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鲁南 《党史纵横》2007,(12):49-52
石友三和高树勋都是上世纪前半叶中国著名的军事人物,两人都曾是爱国将军冯玉祥的爱将,并长期在一起共事。但两人的性格与志向却有天壤之别,并因此最终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早期共事石友三祖籍长春,生于1891年,因其为人奸诈、阴险且杀人不眨眼,人送外号"石阎王"。又因其为人反复无常,先投吴佩孚,  相似文献   

2.
王建堂 《学习月刊》2009,(23):55-55
孔子爱国吗?大成至圣先师、中华2500年精神偶像,设若不爱国,怎能永远被国人尊崇?设若爱国,又怎么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鲁国,周游列国14年呢?  相似文献   

3.
胡英甫先生系河北省永清县南关厢人,出生于富裕农家。他不但为人正直,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还是当地有名的饱学之士。其子胡春航,生于1909年,在家庭的熏陶下,自幼养成刚毅、严谨的性格,深得乡邻赞赏。他1932年毕业于永清存实中学,后被聘  相似文献   

4.
《实践》2020,(1):64-64
李耘生,生于1905年,山东广饶人。1919年春,他考入山东省立青州第十中学,此时正值五四运动爆发,李耘生在进步师生带动下,参加了青州各界人士组织的万人大会和游行示威。1923年10月,李耘生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2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5.
近代湖南烈士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那就是一家一家的出烈士,或夫妻双双赴死,或父子先后遇难,或兄弟共同献身等等。本文的两位主人公——彭遂良和彭昭,就是一对在辛亥革命中为国捐躯的亲兄弟。彭氏兄弟是宜章人,彭遂良生于1879年,居长,彭昭生于1884年,居次。早在辛亥武昌起义之前,兄弟俩就加入了同盟会湖南分会,并于1906年参加了湖南各界公葬陈天华、姚洪业二烈士的反帝爱国大游行。  相似文献   

6.
正本课对象:广大党员干部本课目的: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爱国奉献精神要求的解读,提醒党员干部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忠诚实践党的宗旨,做新时代爱国奉献的奋斗者。1935年,在南开大学的开学典礼上,时任校长张伯苓问了师生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在山河破碎、国难当头的现实背景下,这朴素三问却  相似文献   

7.
旧时的上海有一所美国人办的圣约翰大学,它有一条“校规”:在校园里只能悬挂美国国旗,不准悬挂中国国旗。有良心的中国人岂能忍受那种奇耻大辱!于是在1925年,一批爱国师生愤而辞职、退学,组织起来创办了光华大学。光华大学创办24年后,光复中华的一天终于到来了。1949年10月1日,  相似文献   

8.
《实践》2020,(1)
正李耘生,生于1905年,山东广饶人。1919年春,他考入山东省立青州第十中学,此时正值五四运动爆发,李耘生在进步师生带动下,参加了青州各界人士组织的万人大会和游行示威。1923年10月,李耘生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2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9.
《实践》2018,(7)
正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1913年冬,他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迅速传遍全国,李大钊  相似文献   

10.
著名科学家刘仙洲毕生从事科学和教育事业,历经新旧两个社会,最终由一个同盟会会员逐步成长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找到光荣的政治归宿。刘仙洲所走的道路,代表了许多出身旧中国的广大爱国知识分子的成长历程。 刘仙洲1890年生于河北省完县。学生时期接受反帝爱国教育,曾先后两次被学校反动当局开除学籍。1908年春,刘仙洲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刘仙洲面对国家的腐败落后,感到“欲求国家各种事业之独立前进,非先求各种学术之独立发展不可”,遂立下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之志。1914年夏,刘仙洲考取河北省公费赴香港大学学习机械工程。  相似文献   

11.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张静在电话中相识。她是看了我们在《辽沈晚报》上发表的吕明仁烈士的照片,特意打电话致谢的。张静与吕明仁的妻子丁修曾在一起共事,彼此友谊很深。看了这张照片,张静不禁触景生情,连连说道:“谢谢你们,这么多年了还没有忘记他们。”那天,张静很激动。言谈中得知,她和她的一家也经历了太多太多的坎坷和不幸,两位哥哥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竟在同一天惨遭日本侵略者杀害。……我在电话中感受到了她的悲愤难抑之情,心中倏然产生了与她面谈的念头。征得老人的同意,我前往她家做了采访。张静女士已84岁高龄,除…  相似文献   

12.
《张静如文集》于2006年12月由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共4卷,收录了张静如先生从1959年到2005年期间发表的文章、讲话共199篇,合计138万字.《文集》一面世,便引起了学界的关注,2007年4月8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炳林教授主持的《张静如文集》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张静如先生学术界的朋友、学生及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的研究生共60多人出席了座谈会.参与者纷纷发表自己对于张静如及其《文集》的看法和评论.以下是各位发言者发言的大致内容.  相似文献   

13.
王增勤 《党史纵横》2005,(12):34-38
“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要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他,是中国抗日战争中以上将、集团军总司令身份为国捐躯的最高将领,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反法西斯阵营50余国中战死沙场的最高将领——早期军旅生涯:冯玉祥的爱将张自忠,号荩忱,1891年农历7月7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县唐家园村,家有兄弟姐妹七人。1904年,张自忠随父母在江苏赣榆县读私塾,他的父亲张树桂时任赣榆县巡检。1906年,他随四哥张自严回…  相似文献   

14.
不抵抗主义是九一八事变前后南京国民党政府对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采取的投降卖国政策。早在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侵犯中国东北的野心日益明显,先后制造了一系列挑衅事件,国民党政府不仅不作应变的准备,反而严令中国军队不准抵抗。1931年8月,蒋介石给张学良发来密电称“: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9月11日,蒋介石约张学良在石家庄会晤,再三叮嘱张学良:严令东北全军,凡遇到日军进攻,一律不准抵抗,如果我们先回击了,事情就不好办了。事实上,对待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张学良思想上十分矛盾,国难家仇系一身,坚…  相似文献   

15.
卓雯 《党史纵横》2009,(12):41-44
张爱萍将军出生在四川达县张家沟的一个富裕农民家庭里.他16岁加入青年团,18岁转入中国共产党,19岁成为红军基层指挥员,24岁参加长征,25岁担任少年先锋队中央总队总队长,45岁被授予上将军衔。从排长到将军,从司令员、政委到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从善于靠前指挥,  相似文献   

16.
单文俊 《党史纵横》2003,(11):19-21
宋黎与张学良,1936年2月相识于西安。此后60多年,宋黎对张学良一直怀有割不断的情结。 一 初识 张学良青少年时期,接受过儒家传统教育与西方近代教育,特别是受西方师友的影响最甚,深谙“教育系乎国本”,尤其重视正规教育。他认为:“中国有数千年文化的历史,地大物博,而在现代不能成为强盛的国家,考其原因,就是缺乏有训练有知识的民众。”因此,不惜斥巨资赞助东北大学(今辽宁省政府址),聘请国内最高水平的教授执教。经过几年  相似文献   

17.
张闻天一生致力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对如何处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发展生产与改善人民生活的关系以及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张闻天的发展观对时下的"五个统筹"和科学的发展观有开拓奠基的作用,对做好今后的工作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香玉 《党史纵横》2007,(12):20-22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黄河大合唱》,以其催人奋进的磅礴气势,一直鼓舞着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团结奋斗,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战斗号角,半个多世纪来经久传唱。这首歌的词作者光未然是一位从抗日烽火硝烟中走出来的我国著名诗人,他的真名叫张光年。  相似文献   

19.
杨亚利 《学习论坛》2007,23(9):54-56
张载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为万世开太平"的人文关怀;"民吾同胞"即人与社会和谐的理想;"利民"、"足民"的治理社会宗旨;恢复井田制以求均平的社会改革方案。张载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对于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张闻天与共产国际关系密切,他早年在苏联接受教育,回国后成为中共中央领导成员,一度迷信共产国际指导,犯下了严重的"左"的错误。从实践中,他逐渐认识到教条主义的严重错误,在遵义会议后,灵活变通地执行共产国际指示,并对中国革命与共产国际的关系进行总结,认识到独立自主的重要意义。可以说,张闻天与共产国际的关系是中国革命与共产国际关系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