (一)流行情况调查 1985年元月,我省贵阳市郊的兔群发生一种急性传染病,迅速蔓延到贵阳市区,形成爆发性流行。1986年春,除贵阳市的兔群继续发病外,思南、普定等县也有本病发生,死亡兔6000多只。堡子两个自然村饲养西德长毛兔530只,发病死亡441只,死亡率为83%。人工接种小白鼠、大白鼠、豚鼠、鸡、鸭、猪等动物均不发病。 兔自然感染发病,潜伏期2~3天;人工感染一般在38~72小时,病兔体温升高0.8℃~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家兔不断发生一种以内脏和淋巴结出血为特征的病毒性出血症。青、壮年兔发病率和死亡率高,长毛兔最敏感,其次是青紫蓝兔。乳兔有一定抵抗力。为了探索本病新的诊断方法,在解放军兽医大学朱维正副教授指导下,用特异性荧光抗体对人工感染兔进行试验诊断,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对兔病毒性出血症的流行病学、病原、病理变化及病毒形态都已有详细报道,但对它的发病机制尚未见论述。为了进一步对病毒进行精确的定位和探讨其发病机制,本试验特地采用了免疫金银染色法(IGSS)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的研究。胶体金作为探针是由Geoyheman(1981)在光镜水平上开始应用,到1982年Roth等作了广泛的应用,在1983年,Moerenans首先应用免疫金银法作免疫组织化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为建立一种可视化的兔出血症病毒RT-LAMP检测方法,根据兔出血症病毒(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RHDV)的主要结构蛋白VP60基因的序列设计合成4条特异性引物,以重组pMD19-T-VP60质粒为模板,通过反应条件与反应体系优化,建立RHDV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测定RT-LAMP对RHDV的最低检测限,并与普通RT-PCR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该RT-LAMP的最佳反应温度为62℃,反应时间为40 min,对RHDV的最低检测限为50 copies/L,常规RT-PCR的检测限为5×10~3copies/L,表明建立的RT-LAMP的灵敏度显著高于常规RT-PCR。建立的RT-LAMP的全部反应可在1 h内完成;反应结束后加入荧光染料Et Br可肉眼判定粉色为阳性,而棕色则为阴性,且与兔巴氏杆菌、大肠杆菌、沙门菌、产气荚膜梭菌、无乳链球菌及肺炎克雷伯菌无交叉反应。上述结果表明,建立的RT-LAMP简便、快速、灵敏、特异,且不需昂贵仪器设备,适合在基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1990年9月下旬,武威市某学校新近购买的供教学实验用兔发生大批急性死亡,经市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实验室诊断为兔病毒性出血症,并对疫源地区的兔群紧急免疫接种,控制了疫情。 (一)发病概况 该校原自繁自养兔31只。为扩大实验兔群,9月中旬从本市清水、和平、柏树等乡镇购来成年家兔81只,实验用去20只,共存栏92只。9月21日,新购买的兔突然死亡2只,26~27日死亡达高峰,死亡数分别达13只和21只。期间用抗生素、磺胺类药物治疗均无效。至10月4日,共死亡78只,发病率84.78%(78/92),致死率100%。  相似文献   

20.
兔瘟又名兔病毒性出血症,1985年在青海东部农区流行,致死家兔15360只。为控制本病流行,进行了疫苗研制工作;经试验证实,所制疫苗免疫持续期达1年之久,保存期为16个月。该苗已在本省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