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讯动态     
科技进步"嫦娥一号"绘出全球首幅月球微波图像近日,2009年探月与地学科学研讨会透露,根据搭载在"嫦娥一号"卫星上的微波探测仪传回的数据,我国科学家已成功绘制出全球第一幅"微波月亮"图。  相似文献   

2.
看罢"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的现场直播,激情澎湃,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故奋笔疾书。  相似文献   

3.
2007年11月5日,经过200万公里的飞行,"嫦娥一号"顺利进入环月轨道,成为中国第一颗月球卫星。它的成功,是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伟大壮举,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又一骄人成就。"嫦娥一号"卫星从研制,到发射,再到绕月的全过程都展示着中国航天工作者可贵的自主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4.
正坐落于美丽古都西安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航天五○四所)成立于1965年6月29日,是我国专业从事空间飞行器有效载荷研制的核心单位,先后参与"东方红一号卫星"、"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和"嫦娥一号"等中国航天三大里程碑任务,为我国百余颗卫星提供了关键技术产品。"十一五"以来,西安分院坚定不移地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先后为尼日利亚卫星、委内瑞拉卫星、巴基斯  相似文献   

5.
科学革命是新理论取代旧理论的范式转换,其中最为关键和核心的部分是确立不同于旧理论的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被科学共同体所接受。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说的建立,是为数不多的进行哲学思维的科学家完成的;不在科学危机时期、不在哲学思维层面上工作,科学家不可能完成科学革命。这并不是说科学家的工作要接受哲学家思想的指导,而是说科学家要完成科学革命,必须做哲学家的并且是哲学家做不了的创造性工作。哲学和科学之间的关系是"为什么的问题"与"怎么样的问题"之间的关系;一门具体科学不论是在创立时期还是其革命时期,与哲学之间都是这样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语录     
《公民与法治》2010,(6):55-55
房价如嫦娥上天,飞冲霄汉,可上九天揽月;工资同股市下跌,一沉到底,能下五洋提鳖。  相似文献   

7.
王健 《科技与法律》2001,19(2):97-103
100多年前,奥地利科学家的在进行科学实验时,发现所有生物的体征和外形都是由某种化学物质--遗传因子所决定的,美国的一位生物学家把这些遗传因子定义为"基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科学家对基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近年来基因工程技术有了重大的进展,运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有能力"辨认"地球上差不多所有生物体的基因,破译生命的密码.经过各国科学家的努力,目前已经能够对组成基因的单个或片段的DNA并进行切割、定点移植或嫁接,从而修改受体的遗传信息或对受体进行遗传信息重组,DNA重组技术称为基因工程1.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美丽的传说中,有两个老婆跑掉的故事:一个是七夕的织女,另一个是奔月的嫦娥.织女被王母娘娘强行带走,她的离开是被动的,最终成了凄美的传说;嫦娥是主动奔月,于是变成了一个古代法律的严肃话题. 先从头说起.后羿的老婆嫦娥投奔自由了,后羿十分恼火.月亮射不到,他就一口气射掉了九个太阳.要是再这样下去,不就没太阳了吗?于是,古代的老夫子就开始研究,如何让老婆乖乖地待在家里,不要跟着别人跑了,更不要跟着月亮跑了.终于,他们研究出结果来:跑路的老婆,一律严惩不怠!于是,这种严惩制度就从秦朝开始了.  相似文献   

9.
2008猜想     
2008年的大幕已经徐徐拉开。2008,一个让中国人期待了太久的年份,一个寄托了无数人光荣与梦想的年份,就这样不经意间走来了。我们挥手作别2007,清点曾经走过的脚印,喜怒哀乐、离合悲欢尽在弹指之间:十七大、房价、肉价,掌声与"涨"声同样响起来;股民、基民、钉子户,猪年撞上了"牛";嫦娥飞天,老虎落地;太湖蓝藻、黑砖窑、垮塌大桥、纸馅包子、CPI、人民币升值、保障住房、劳动合同、选秀叫停、许三多……这一个个片段,不管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都串起了我们一年的记忆,我们的2007。2008,我们依然充满期待,奥运大戏开场,人大、政府换届,两岸风云变幻,房价拐向哪里,股市冲与落,所有的期待和疑虑,答案都在2008。  相似文献   

10.
1996年起,由法国科学家发起了一项名为"动手做"的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实验,其重要理念是,科学教育不仅使儿童获得科学知识,更应培养其诚实的科学态度和健康的人格,儿童是科学探究的主体,教师为儿童的科学探究提供有益而审慎的引导等。本文分析了法国"动手做"项目的缘起及其重要教育理念,并由此反观我国引进的"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及深入推进此项目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1.
我生长在一个崇拜"大家"的年代。那时如果询问学生,十个会有九个回答自己的理想是将来能够成为一名科学家。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整天梦想着有朝一日自己能亲眼目睹这些"大家"的风采,却又每每为不能有此幸运而惆怅。  相似文献   

12.
知否     
《方圆》2020,(8):8-8
一鲸落,万物生。鲸落是什么?A一鲸落,万物生,这是一份来自深海的浪漫。4月2日下午,我国"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完成2020年度第一个科考航次(TS16航次),返回三亚。60名科考队员带回了本航次一个重要成果——在南海1600米深处发现了鲸落,这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发现该类型的生态系统。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现代自然鲸落不足50个。  相似文献   

13.
毫无疑问,已80高龄的著名科学家袁隆平是富人。2000年,我国第一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隆平高科"上市交易。目前,袁隆平持股4458143股,占1.61%的持股比例,在其公司持股股东中位列第五。以2010年9月15日隆平高科开盘价25.72元计算,袁隆平拥有股价市  相似文献   

14.
"公众理解科学"(简称PUS),是理解现代社会科学与公众关系的第一个重要范式。它以公众"知识的缺失"为前提预设,强调科学家填补"认知鸿沟"以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必要性,因而也被称之为"缺失模型"。但建立在缺失预设基础上的PUS,连同其先见命题"无知导致猜忌与落后"以及基本推论"科学家自上而下传递知识即可改变公众无知状态",在逻辑推理与实践应用中都遭到了否证。在面对缺失模型本身缺失困境时,诸多学者从内部和外部提出了各种修复策略:或者反转PUS,强调科学家自我反思理解公众的重要性;或者主张打破认知的不对称性,实现科学与公众的平等对话;或者提倡公众参与科技决策与项目研究,构筑新的"公民科学"的知识生产格局。应该说,这些反思、对话、参与策略模型与缺失模型之间既有断裂也有关联,因而可以把它们统一纳入到PUS中的"理解"范畴视域下加以把握"理解"与缺失、反思、对话、参与之间的复杂联系,并借由对诠释学"理解"观的转译衍伸以重新理解PUS的价值以及化解科学的公信力与合法化危机。  相似文献   

15.
爱因斯坦终生为人类命运而忧虑,认为社会充满了危机,并分析了科学技术、人的本性同时代危机的关系.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技术的悲剧就是科学家的悲剧,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的破坏力量是科学家研究发明出来的,而科学家却没有能力阻止用技术力量来作恶.爱因斯坦认为"作恶"的冲动来源于"人的兽性本能",若不加以约束,就会形成物欲主义;在"物欲主义占优势的时代",就会出现利己主义的统治.利己主义在经济生活中造成了种种悲惨后果,在国际关系中导致种种冲突.冲突的深层根源主要是利害冲突.因而,只有用理性来取代原始本性,才能实现人类自我的解放、时代危机的化解.爱因斯坦的这种对人类命运的忧虑是留给后代的重要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16.
石志坚 《检察风云》2007,(15):54-55
2007年5月30日,第十四届全国"星火杯"创造发明竞赛在上海揭晓,会上获得创造发明二等奖的《"蓝盾"机动车防盗抢装置》格外引人注目,获奖者不是科学家、技术革新能手,也不是社会上的普通者,而是一个与汽车有着情天孽海的江洋大盗,一个被判无期徒刑失去自由的囚犯.……  相似文献   

17.
合:打起竹板走上台咱把赞歌唱起来心中的歌儿唱给党您带领我们奔小康甲: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我们心中的红太阳您的光芒照四海您为我们指航向乙:坚持改革和开放中华民族更富强神州儿女十三亿建设家园齐努力丙:三峡大坝世人赏青藏铁路通边疆百年奥运圆梦想上海世博迎四方丁:"嫦娥"揽月游太空"蛟龙"潜海显威风舰栽战机成功飞中国航母扬国威甲:抗震救灾力量坚一方有难八方援金融危机转为安经济增长稳如山  相似文献   

18.
德国墨卡托基金会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联袂推出了"启蒙之对话"系列活动,在最后一场名为"启蒙与知识文化"为主题压轴活动的对话上,著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作了有关"科学与启蒙"演讲,并在演讲后接受了本刊特约记者的专访。《检察风云》:您如何看待启蒙与科学的关系,特别是这二者对于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杨振宁:我的工作领域是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是20世纪初,在德国、丹麦、瑞士和英国所发展出来的一个重要的科学的一支。我曾经说,量子力学是人类的文化历史上最重要的几个革命  相似文献   

19.
正2014年6月2日下午5点,被称为"摇头丸教父"的亚历山大·西奥多·舒尔金在家中去世,享年89岁。作为一名痴迷化学研究的科学家,为了科研,舒尔金合成了200多种精神药用化合物、服用过4000多次迷幻剂,成为全世界服用毒品最多的人。他的科研成果中的一项,后来被人利用,制成"摇头丸",成为毒贩手中的摇钱树。他的科研著作也成为仿效体验毒品的依据而导致许多人死亡,这是他最受诟病的一点。  相似文献   

20.
近日,笔者在报纸上读到过这样一则故事:一种新型火箭运往发射基地前,因时间紧,车间师傅请示,4个陀螺同批次生产,第一个能装上,其他3个应该没问题。是不是可以不试装?老科学家也同意了。然而在发射现场有一个怎么也装不上,影响了发射。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应该"不是"肯定"。干工作、做事情要少点"应该",多点审慎和细致。而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有的同志面对具体的事情,经常说"应该行"、"差不多"等等。这样似乎可以减少一些必要的工作,省去一些麻烦和辛苦。其实不然,任何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