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95年第17期《瞭望》杂志刊登了一幅寓意很深的漫画。画的内容是,电视上正播放着减少会议的新闻报道,坐在电视前的一位老农却有点吃惊和遗憾的地说:“俺多年没开会哩!”看过这幅漫画,相信会引起大多数读者的深思。 听那老农的话,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减少会议?也许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他多年却没开过一次会?但是,我们有些人是应该知道的,尤其是那些负责宣传和组织发动各阶层、特别是基层群众在党的政策指引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党政部门  相似文献   

2.
近日看到一幅名叫《包公落选》的漫画,领奖台上,获头奖的拒贿1000次;二等奖拒贿500次;而落选者却是“无人能行贿”的铁面“包拯大人”。读毕此画,不禁哑然失笑,但“隐痛”感觉顿然而生。我想,这幅漫画幽默的“内函”至少给人三点启迪。  相似文献   

3.
难审萨达姆     
审判萨达姆的难题,并不因为萨达姆的受审而解决,反倒使争议更为激烈。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10月19日在巴格达戒备森严的“绿区”内当年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总部上改建的法庭上出庭受审。这是萨达姆在被驻伊美军关押整整670天后首次受审,罪名是制造了“杜贾尔村屠杀事件”。  相似文献   

4.
我请中年画家吴悦石鉴赏一幅山水画,画卷刚展开一半,他就说:“这好象是老画家颜地的作品。”我说:“你真有眼力,这幅画就是颜地的儿子颜士摹仿他父亲笔意画的。” 颜士原名阎吉才。他父亲颜地因受“四人帮”的迫害,身心遭到严重摧残,离开人世已经七年了。  相似文献   

5.
吴丽欣  沈殿成 《侨园》2004,(1):12-13
一位毛里求斯的年轻人来到比利时一间名叫“美食家”的华人餐馆,眼睛盯上了一幅名叫《老屋》的画作一动不动,旁边的人问:“先生,请问您对这画感兴趣?”年轻人回答:“是!”“你对什么地方感兴趣?”“这幅画有一种特殊的东西,它有一种工业化的东西在里面,似乎里面正在有人生产什么,然而最打动我的地方,是画作带着一股淡淡的忧郁……”  相似文献   

6.
人穷志不穷     
王岩 《党政论坛》2013,(4):62-62
一位未成名的青年画家,靠画人像为生。一天,一个富人经过,喜欢他的画工,便请他画一幅入像。双方约好酬劳是一万元。一个星期后,富人依约前来拿画时起了歹念,心想:“这人年轻又没有名声,画中的人像是我,这幅画如果我不买,绝不会有人买。”于是不顾约定,说只愿花三千元买这幅画。  相似文献   

7.
有个读书人名叫丘琼山,喜爱游历名山大川。一次经过一座气势庄严的大庙,便信步走了进去。一进大雄宝殿,看见四周墙壁上画满了《西厢记》中的图画。他觉得非常奇怪,就问寺庙里的老和尚:“师傅,寺庙里的出家人怎么能画这些痴男情女的俗画?”老和尚合掌说道:“相公有所不知,咱们僧人就是从这里面悟出禅学真谛的。”丘琼山越发惊奇,又问:“那么是从何处领悟的呢?”老和尚闭目说道:“阿弥陀佛,《西厢·惊艳》之中不是唱道:‘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么?贫僧便是从这里悟禅的。”(事见《古今谭概·佻达部》)“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是《西厢记》中崔莺莺看见张生临去时的表情。达“一转”,还真“风魔了张解元”。而这座寺庙的和尚却偏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次特殊的审判。站在被告席上受审的不是别人,而是不久前还握有司法大权的“执法者”——原浙江省平阳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王建国,以及原县卫生局副局长王中秋,原县劳动局副局长叶仁昭。这几位在十年动乱期间就曾显赫一时,声名大噪的人物,如今因包庇“派兄弟”、犯罪分子陈昌汉而被押上了审判台。  相似文献   

9.
牧惠 《瞭望》1991,(22)
方成对《中国美术辞典》竟无有“漫画”条目叫屈,撰文《中国漫画不见了?》发表于《文艺报》,其中提到漫画的光荣史说: 漫画的讽刺力和鼓动性,是人们早已深知的,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后来的抗美援朝、援越抗美战争中,漫画曾发挥过宣传动员的巨大作用。其影响之深远,至今人们记忆犹新,称之为“匕首”和“投枪”,漫画家被称为文艺战线中的一支强有力的战斗队。近十几年来,漫画发展迅速,报刊发表漫画作品和从事漫画创作人数之多是空前的。 方成因而认为,这部辞典遗漏了这一影响极其深远的画种很不应该。 方成的意见有理。我想指出的是,漫画还是“古已有之”的画种。 即以明代而论,在我的记忆中,至少有三幅漫画  相似文献   

10.
编余琐记     
韩羽寄来一组漫画,共计八幅。画风是他独有的;见地也是他独具的。既曰“漫画”,当然不是“写真”,似不必费心去查找出于《水浒》的哪一回,哪一节。读画嚼文,或可破颜一笑,因为其间确蕴含着一些生。  相似文献   

11.
乱译一例     
一部翻译作品译出了这样一句:“他大学毕业后在彭塔冈工作了五年。”看到“彭塔冈”这个词儿,谁都会感到莫名其妙。这是一个州?一个城?一个乡?还是一个村?可如果一旦弄明白这里的“彭塔冈”,原来是“五角大楼”或“美国国防部”(Pentagon)之误译,恐怕就会连呼“上当”了。 此例并非本文杜撰。译文质量不高已成困扰翻译界、出版界乃至读书界的一大顽症。 近日读到法国外交事务专家艾里克·洛朗的专著《从信息革命到情报战争》的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个平常的星期天。 北京王府井大街上人流如潮,熙来攘往。与往常不同的是,王府井大街有不少商店的门前挂上了醒目的“无假冒商品商店”的招牌。 趁着抓质量的“热劲儿”,本刊记者在王府井大街上进行了“私访”。王府井大街号称“无假冒商品一条街”,在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时候,这里的商品应该说是“干净”的。但“私访”一圈下来,还真遇到不少值得思考的事情。 消费者,你该自认倒霉吗?  相似文献   

13.
九十只春燕     
在黄植诚的住处,挂着一幅中国画——《归燕图》。画面上,杨柳婆娑起舞,九只春燕振翅飞向故巢。 这幅画是福州画院的老画家潘懋勋画赠黄植诚的。画的题诗是:“植根最是宜宗土,诚意方能奋雄心。寻巢岂论时迟早,展翅飞归故园情。” 十八年前,老画家曾经创作过一幅《燕归故巢》,赠给从台湾驾机起义归来的徐廷泽。当老画家得知黄植诚是第九十个毅然驾机起义归来的原国民党空军人员时。又挥毫画了这幅《归燕图》。老画家在给黄植诚  相似文献   

14.
人生隽语     
《民主》2017,(7)
<正>邓伟志:给探索中的错误"贴封条",等于给正确"上镣铐"。上了年纪的人会有体会:谁没有把正确当错误的经历?左的、右的都要听。左、右是可分的,又是很难分的。你站在右的左边,他是右;你站在右的右边,他就是左了。这里有个屁股坐在哪里的问题。翻开历史就能明白,尊重差异能使人聪明。兼听则明,偏听偏信会让聪明人变得愚蠢,使得不说假话的人也只能撒谎。  相似文献   

15.
看了题目,你可能认为笔者是故弄玄虚来哗众取宠,其实不然,这些是我们工作中经常见到的.你看某县在转发中央文件的通知时,已知省传达贯彻时在文件中加了转发的通知,市接到省的通知后马上来一个转发,加上"通知的通知",县接到市的通知后,也要走个转发的过程,于是就变成了"通知的通知",仔细看来,县转发的通知和省、市的精神一样,无非是添上了"这个'意见'很好,望贯彻执行"之类的套话. 为此我想到了曾在某报上看到的一幅漫画,一座楼房失火,有个人向某个领导反映,岂料他竟说:"你先打个报告,救火需要多少人力物力".这幅漫画,当然是个带有讽刺性的笑话,但我想这题外画  相似文献   

16.
李诚 《党政论坛》2010,(14):26-26
在3月14日“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说:“我讲一个故事你可以告诉台湾同胞。在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的博物馆,一半放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相似文献   

17.
最近几年,伪劣商品充斥市场,报纸、电台时披露,电视屏幕上也常有曝光。 “杜绝一切伪劣商品”,这是消费者的一致要求,有关部门也早已三令五申,可令人遗憾的是,伪劣商品还是禁而不绝。其原因主要是伪劣商品这只“老鼠”在“过街”时,喊打者居多,其打者太少,以致在“人人喊打”声中,非但未损一根毫毛,反而养得“身强力壮”,以致“繁殖力”特别强的缘故。 古语云:“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汉·桓宽《盐铁论·后刑》,见《中国古代名句辞典》第972页),这话极有道理。对财迷心窍、经营伪劣商品的坏人就是要坚  相似文献   

18.
漫画家对生活的观察,真是入木三分。请看这幅漫画:一对打扮入时的青年情侣,对一处挂着“小神仙”招牌的卦摊儿不屑一顾,说,“别理会这迷信货色”!可转过身去,那位女郎却拽着男士一溜小跑,奔向一个用电子计算机“科学算命”的卦摊儿,并且得意地说,“咱们相信科学”! 小小一幅漫画,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  相似文献   

19.
风险投资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投资方式。曾经有人画过这样一幅漫画 ,在美国硅谷大街两旁的树上 ,到处都蹲着风险投资家 ,只要有谁喊一声 :“我有项目 !”就会立刻有人从树上跳下来给他投资。虽然只是一幅漫画 ,但它却十分生动地描绘了美国风险投资业的发达。有人甚至断言 ,硅谷的成功 ,离不开美国社会发达的风险投资业。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风险投资在美国获得成功 ,自然也会引起我们中国人的兴趣 ,我们要了解什么是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在中国能否获得成功。所谓风险投资 ,指的是资金投向潜在着较大的失败危险 ,一般投向高新技术开…  相似文献   

20.
先看两个小故事。故事一:元代有一个叫许衡的大学者,一天他有事外出,恰是个大热天,沿途又无水可喝,渴得他嗓子像着火似的。半路上遇到一棵大梨树,水灵灵的梨子挂满了枝头,路过的行人见梨如久旱逢甘露,纷纷拥上去摘梨子解渴,惟独许衡一个人不为所动。有人奇怪地问他:“你怎么不摘几个梨子解渴?”许衡淡淡地回答:“那是别人的梨子,岂有乱摘之理?”那人又笑他太死板:“眼下世道这么乱,谁晓得是哪家的梨?没主儿的梨子,不吃白不吃。”许衡闻言,郑重地驳斥那人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故事二:清代官员叶存云是当时深受百姓敬重的清官,他立身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