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少年犯罪原因调查中发现,出于癖好或因玩耍动机而引发少年犯罪被处以刑罚予以监禁的占4%。 这些犯罪少年是否非要处以实刑并予以监禁矫治,怎样更有利于对他们的教育改造,这问题应引起司法、法学界的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和特点的特殊性决定了少年司法制度应当与普通刑事司法制度有所区别。少年司法制度的目的除了保护社会利益之外,更重要的是预防、矫治少年犯罪,保护少年健康成长,使保护社会与保护犯罪少年相统一,从而达到公正与功利的价值目标。近来,有学者提出了社会化的方案,即在刑事司法中贯彻社会化的原则,以提高刑罚实现其预防犯罪、矫正犯罪人的能力。在本文中笔者拟对这一问题展开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社会亟为关注的问题,而对聋哑青少年的违法犯罪,仍没有引起整个社会的足够重视,处于被人遗忘的角落。构成聋哑青少年失足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与健全青少年犯罪的共同方面,又有聋哑人的特殊因素。从共性来看,他们也和健全失足青少年一样,道德品质差,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劳而获、损人利已等不良思想日积月累,这是构成他们违法犯罪的内在原因,而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则是构成聋哑青少年犯罪的外部诱发因素。从特殊性来看,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聋哑青少年心理和生理发展的不平衡,是…  相似文献   

4.
司法实践中,对少年盗窃犯的缓刑适用问题,是个争议较大,难以准确把握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盗窃犯罪属于财产型犯罪,被告人就是受物质诱惑,利欲驱使而导致犯罪。如判缓刑,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变.极易重蹈复辙,再次犯罪。故主张多判实刑,在一定的强制措施下矫洽不良习性。另一种观点认为:对少年盗窃应区别对待,个案处理。对积习已深,偷盗成性的少数罪犯理应判处实刑,在大墙内改造。但对多数少年而言,由于其心理尚未成熟定型,故具有反复性大与可塑性强的双重特征,在良好的小环境引导、教育下,能够消除不良心理,故主张创造条件多判缓刑。  相似文献   

5.
劳动教养(以下简称劳教)是我国对违法和轻微犯罪人员进行强制性教育矫治的法律措施,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社会中存在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经常违反法律、破坏社会治安,其违法行为有的尚不构成犯罪,有的构成轻微犯罪,但其不良心理结构绝不亚于罪犯的犯罪心理结构,已形成违法犯罪的心理行为惯性,如不及时采取适当的管教及补救性管束措施,会对社会构成更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伴随着青少年犯罪现象的日益突出,如何通过审判工作矫治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为了充分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洛阳中院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对少年审判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历经二十年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针对暴力型犯罪少年的心理特点,我们认为宜采取以下矫治对策: 一、心理距离缩短法。犯罪少年由于他们的特有经历及这次被判刑所遭受的打击,一般对所有人都持怀疑态度,不讲真心话,不信任管教干部,这显然是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8.
为了使违法犯罪少年的心理矫治工作取得更大成效,应当根据违法犯罪少年个体的社会化程度、社会成熟度、亚文化影响度和是否有人格变态和心理障碍等情况采用不同的心理矫治方案和方法。本文根据国内外心理矫治工作者的经验,总结了七类违法犯罪少年的心理矫治方法。  相似文献   

9.
团体心理训练是在策划者精心安排之下,采用团体成员一起作游戏、文体竞赛和自由畅谈等形式,对参加者的品格潜移然化地施加影响的一种方法。我国中小学、工读学校、少教所、少管所很需要借鉴国外在这方面的经验,创造我国的少年团体心理训练的模式和内容,以有效地塑造我国青少年学生的良好品性,对问题学生和违法少年的不良品性进行矫治。本文介绍了4套常用的团体心理训练项目。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在青少年犯罪者背后到底是什么动力使其形成犯罪需求。犯罪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实施犯罪的内部动力。犯罪人的需要与犯罪诱因是青少年犯罪动机形成的主要来源。同时,青少年的个体心理因素,家庭教育以及当前的学校应试教育都影响着青少年犯罪动机的形成与实施。  相似文献   

11.
美国犯罪学者詹肯(Jenkins)在考察了美国纽约州在狱罪错青少年的人格特征之后,于1997年完成了《少年犯罪人格分类》一书。在这本书中,他将罪错青少年的人格结构分为三大类型,并分别描述了其形成原因(根据调查统计数据),它们是:  相似文献   

12.
少年不良团伙的成因及防控网络构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年团伙越轨犯罪的发生率近年来不断增加,其社会危害性也不断增大,这不仅影响了社会的治安秩序,而且也为国家、民族未来的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少年团伙的形成,有其少年时期特有的心理生理因素原因,也有社会的不良因素原因。我们要加强少年团伙的形成和预防的研究,通过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构建社会的防控网络,预防少年不良团伙的形成和发展,确保为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3.
少年犯罪和犯罪后的监管既是未成年人社会化问题,同时又是个体演变的特殊过程,个体原因非常复杂,有素质粮源的作用,也有环境铸模的影响。后者由外界环境作用及个人经验而形成,其中人格的形成及对个体人生的渗透倾向不容忽视。而犯罪少年的人格显然是价高了正常的人格轨道,对他们价高人格的表现形式及其作用做科学分析,就能找出矫正的措施,从而促进这些特殊教育对象的心灵净化和行为的社会符合。笔者曾用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问卷)对广东省少年省教所的50名少年犯进行测试,发现少年犯A得了强迫症,便对其施以钟氏领悟疗法,收到了…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违法分析及心理矫治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违法主观方面的心理原因主要表现在反社会人格、从众心理、冲动型人格、自我认识模糊、自我情绪失控和责任感、道德感、公德心弱化。本文针对青少年违法的心理原因主要探索和实践了文化认知疗法、个体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活动、合理情绪治疗、情感回归疗法以及以奖惩考核为基础的行为疗法等心理矫治策略。  相似文献   

15.
阿德勒论青少年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德勒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虽然他没有专门写过一本青少年犯罪的书,但他在很多著作中都论述到青少年犯罪的问题。他认为,青少年犯罪是由强烈的自卑感及不正确的补偿引起的。有些青少年由于身体缺陷等原因,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以及他们没有合作之道的训练,因此,就以打架、偷盗等不正确的方式来补偿,慢慢走上犯罪的道路。阿德勒在他的著作中也论述了预防和矫治措施。他认为,惩罚是无效的,只有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才是有效的预防和矫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为切实加强青少年教育工作,更好发挥政法各家宣传教育的整体效能,预防和减少犯罪,昆山市政法系统组织成立“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中心”的工作任务:一是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建立并坚持政法各部门审理少年犯罪案件配套工作体系,争取矫治、改造少年罪犯的最佳效果;二是指导、支持政法系统宣传报道组及法制宣讲团成员开展工作,并力争取得好成绩;三是坚持例会制度,定期分析研究我市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特点、动向及对策.目前,该中心已针对昆山市青少年犯罪的现状专门确立多项课题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犯罪何以频发:我国青少年犯罪原因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其犯罪原因的复杂性和预防的艰难性已经形成共识。通过对青少年犯罪数据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青少年犯罪数量上呈上升趋势,且以青年犯罪为主。青少年犯罪具有以下特点:单亲家庭青少年犯罪数量增多,且多是暴力行为;犯罪中留守儿童犯罪增加;犯罪前多有不良行为或不良嗜好;犯罪动机的突发性和单一性。根据青少年犯罪的最新特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深入系统的分析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变量如何影响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18.
笔者根据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人民法院20余年的少年审判工作实践,论证了关于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应跨部门合作,形成防控体系的观点。本文认为,应进一步加强法院和其他司法机关、党政机关、学校系统、心理咨询系统、社会团体和社区系统等部门之间的合作,采取包括对犯罪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矫治、推选特邀陪审员行使社会调查权、对触法未成年人有效实行司法分流、对未成年人轻微刑事犯罪实行前科消灭制度等措施,能更有效地预防和矫正青少年违法犯罪。  相似文献   

19.
案例1、今年暑期3位初中女生因无聊,到某舞厅玩,碰到年龄相仿的一群青少年,为首的是十六、七岁的女孩A某,因一言不和,A某便指使随她来的几个男少年,劫持3位女生到某宾馆,进行轮番殴打折磨,其中一女生在A某的同意下还遭到了强暴,手段令人发指。中学生犯罪案件的心理分析四则沈慧 上述案例突出了青少年犯罪的突发性、团伙性、动机单一性和手段残忍性。追溯他们犯罪的原因,A某父母离异,她曾混入社会后受骗失身,随后破罐破摔,成为害群之马中的为首分子,称王称霸,惹是生非。3位受害女生都也开始出入舞厅,追求高档消费,她们有…  相似文献   

20.
一司法实践表明,少年犯罪原因以外部影响占主导地位,而外部环境的诸因素中,因不良交往而误入岐途的尤为明显。笔者所在的上海普陀区法院少年庭,1998年审结少年犯罪案共51件,涉及少年被告人102名,初犯、偶犯为50%,犯罪原因为外部影响的为100%,其中不良交往有72人,占70.6%。由此可见,不良交往与少年犯罪的关系,确实不可轻视。(一) 不良交往是少年犯罪的“中介剂”。家庭、学校、待业、文化生活等因素都与少年犯罪相关,但这些因素都是通过不良交往的“中介”而起作用。如家庭因素中,父母双亡、父母离婚、管教不当都可能导致青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