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评价烷基三甲铵钙土霉素的安全性,为今后系统地研究其药理作用以及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试验依据,在小鼠急性毒性试验的基础上,选用80只昆明系小鼠随机分为烷基三甲铵钙土霉素低、中、高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药物组连续30 d分别灌服18.83 mg/kg、75.32 mg/kg、302.7 mg/kg药物,通过临床观察、血液学分析、血液生化检测、脏器系数和病理学检查,系统地评估烷基三甲铵钙土霉素对小鼠的亚急性毒性作用。结果表明,各剂量组小鼠精神状况良好,无死亡。试验过程中低、中剂量组小鼠的体重、脏器系数、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指标、组织病理学变化等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别(P0.05);而高剂量组小鼠增重指数差异显著(P0.05),长期给药后高剂量组小鼠的脾、肺、肾的脏器系数有显著改变(P0.05),高剂量组小鼠血液中谷草转氨酶、尿素氮、肌酐及碱性磷酸酶水平显著性升高(P0.05),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比值显著性降低(P0.05);高剂量组肝、肾部分细胞发生轻微肿胀,肺间质轻微增宽。提示长期大剂量使用烷基三甲铵钙土霉素可能造成小鼠轻微的肝、肾组织损伤。本试验结果提示,烷基三甲铵钙土霉素的毒性很低,临床用药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2.
选取健康小鼠80只,随机分成3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各试验组小鼠经口分别给予含有177、533、1600mg/kg的印楝油与10g/L的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的混悬液,对照组则给予10g/L的CMC溶液,连续用药28d。试验期间观察各组小鼠的临床表现,每周记录小鼠体重并计算饲料利用率,末次给药后测定各组小鼠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与心、肝、脾、肺和肾的脏器系数,并对心、肝、脾、肺、肾和睾丸脏器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各试验组小鼠的体重、血液生化指标和脏器指数均无明显变化。177mg/kg与533mg/kg剂量组的饲料利用率无明显变化;在用药后第3、4周,1600mg/kg剂量组的饲料利用率明显下降,表明1600mg/kg及其以上剂量的印楝油对小鼠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印楝油在177mg/kg和533mg/kg剂量时对各脏器的显微结构影响较小,而1600mg/kg对各脏器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结论:印楝油在高浓度(1600mg/kg)下对小鼠有轻微亚急性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氟磺胺草醚中毒对大鼠生化指标和脏器的影响,先用简易法测定半数致死量(LD50),然后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1/20 LD50)、中剂量组(1/10 LD50)和高剂量组(1/5 LD50),连续攻毒8 d,采集血液和各脏器,称重测定脏器指数,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液生化指标,显微镜观察心、肝、脾、肺、肾的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肝指数极显著(P0.01)增加,肾指数显著(P0.05)增加,心脏指数极显著(P0.01)降低。低剂量组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ALP)、天冬氨酸转移酶(ALT)、丙氨酸转移酶(AST)、肌酐(Cr)含量与相应对照组比较都显著(P0.05)增加,尿素氮(BUN)和乳酸脱氢酶(LDH)含量极显著(P0.01)增加;中剂量组ALT、Cr含量与相应对照组比较都显著(P0.05)增加,ALP、AST、BUN和LDH含量极显著(P0.01)增加;高剂量组ALT含量与相应对照组比较显著(P0.05)增加,ALP、AST、Cr、BUN和LDH含量极显著(P0.01)增加。病理学观察显示,随着剂量的加大,各组织的病理变化表现得更加明显,组织损伤也越来越严重,肝和肾的病理变化更为明显。表明氟磺胺草醚同其他毒物一样,主要经肝内分解代谢,经肾排出体外,故肝、肾损伤严重。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印楝油对小鼠的亚慢性经口毒性作用,确定印楝油的最大无作用剂量和毒作用靶器官,取健康小鼠80只,随机分成3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每日9点对各试验组小鼠经口给予177、533和1 600mg/kg的印楝油混悬液(用10g/L羧甲基纤维素钠与其混悬),对照组则给予533mg/kg的10g/L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连续90d,停药后继续观察30d。试验90d和120d后分别观察记录各组小鼠的一般临床表现,测定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与心、肝、脾、肺和肾的脏器指数,并对各组小鼠的心、肝、脾、肺、肾与睾丸进行病理学检查。试验90d和120d后,各试验组小鼠的血液生化指标和脏器指数均无明显差异。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给药90d后,印楝油在177和533mg/kg剂量下,对各脏器的显微结构影响较小,仅仅表现为血管轻微淤血;而在1 600mg/kg剂量下,对各脏器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主要表现为细胞变性。停药30d后,各脏器病理改变程度减轻甚至恢复。结果表明,印楝油对小鼠亚慢性经口毒性的最大无作用剂量为177mg/kg,毒作用靶器官为肝、肾和睾丸。  相似文献   

5.
取啤酒酵母提取物按高剂量组(4.50 g/kg体重)、低剂量组(2.25 g/kg体重)对大鼠灌胃给药(分别为临床人用剂量的50和25倍),给药60 d后测试大鼠体重、血常规、生化及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大鼠体重、血常规、血液生化、脏体比指标及病理组织变化均属正常,其中高、低剂量组红细胞、血红蛋白、总蛋白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1,P<0.05),停药15 d后其各项指标即恢复正常.提示该提取物具有治疗贫血和免疫功能低下作用;长期服用无毒副作用,安全范围广.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三聚氰胺急性中毒对小白鼠内脏器官的损害及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将18~22g昆明种小白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经口灌喂蒸馏水和不同剂量的三聚氰胺(370、739和1 479mg/kg)。染毒后第36小时处死小白鼠,观察肺等内脏器官的病理变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三聚氰胺对肺、肝、脾和肾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病理学观察显示,三聚氰胺各剂量组小白鼠肺充血,肺泡腔有少量红细胞和炎性细胞浸润。1 479、739mg/kg组小白鼠脾、肝轻度淤血,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和蛋白管型。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三聚氰胺各剂量组肾和肺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各剂量组肝和脾的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证实,三聚氰胺急性中毒会造成小白鼠肾、肺、肝和脾损害并诱导肾和肺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7.
为评价马杜拉霉素的安全性 ,对兔进行了短期毒性测试。结果 :染毒兔在 12~ 2 4h后出现腹泻、多尿、体重骤减、伏卧、嗜睡和四肢瘫软无力等症状。剖检见兔体极度消瘦 ,有的兔体腔积液 ,偶见纤维素沉着 ;心肌松软失去弹性 ,呈煮肉样外观 ;肺、肝、肾、脾肿胀 ,重量增加 ,均有不同程度的瘀血、出血、变性 ;各脏器系数及含水量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胃肠黏膜出血、变性、坏死、脱落。马杜拉霉素的毒性上限指标 :LD0 为 0 .3 9mg/kg体重 ,MLD为 0 .47mg/kg体重 ,LD50 为0 .70mg/kg体重 ,LD10 0 为 1.16mg/kg体重  相似文献   

8.
为评价新三嗪类抗球虫药物纳川珠利的安全性,选用100只昆明小鼠,连续30d分别灌服4.8、19.2、76.8mg/kg的药物,以纯水和空白溶剂为对照,通过临床观察、血液学分析、血液生化检测、脏器系数和病理学检查,系统地评估了该化合物对小鼠的亚急性毒性作用。结果显示,试验期间无小鼠死亡,在开始用药1周内,高剂量组小鼠有轻微临床毒性症状,2周后症状消失。试验过程中各组小鼠增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高剂量给药后小鼠心和肝的脏器系数明显改变(P<0.05),血液红细胞、碱性磷酸酶、肌酐明显增高和葡萄糖、胆固醇、尿酸显著降低(P<0.05),高剂量组肝、肾小部分发生轻微水样变性、点状坏死等病理改变,停药15d后,碱性磷酸酶和尿酸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纳川珠利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存在肝、肾等轻微损伤的风险,但损伤是可逆的,停药后短期可逐渐恢复,临床使用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9.
(一)材料和方法1.受检材料:9只绵羊流产胎儿的心、肝、脾、肺、肾及第四胃胃液。以无菌操作采取、分装在灭菌瓶中,送检前置自然界冰冻保存。9只流产胎儿均在临产前流产,皮下组织水肿和胶样浸润,腹腔中有大量的血红色腹水,肺充血,肝、脾稍有肿胀。经布鲁氏菌分离培养和动物试验结果阴性,组织涂片镜检观察到衣原体颗粒。2.衣原体分离培养:以无菌操作取流产胎儿的实质脏器和第四胃胃液混合称重,在灭菌乳钵中磨碎,用含有卡那霉素、链霉素各500IU/ml的生  相似文献   

10.
为评价常山散对靶动物鸡的安全性,将80只岭南黄羽肉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常山散按推荐剂量的1倍(0.1 g/kg)、3倍(0.3 g/kg)和5倍(0.5 g/kg)进行给药,连用7 d,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试验期间每日观察记录鸡的精神、采食、饮水、粪便等外观表现,测定给药7 d后和休药7 d后血常规指标、血液生化指标、脏器系数,并进行肝肾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常山散各剂量组鸡的临床状态、饮食和粪便均正常。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给药7 d后,常山散1倍和3倍剂量组鸡血常规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和脏器系数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解剖各脏器未发现肉眼可见病变;5倍剂量组的肝和肾出现轻度肿胀和淤血,肝系数显著降低(P0.05)。休药7 d后,除5倍剂量组鸡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显著降低外(P0.05),其他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空白对照组鸡临床表现和各项检测指标均正常。结果表明,常山散按1倍和3倍推荐剂量给药对靶动物鸡无毒副作用,临床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1.
作者对实验感染兔瘟病毒不同病期内病兔的心,肝、脾、肺、肾、肠系膜淋巴结、胸腺、胃、肠、脑垂体、睾丸等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动态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兔瘟病毒具有组织泛嗜性;接种病毒后10小时肝、淋巴器官等就出现细胞学变化,特别是肝脏病变经历了一个典型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在急性毒性试验中,给予试验组罗曼雏鸡不同浓度的酸枣仁口服液来测定酸枣仁口服液的半数致死量和最大耐受量;在亚慢性毒性试验中,试验组雏鸡以10、5、2.5g/(kg.d)不同剂量连续经口给药28d,并另设灌服生理盐水对照组,在给药第28d和第42d,观察雏鸡的生长发育、血液学、生化、脏器指数的变化。结果显示,急性毒性试验没能测出酸枣仁口服液的半数致死量;雏鸡经口灌服受试物的最大耐受量高于20g/(kg.d);在亚慢性毒性试验期间,高剂量组在第7d的体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而第28d差异不显著;给药后各剂量组的红细胞、白细胞数量无显著性差异;高剂量组中肌酐低于对照组(P0.05);中剂量组中肌酐、总蛋白、肝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低剂量组中谷丙转氨酶(P0.01)和总蛋白(P0.05)低于对照组。停药14d后,中剂量组肝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急性毒性试验表明酸枣仁口服液无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试验表明,酸枣仁口服液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是可逆的,连续口服给药较安全。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樗白皮提取物对小白鼠机体内黄嘌呤氧化酶(XOD)活性的影响,将实验动物分为5、10、30 g/kg樗白皮提取物灌喂组和正常对照组,对各组动物血清、脾、肝中XOD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10 g/kg樗白皮提取物能够降低小白鼠血清、脾、肝组织中的XOD活性,30 g/kg樗白皮提取物能提高上述各组织中的XOD活性,5 g/kg樗白皮提取物组小白鼠组织中的XOD活性接近正常对照组。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樗白皮提取物对小白鼠体内XOD活性的作用不同,低剂量时具有抗氧化作用,高剂量时表现为促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小花棘豆对家兔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揭示小花棘豆对家兔的毒性作用机理,将24只家兔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3个试验组分别按照每天每千克体重5、10、20g的剂量饲喂小花棘豆,至典型临床症状出现为止。定期采血,检测家兔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经过70d的试验,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家兔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KP)、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显著升高,α-甘露糖苷酶(AM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下降;血清中尿素氮(BUN)、肌酐(CRE)、血糖(GLU)、总胆固醇(TC)、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上升,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下降。结果表明,小花棘豆中毒对家兔血液生化指标有显著影响,并呈现出一定的时间和剂量效应关系,小花棘豆对家兔的心、肝、肾等器官有一定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5.
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了新生犊牛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组织中胰岛素受体(in-sulin receptor,InsR)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InsR基因在肝、皮下脂肪、半腱肌、胰、肾皮质、脾、心、肺、下丘脑、肠系膜淋巴结、主动脉、十二指肠、结肠、垂体、大脑皮质、小脑皮质中都有表达。其中,肝、半腱肌、下丘脑、胰、主动脉、垂体中InsR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多于其他组织(P<0.05)。InsR基因在各组织中的广泛分布表明胰岛素在体内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观察无乳链球菌自然感染病兔的病理形态学变化,为探讨该菌的致病机理奠定基础。对四川省某家兔养殖场自然感染无乳链球菌家兔的病料进行了病理剖解、组织病理学观察、透射电镜观察和组织中病原菌的原位PCR检测。结果显示,病兔的主要临床特征为:站立不稳、四肢划动、惊厥并伴有呼吸障碍;解剖时见心外膜出血,肺水肿、出血;肝、脾和肾肿大,坏死;脑膜充血,脑回肿胀,脑沟变浅等。镜检时全身组织器官广泛性水肿、出血、变性、坏死和炎症反应,特别是肝、脾、肾、脑和肺损伤较为严重,分别表现为变质性肝炎、急性脾炎、间质性肾炎、脑膜脑炎和出血性肺炎。超微结构上,病兔肝、脾、肾、脑、心和肺等器官的细胞超微结构都有较为严重的损伤,细胞发生明显的病变,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溶解,核染色质浓缩边集,并在多组织病变的细胞内发现无乳链球菌入侵。间接原位PCR检测发现,感染家兔各个组织器官均可见不同强度的阳性信号,以胃、肝、脾、肾和小脑等组织最强,同时在心、肺和大脑中也出现相对较强的阳性信号。上述研究结果明确了无乳链球菌感染家兔的病理形态学变化特征,为进一步探讨该菌的发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评估纳川珠利在靶动物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在80只浦东黄羽肉鸡标准饲料中全程添加0、3、15、30mg/kg纳川珠利,观察它对鸡的临床表现和血液学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纳川珠利对鸡无不良临床反应;对鸡的血液生化指标无显著影响;试验期间各组之间体重增重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剖检时肉眼未见明显异常,但肝指数、脾指数和肺指数显著减小(P0.05);用药后第28天,药物处理组红细胞浓度和红细胞压积显著增加(P0.05),推测药物对育成期雏鸡的红细胞成熟分化可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纳川珠利对靶动物鸡的整体毒性较低,临床应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鸭瘟病毒 (DPV)强毒经人工接种和同居感染 10 0日龄鸭后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检测病毒在鸭体内各组织器官的动态分布。试验结果表明 ,DPV强毒经肌肉注射进入鸭体后 6h可在肝、脾、血液和粪便中检测到DPVDNA ;DPV强毒经肌肉注射到鸭体后各受检样品被检测到DPVDNA的先后顺序为 :肝、脾、血液和直肠粪便 (6h)→肺、脑和腿肌 (12h)→肾和胸肌 (2 4h) ;同居鸭于混群后 4 8h在肝、肺、血液和直肠粪便中检出DPVDNA ;DPV强毒经同居感染鸭后各受检样品检测到DPVDNA的先后顺序为 :肝、肺、血液和直肠粪便 (48h)→脾和脑 (72h)→胸肌和腿肌 (96h)→肾 (12 0h)。  相似文献   

19.
用微生物测定法对利福平脂质体在小鼠体内各组织中的药物浓度进行测定,研究了给药后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及分布情况,并将其与游离的利福平作比较.结果表明,小鼠单剂量静脉注射10 mg/kg体重游离的或脂质体利福平后,测定5 min及0.5、1.0、1.5、2.0和6.0 h各组织中药物浓度,以肾(游离型)和脾(脂质体型)浓度为最高.与游离的药物相比,利福平脂质体明显提高了在肝、脾、肺、血清中的药物分布,降低了在肾中的分布,表明利福平脂质体具有器官靶向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获得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菌株K88-GFP并证明其与K88具有遗传同质性的基础上,以K88-GFP为致病菌,腹腔注射侵染小鼠,在不同时间进行眼球采血,测定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并采取不同器官或组织,培养后利用紫外光激发K88-GFP的绿色荧光,观察计数这种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在小鼠体内的分布.同时通过体外抑制和活体饲喂试验,进行了益生菌的筛选.结果证实,ETEC致病菌具有较强的侵袭性,它可以侵袭小鼠肝、肾、心、肺及脑、肌肉等器官和组织,尤其可对肝、肾造成严重的损伤;筛选得到益生菌株PB JK-2,在体内外均对K88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