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49年4月21日大军渡江前夕,解放军的炮兵与"紫石英"号等英国军舰之间发生了数起炮战,史称"紫石英"号事件,又称"长江事件".长江上的隆隆炮声震惊了整个世界,成为各国媒体的头条新闻.这一事件,也是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外关系史中最重要的事件.因"紫石英"号事件而起的中英间的外交纠纷,是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最高决策层面临的第一次外交考验.  相似文献   

2.
历史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中国外交思想和外交实践背后所依托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积淀,就是文化传统中的"和"思想."和"思想,是贯穿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外交思想的整个发展过程的一条主脉.从文化精神价值角度出发,理清中国外交思想发展过程中对"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于研究中国外交思想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国际社会的很多矛盾都在抬头,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日益加深.在"实力"外交遭遇困境的背景下,"软实力"外交在国际关系实践中开始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中国也越来越重视"软实力"外交,并提出"和谐世界"理念,应对大量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而屡次兴起的"中国威胁论",使中国和平发展外交之旅任重道远,中国的理性应对提上了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4.
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从1949年提出到1971年最终解决,历时22年之久.尼克松政府和台湾为保住联大及安理会席位作最后的挣扎.美国推出了在确保台湾席位的同时,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即带有"两个中国"意味的"双重代表权方案",并就此展开了外交斡旋.事实证明,无论台湾怎样挣扎,终是难逃被驱逐的命运.  相似文献   

5.
在中共隐蔽战线中,他被誉为"后三杰"之首;战争年代,他是那枚左右战局的"棋子",多次送出重要情报;新中国成立后.日内瓦会议、中美建交、加入联合国,重要外交场合都有他的身影;政治生涯完美谢幕后,他又成为一名企业家.  相似文献   

6.
1979年3月麦理浩北京之行,针对英国方面以"土地契约"问题为突破口,逼中国方面对"九七"的"英国管治"让步,邓小平以"叫香港的投资者放心"的承诺破解;1982年4月希思访华,中英两国政府就"长期搁置"的香港"九七"前途问题开始进行初步的外交接触,为正式的中英两国政府的外交谈判做前期准备工作。在对香港和香港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调整了"国家统一"的战略重心,将以"一国两制"的新思维解决香港问题的"时间表"提前,探索将"台湾版"的"一国两制""香港化",初步形成了"1997年收回香港"决策和政策--"十二条"特殊政策。  相似文献   

7.
周边外交是新中国外交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外交全局中的地位十分突出.分别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周边外交思想是我国制定实施周边外交政策、开展周边外交工作的指导原则.从总体上看,三代领导集体的周边外交思想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是周边外交领域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过程.但三代领导集体的周边外交思想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方式方法、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准则、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侧重点以及解决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边界纠纷的方法等方面又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和实施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以及"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政策,成为新中国当时最重要的外交方略.  相似文献   

9.
王勇 《党史文汇》2004,(5):16-17
周恩来总理在主持新中国的外交工作中常常讲到"外交无小事".的确,外交工作事关国家利益,涉及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容不得任何的大意和疏忽.在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中,也曾有过一些因工作失误造成的事故,发生在"文革"期间的"雅典事件",就在当时的外交界轰动一时.  相似文献   

10.
正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日起,外交战略家毛泽东,就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而不懈努力。他始终将维护民族独立和维护世界和平,确定为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两大基点,频繁出入国际舞台,广泛开展友好往来与合作活动,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另起炉灶""一边倒"方针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确立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将"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确立为新中国外交的首要任务。为此,他早在建国前夕就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上,将"和谐"理念拓展到国际事务领域,把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与新中国"和平外交"传统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和谐外交"和"和谐世界"理念."和谐外交"是我国一贯坚持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延续和发展,而"和谐世界"则是我国外交理念的新发展.由于当前世界矛盾错综复杂,构建和谐世界绝不是轻而易举的,其实现需要中国和各国人民长期的、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2.
从与东西方的关系来看,特别是从普京第二任期始,饿外交战略出现了东倾势头.梅普组合形成后,在继续保持和巩固东倾的同时,俄外交近来又出现了西向的趋势.本文称之为梅普组合外交的"东倾西向".这一"东倾西向"的特点,是由于俄内外多方面的、复杂的原因造成的.梅普外交"东倾西向",是对俄传统外交战略的超越,同时也不是简单地对叶利钦后期东西并重"双头鹰"外交的回归或重复."东倾西向"既体现了俄地跨欧亚,兼容东西的优势,有可能使俄外交东西逢源,也有可能导致俄外交的实用主义.借助东方抗衡西方,又借重西方压制东方,如果处理失当,也可能伤害东西方的利益,引起双方均对俄不满,使俄成为矛盾的焦点.梅普组合"东倾西向"外交还有待我们继续观察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正>受国际关系格局以及与主要大国关系的影响,几十年来,中国外交在战略上经历了一个调整、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呈现出几乎每十年一个大调整的基本态势。从20世纪50年代的"一边倒"、60年代的"既反帝又反修"到70年代的"一条线"、80年代的"不结盟",再到90年代的"韬光养晦"和如今的"大国外交",无不是随形势而变化。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曲星看来,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外交史,  相似文献   

14.
周恩来是新中国外交的开拓者、决策者和实践者,他在处理各种复杂的国际关系和解决复杂的国际矛盾时,一贯坚持"和谐"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的提出和运用就充分体现了周恩来的外交和谐思想:与邻边国家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与西方国家坚持和平共处;与不同社会制度的亚非国家坚持"求同存异";而与相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交往,坚持独立自主,反对强权政治。  相似文献   

15.
长时间以来,"夫人外交"一直在中国外交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领导人的夫人们,也展示了中国外交的"软实力"。张茜:新中国"夫人外交"第一人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外交活动中,中国面临着尴尬的"夫人外交"困局。一些国家领导人访华都带夫人一起来,而中国却没有一个固定的夫人参与接待,常常是临时拉人,接待工作效果不佳,甚至被认为是对妇女不重视。为了更好地开展外交活动,陈毅动员夫人张茜出来,专门做外交工作和夫人工作。张茜作为中国外长夫人的第一次外事活动,是代表陈毅出席招待各国驻华使节和经济代表团的宴会。  相似文献   

16.
刘少奇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为新中国外交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是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格局的推动者之一,中苏同盟关系的维护者之一,中越友好关系的奠基人之一,睦邻友好政策的倡导者和执行者之一,是"我党对外工作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  相似文献   

17.
周恩来是我党第一代领导核心的主要成员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他作为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根据党中央解决台湾问题,统一祖国的战略决策,对台湾和中美关系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方案.他精辟的战略见解,高超的外文艺术和成功的实践经验,是我党外交工作的珍贵遗产.1 解放台湾是中国的主权和内政,决不允许他国干涉.台湾问题本来是中国的国内问题,只是由于美国的干涉和侵略,才成为中美两国之间的国际争端,并严重影响着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开展,从而成了新中国长期面临的重要外交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就着手解决台湾问题.台湾回归祖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作为共和国首任总理兼外交部长,从新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家建设的需要出发,明确提出了"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概念,进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他还提出了实现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基本途径:通过和平协商,促进解决国际争端;加强外交往来,增进了解,消除疑惧,增强互信;建立一定的制度机制,通过法律和道义的约束保障各国间和平共处。另外,他还阐明了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须注意的问题: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及坚持平等互利是实行和平共处的核心;国家建设能够为实现和平共处提供保障;谋求和平共处,也要有危机意识;正确看待求同存异。这些思考是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实践的深刻总结,对今天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作为共和国首任总理兼外交部长,从新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家建设的需要出发,明确提出了"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概念,进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他还提出了实现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基本途径:通过和平协商,促进解决国际争端;加强外交往来,增进了解,消除疑惧,增强互信;建立一定的制度机制,通过法律和道义的约束保障各国间和平共处。另外,他还阐明了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须注意的问题: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及坚持平等互利是实行和平共处的核心;国家建设能够为实现和平共处提供保障;谋求和平共处,也要有危机意识;正确看待求同存异。这些思考是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实践的深刻总结,对今天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是新中国外交和对外政策的主要制定者,他的多边外交实践主要体现在积极参与国际会议、推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个世界"的划分以及重返联合国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