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无讼"是孔子儒家文化中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在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的中华数千年封建社会中影响了不仅儒家学派,也使这种观念倾彻于朝野内外。儒家文化是无讼观念的思想根源之一。传统中国文化上对"讼"的看法为"无讼""贱讼""息讼""恐讼""厌讼",儒家思想、官方思想及百姓思想上对待"讼"的态度都是消极的,这种消极实难从内容上加以区分,但却是有一定的逻辑在其中的。儒家的"无讼"观念影响了官方;官方思想中以"息讼"为目标,"贱讼""厌讼"的态度;百姓受官方影响,其实同样也是"贱讼"的,于是达到了一种"恐讼""厌讼"效果。  相似文献   

2.
杨喆 《法制博览》2023,(2):103-107
传统的“无讼”观念在宋代被士人们巧妙地转化为“息讼观”,不论是官方抑或是民间,对于诉讼的态度都是一致的,即诫讼、厌讼,甚至官员的部分政绩考核也与诉讼的情况有关。也正因如此,对于日趋频繁的诉讼活动与兴讼成风的现状,各方都采取了诸多举措以期减少诉讼活动的出现,追求政局清明的大同社会,这客观上减少了诉讼活动,但深层次来看实则抑制了人们追求平等的意识和现代意义上民法的出现,究其思想根源,与传统的儒家静态、机械的诉讼观念是分不开的,而政治上追求稳定清明,现实中官员不求作为的客观行为也促进了厌讼、惧讼局面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3.
对文化的定义及法律文化的定义不同的学者观点不同,本文在界定文化的概念之后,对法律文化进行界定,而法律价值观念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诉讼法律意识属于法律价值观念。本文提出了诉讼法律意识由"无讼"向"正义"转变的观点,并通过列举实例,分析导致不同的诉讼法律意识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着激烈的传统法律体系的现代化革命,然而传统法律文化是数千年的历史文明遗留下来的产物,是历史进程中法律观念的沉淀。所以,在现代法制过程中,必须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客观的理解,对优秀的成分加以发扬和利用,对阻碍法制现代化的成分应坚决的摒弃。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制度体系的构建和运行中,非正式制度具有明显的制度性作用。非正式制度中的政治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意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之间存在着密切相连的互动关系。政治意识形态的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先导,支撑着制度创新的良性发展,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必须注重对传统社会意识的改造,正确处理政治意识形态与社会文化意识之间的关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台湾人就是中国人,台湾人民的思想意识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一事实决定了台湾社会意识必然呈现中国意识为主体意识的特征。中国意识是台湾与祖国大陆实现统一的心理基础,是抵制“台独”的最深厚力量。  相似文献   

7.
甄静慧  钟智 《南风窗》2013,(16):91-93
在最近又再激化的宋庄房讼纠纷之后,人们的眼光再一次投向在地产和政府双重压力之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园生态。宋庄的样本无疑具有启发意义,而在另一些意识形态色彩与行政干预相对较小的地区,文化与商业的角力呈现何种面相?这期我们呈现的是广州样本。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和列宁曾严厉谴责书报检查制度;甚至在十月革命后,列宁也曾遭受书报检查之害.由国内战争转变为国内和平,实现人民的言论自由权利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言禁"的文化思想管理体制严重阻碍文化的发展,障碍国家进步.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应该逐步改革不适应时代要求的文化管理体制,而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有赖于政治体制得到合理的改革.  相似文献   

9.
人格权独立成编是我国《民法典》的一大创举,新规定的“人格权禁令”亦是亮点。人格权禁令本身具有重要功能,但是目前其适用的法律程序并未确定,司法实践中判断标准不统一。法理上人格权禁令适用非讼程序有其可行性,但在实践中存在阻碍其适用的不利因素,对此相匹配的适用规则至关重要,规则的确立能够减少阻碍并促进人格权禁令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创建创新型国家以被提升为我国发展战略,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说是这一战略实现的唯一途径.但各国由于不同的文化差异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水平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对创新人才文化心理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对阻碍创新人才培养的文化心理因素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性奠定了传统文化转型的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共性在于文化精神的相通。马克思主义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提升,充分"激活"了传统文化中仍有生命力的内容,使其通过转型而获得了新的生存形式和生命活力,同时,通过中国化重新塑造自己的结构和形式,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马克思主义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核心,与中国文化熔为一体。  相似文献   

12.
张艺  刘正明 《工会博览》2009,(10):65-65
毛南族作为广西独有的少数民族,不仅有南方少数民族的特点,又具有本民族和地方特色。本文通过对毛南族传统民族文化现状的分析研究,从传统手工艺、节日,戏剧舞蹈等几个方面找出旅游开发过程中阻碍毛南族传统文化发展传承的问题,分析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使毛南族文化更好发扬传承,促进毛南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艾君 《工会博览》2023,(2):36-39
<正>中国传统民间节日文化历史悠久。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之间取长补短,出现过许多次文化大融合,形成了共生共存或者共发展的民间文化,也有了我们丰富多彩的民间节日文化事项。在传统民间节日中,其实每个月都有具有民间广泛性、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节日。譬如,“一月节”往往指“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二月节”主要指“春耕节”,也叫“春龙节”或“龙抬头”;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典籍中,就有对台湾进行命名的记载。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在对台湾地名的命名时,更是有意将中国传统文化理念融人台湾地名中,突显了其反清复明的政治理想和儒家王道的治国思想以及军队的军制名称,政治思想十分浓厚。清朝统一台湾后,废除明郑时期的政治性地名,大陆移民在开发台湾的过程中,主要依据中国传统地名的命名原则为台湾地名命名。日本占据台湾后,力图改变台湾地名中的中国意识,除了对原地名大量改动外,还命名了一些日式地名,使台湾地名染上殖民地色彩。台湾光复以后,台湾当局基本上消除日式的地名,并把大中国意识贯穿于台湾地名的命名中,使台湾地名成为中国版图的缩影。  相似文献   

15.
传统军事法律文化是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法律文化博大精深,在长期的军事战争的实践中,中国的传统军事法律文化形成了诸多的自身特点,并且对现代军事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借鉴和研究的价值。本文将就传统军事法律文化的特点及现代价值研究等问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6.
后冷战时代中国政治领导层所阐述的文明观,核心内容包括:第一,尊重、维护文化多样性,倡导以平等、包容的精神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从各种古老文明汲取当代人类所需的智慧;第二,赋予中国传统"和"的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倡导和谐共存的人类共同体意识。在当代,体现在物质文化、社会行为等层面上的文明交流和共享,与文化身份和认同意识的多样性之间始终存在着紧张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理念"与"中国方案",旨在确立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价值共识和秩序理念,它根源于当今人类的现实处境,同时包含着面向未来的"人类共处之道"。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当代世界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新世纪中国民族文化整合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资源。新世纪整合与发展民族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导、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博采世界优秀文化之长的原则。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文化自觉与政府引导的关系是整合发展民族文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行光 《法制博览》2011,(13):49-49
文革中,“四人帮”疯狂迫害知识分子,使知识分子成了继“地、富、反、坏、右、资……”后面的“臭老九”,“四人帮”呼喊“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口号,中国人以自己是“大老粗”为荣,这种愚昧反智文化的推广,造成了中国知识界整整一代的断层,严重阻碍了经济与科技事业的发展。因此许多人以为“知识越多越反动”是四人帮的首创。然而,“知识越多越反动”这一理论竟然是来自斯大林的发明。  相似文献   

19.
书籍推介     
《南风窗》2016,(19)
正《迷信与暴力:历史中的宣誓、决斗、神判与酷刑》[美]亨利·查尔斯·李著X.Li译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7月版作者旁征博引,记述了西欧各主要民族和国家的法律中对宣誓断讼、决斗断讼、神判断讼、刑讯逼供等各种古老司法程序的规定,并介绍了相关著名案例,同时对西方法学充斥着迷信和暴力的、不为人知的黑暗过往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比以往更加清晰地阐明一些渐趋消亡的旧俗和迷信的来源。  相似文献   

20.
戴宇清 《法制博览》2013,(7):226-227
随着以往因过于重视经济建设市场化而忽视的社会问题的渐渐暴露,公民自治意识觉醒,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社会团体的作用逐渐凸显。而我国目前的社团登记制度还存在诸多缺陷,导致普通的社会团体登记难,运作难,维持难,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鉴于此,社团登记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