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论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批判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卫红 《理论月刊》2002,1(4):16-18
马克思指出,黑格尔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神秘的外壳”指的是以独立的思维或观念为载体的辩证法,“合理的内核”则指的是以现实的事物或物质的东西为载体的辩证法,后一种辩证法正是对前一种辩证法的颠倒。但是,人们一直从旧唯物主义的观点理解“现实的事物”或“物质的东西”,把“物质的东西”仅仅理解为费尔巴哈式的物质客体。其实,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新唯物主义,按照马克思的理解,无论是“现实事物”,还是“物质的东西”,都是作为对象性的东西纳入到人的实践活动中的,尤其是生产劳动中的。因此,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就不是用物质客体去代替思想客体,而是用人的实践活动代替黑格尔的精神活动。  相似文献   

2.
"总体性"范畴是一个潜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重要范畴,我们从马克思文本中不难捕捉到总体性思维方式.马克思在唯物史观视阈下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有机体理论进行了改造创新.马克思以劳动实践活动为现实基础,以实践辩证法为推动力,构建了人、自然、社会这个有机整体.整个社会历史即表现为人的劳动创造的结果,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凸显劳动概念总体性原则的运用.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正面临着精神危机.因此,研究马克思劳动概念的总体性原则有助于我们对社会历史的整体把握,对当代人的自我认知以及精神超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现实的人"概念贯穿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马克思以"现实的人"区分"政治的人",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理性国家观;第二阶段,马克思以"现实的人"反对"绝对精神"和"自我意识",批判黑格尔和鲍威尔的思辨哲学;第三阶段,马克思对人的理解从"现实的人"走向"现实的个人",并把"现实的人"的概念内涵最终确立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下从事实践活动的个人"。"现实的人"概念内涵的最终确立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哲学中的财富问题俞吾金撰文指出,马克思哲学作为实践唯物主义,把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视为自己的基本问题。因为这双重关系正好统一在人的生存实践活动中,而从经济哲学的视角看,人的生存实践就是生产劳动。在马克思哲学中,财富不但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边缘性的概念,反而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马克思反对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说法,认为在探索  相似文献   

5.
实践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李泽厚关注到了广义层面的实践,但在其哲学和美学中,他仍然坚持把实践狭义地界定为物质生产劳动实践,不同意把实践范畴扩大化。这是由当时的历史语境和其哲学美学的元问题所共同决定的。与以往哲学和美学不同,李泽厚哲学和美学的元问题分别是"人类如何可能"和"美何以可能",即追问人类和美的根源。只有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才能在哲学层面回答这两个根源。其之前、之后的实践都不能回答美的根源。且其之后的种种实践形态,根源仍在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理解了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的逻辑优先,也就能很好地理解中国当代其他美学思想与李泽厚实践美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认为,人通过劳动与动物相区别,劳动体现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对劳动等相关概念的剖析,马克思找到了通往人类解放的康庄大道。新时代,结合国家发展的实际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马克思劳动观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展,拓展劳动的范畴与劳动的伦理学审视视角,重新阐释劳动精神。新时代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着手,不断培育新时代青年的劳动观。  相似文献   

7.
黄顺君 《求索》2012,(7):173-175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认为所谓的实践不是一种与人无关的实体活动,而是人自身的感性对象性活动。从感性对象性活动的角度来理解实践的本质,实践被理解为人的对象性本质的生成过程,即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生成过程。因而对实践的解读必须从感性对象性活动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  相似文献   

8.
受古典经济学的影响,黑格尔思辨哲学用辩证否定的方式阐发了他的劳动概念,而对劳动社会性的分析,又总是以政治经济学为其最后依据,它揭示了目的内在于人类劳动活动中,劳动使理想变为现实,是人类的本质特征;马克思认为要想真正了解劳动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更重要的是要对劳动本身进行剖析和考察。如果我们只是在思辨的层面理解劳动,将劳动看作是精神或思维活动,我们将不能理解市民社会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从而失去自己的本体论根据。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异化观虽曾受到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 ,但为了深入剖析当时的政治经济现象 ,他提出了劳动异化的思想 ,并把“异化”作为基本范畴批判资本主义 ,论证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赋予异化概念以全新的内容。他指出 :“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 ,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 ,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马克思第一次着手完成这个任务 ,揭露了私有制中人的自我异化的人间的“非神圣形象”。此时 ,马克思所表达的异化观是以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为…  相似文献   

10.
黄顺君 《求索》2013,(3):89-92
马克思科学的实践观认为,对社会的理解不能从实体的角度上理解,而是应该从实践角度上理解。马克思扬弃了实体社会观,确立了实践社会观。感性对象性关系表达了人与社会的原初关联。在马克思实践社会观视域中,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实质在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谓的社会存在就是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和物质生产社会关系;社会意识就是社会存在的化身和对它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