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周爱萍  刘金双 《思想战线》2013,39(1):143-144
广告中性别角色定型(gender stereotypes)是指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男性和女性在广告中有着固定而不同的角色要求。性别角色定型也即是性别刻板印象,具体地说包括性别气质和性别角色,性别气质是两性被社会所认可的表象、行为和性格等,它是性别刻板印象的基础。电视广告中性别角色定型的内容,把社会认可的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灌输给儿童,儿童在这一环节中再将社会的性别认同和个人的性别认同结合起来,最终形成自己的性别认识和认可。一、性别角色定型化:电视广告向儿童展示的内容(一)权威化抑或魅惑化:男性与女性的病理  相似文献   

2.
民族与民族社会是民族学研究的两个不同侧面 ,偏重作为群体的民族研究的是狭义的民族学研究 ,而偏重民族社会及其不同层次研究的是广义民族学研究。本文在此基础上将广义民族研究分为哲学、综合、具体领域三个层次 ,并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民族学生的文化导向对于民族文化的继承发展及少数民族的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民族学生教育中文化导向的实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充分发挥文化导向的意义,本文就民族学生教育中的文化导向原则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4.
反思女博士婚恋难刻板印象的形成,大众话语及现有研究对女博士婚恋问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读。常见的梯度婚配理论与性别角色冲突理论认为,社会性别机制塑造的父权制文化意识形态和性别社会分工制度带来的性别不平等致使高学历女性婚恋困于囹圄。然而,前述两种解释方案由于忽略性别文化变迁与相关非文化因素而常常面临陷入性别二元困境的危险。厘清女博士婚恋问题以及避免由婚恋难刻板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更新社会性别研究视角。通过分析人口结构和242位在校女博士婚恋价值观调查数据发现,当前我国各年龄组的女性基本处于短缺状态,随之而来的结构性婚姻挤压主要集中于男性群体,而女博士群体面临的个别婚恋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文化性婚姻挤压。与此同时,女博士所面临的家庭与事业的多重角色冲突是家庭关系变迁和社会分工结构变革的结果之一。  相似文献   

5.
蛇崇拜与生殖文化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结合文献考古和民族学调查资料,对我国古代氏羌系统各民族的蛇崇拜、族民俗生活中的蛇崇拜现象作了分析叙述。认为蛇崇拜的实质是生殖,是人类生殖文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关于民族间互动关系的研究,自民族学兴起的那时起,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直到今天,民族学界仍停留在用一些模糊的学术用语(诸如互相影响,相互参透等)作定性的分析,这对民族间互动关系的研究很难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云南大学的民族学研究早在30年代就开始了。30年代初老一辈的民族学家杨成志、吴文藻等在云南大学从事民族学的教学与研究。1937年,方国瑜教授在云南大学创办“西南文化研究室”,编辑《西南边疆》杂志,出版西南文化研究丛书,虽然在民族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但仅只是少数学者的“个人”事业,是一个“冷门专业”。1950年以后,云南大学文科的部分师生参加了民族识别与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等工作,他们以科学研究的成果为党和政府制订民族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但是,在云南大学的领导与教师中,民族学的地位,如何开展民族学教学与研…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青少年的中性化现象逐渐成为一种潮流.青少年中性化现象的形成是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反映了青少年对传统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质疑以及青少年性别角色教育的缺失.对于青少年中性化现象,既不能一棒子打死,也不能听之任之,而应该加强教育和指导,及时将中性化转化为双性化.  相似文献   

9.
研究主要分析与讨论美国青年对中国刻板印象的范畴及其形成的路径。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收集到的互联网推特文本进行分析发现:信息误导、礼仪意识不足、负面行为、隐私意识薄弱、性格冲突、价值观冲突、文化差异、动物保护意识八个范畴是当代美国青年对于中国刻板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研究还发现:美国青年对中国刻板印象的形成需要进入物外情感体系、自我价值体系以及社会价值体系,且三大体系相互影响着当代美国青年对中国人的认知与评价。负面刻板印象是阻碍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之一,了解美国青年对中国刻板印象的范畴与形成机制对减少交际摩擦、避免国际冲突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贵州民族研究》2016,(4):封4-封4
《贵州民族研究》是民族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载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学术论文,辟有民族工作、民族理论、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民族历史、民族学、民族风俗、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民间文学、调查研究、民族学研究介绍等栏目。为执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特对来稿作如下要求:  相似文献   

11.
权利贫困问题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权利贫困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经济权利贫困、社会权利贫困、文化权利贫困、政治权利贫困问题,认为探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权利贫困问题不能纳入到政治框架中去理解,而是一种伴随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出现的社会经济现象。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权利贫困与经济贫困关系密切,权利贫困问题的产生与制度性社会排斥以及自身能力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12.
性文化在西南少数民族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南少数民族社会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性文化 ,它对民族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张力”。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 ,是研究民族社会发展乃至人类历史进程的重要史料。研究与特定的民族心理、民族价值观念结合在一起的民族性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现象 ,将有助于民族文化建设 ,有助于制定民族自治政策和更好地实行民族地区公共事务管理  相似文献   

13.
《人权》2016,(6)
Cultural righ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thnic minorities' rights.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government has always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ethnic minorities' cultural rights. In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 adjustments should be made in such protection as to adapt to the changes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cultural circumstances and cultural policies. Therefore, a systematic legal system must be established: Protecting the cultural rights should be defined as a basic principle in the constitution. Local legislation concerning the ethnic minority need be of regional ethnic features and maneuverability. The will of ethnic minorities should be respected in the legislative procedure, strengthening the benefit-sharing principle in 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relations betwee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should be duly handled in the legislation objective, emphasizing constant self-innovation of the ethnic minority culture.  相似文献   

14.
民族社区基于文化传统产生的价值信仰、社会规范,在民族社区的森林管理中发挥着显著的促进合作、改善激励的效果。黔东南苗族侗族社区基于长期的生产生活经验形成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体现了民族社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朴素生态观;基于文化传统基础上形成的规则、制度和组织机制,表现出管理原则、管理策略、管理主体与管理方式的独特性,其地方权威—乡村精英的作用、激励—奖惩机制和合作—协商议事机制在社区森林管理中效果明显,在社区森林经营和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为社区内生的森林经营、管理机制和制度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构建新型民族关系评价指标体系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关系历来是社会政治关系的重要方面,直接影响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正确协调和处理汉族与少数民族以及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全面客观地评价当前的民族关系现状以及确定系统的评价体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根据评价活动的一般规律,从评价类型和评价对象的确定和评价指标体系选定的基本原则入手,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四个方面,选定评价指标,建立指标评价体系,并确定基准权重的设置和计算方法,以期达到评价新型民族关系之目的。  相似文献   

16.
伍琼华 《思想战线》2007,33(6):74-81
南传佛教壁画是东南亚佛教文化圈里重要的外显文化之一,也是对贝叶经中所载典籍、历史、文学故事等内容的一种艺术化的解读和教育传播方式。它在云南的本土化和民族化,使其长期以来影响着这些地区少数民族的意识形态,并成为民族历史、民族关系、民族传统工艺、民族生态观、民族伦理道德教育等内容的重要载体;又因其国际性地位,还肩负着文化交流的作用,在政治、经济、文化冲突中起着缓和乃至化解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李绍明 《思想战线》2003,29(6):23-29
传统文化变迁与民族文化传承,是民族学或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以台湾少数民族泰雅人为例,近百年来,他们彻底改变了原始农业与狩猎采集的经济,改变了传统社会制度,最终导致部落解体。但在发展旅游观光业时,泰雅人注重下一代的双语教学,开办了泰雅文化和语言课程,开展了传统技艺学习,以各种方式挽救传统文化,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民族间社会心理差异是我国社会稳定结构深层次的心理文化背景,它对我国社会稳定结构的影响全面而深刻.为确保我国社会稳定结构的有效运行,一是要发展民族经济,构建平等团结的民族关系,提倡文化兼容,为我国社会稳定结构营造良好的心理文化环境;二是要多管齐下,坚决打击和遏制"三股势力",维护祖国的统一,从根本上清除极端性民族社会心理孳生的土壤;三是要加大对民族间社会心理差异和冲突问题的研究力度.  相似文献   

19.
族群研究的重点是族群边界问题,族群边界的作用在于组织、沟通、结构和规范人们之间的互动。族群认同在于自识和他识,只要人们在互动中保持族群认同,就会确立其成员的标准和标志其族群边界的方式,因此,族群边界是由族群认同生成和维持的。族群是具有文化差异的社会组织,而不是文化承载和区分的单位,共享文化是长期社会进程的结果。多族群的相互依赖取决于族群间的互补性,其文化不同是族群间长期差别造成的结果。族群研究的一般方法是把理论与实证相结合,探究族群认同与族群边界保持,而不是研究个别族群的内部构成和历史。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观在民族地区治理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改善民族地区治理效果的重要理论基础。基于此,以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观作为研究对象,结合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观的主要内容,分析当前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并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结合阐述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观在民族地区的实践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