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小康社会的建成既是中国共产党治国成就的标识,也是70多年来中国社会历史巨大变革的见证。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成就蕴含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的基本经验: 选择正确道路是治国之根本。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前提;注重继承与积累是治国的重要路径。 全面小康社会是几代人创造的文明成果的总和;理想与信念是治国的力量所在。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小康社会建设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小康社会的建成是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 同时, 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始终坚持了科学理论指导和精准施策。 总之,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是认识中国共产党治国特点和经验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韦守德 《传承》2001,(5):32-33
在我们党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的重要时刻,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思想。这是我们党探索治国方略伟大实践的新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毛泽东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是适应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需要,而提出的新的治国方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党探索治国方略伟大实践的新成果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全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全面行使管理国家职…  相似文献   

3.
王建琴 《前沿》2002,(1):36-37
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 :“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依法治国” ,同时强调 ,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法治与德治并举 ,是新时期我党治国方略的理论创新 ,是对马克思主义治国学说的新发展。一、正确把握法律与道德、“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法律和道德作为社会规范和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成 ,都是调节社会人群相互关系 ,维护社会秩序 ,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但二者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作用 ,各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功能。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  相似文献   

4.
96年,我国开始大力提倡”法治”.在中共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郑重提出要“走依法治国之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之路的提出,在我国历史上并非首创、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就提倡“以法治国”、这二者看若相似,但却有其内在的本质差别。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比较近两千年前的“以法治国”思想与今天的‘布法治国”方略的区别与联系,探讨历史对后人的启迪。法治是历史的积淀,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人类的先哲们早在公元前就提出了“法治”思想。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指出“法治优先于人治”,“法治应当包括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  相似文献   

5.
“以德治国”是在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基础上做出的科学论断,把“以德治国”作为一项重要的治国方略加以强调,意义十分重大。“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治国方略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两者虽属于不同的范畴,但都是管理国家、治理社会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总结了“文化大革命”教训,主张依法治国;江泽民继承和发扬了邓小平的治国思想,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这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治国方略的一次创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党的治国理政与自身建设问题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话题,但是以党的自身建设为出发点,研究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要素构成,则成为理顺治国理政与自身建设关系的关键环节。政党文化从“文化”的视角来审视党的自身建设问题,其内容表现为党的系统化建设进程,核心是推进党的文化建设,为党的治国理政提供要素支撑,提高党治国理政的能力。在政党文化语境中,党的制度规范是政党文化的基本要素,以党内民主推动实现人民民主是政党文化的价值取向,党的利益表达是政党文化建设的价值评判。这三大要素与党的建设密切相关,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要素系统。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历史上 ,“权”与“法”的矛盾 ,一直是治国为政者头疼的问题。毫无疑问 ,产生法治思想的久远 ,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骄傲。“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这作为法家学派的政治主张 ,在战国时代就提出了。韩非集先秦法家学说之大成 ,明确提出了“以法治国”的主张 ,建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完整的法治理论。他主张法令一经公布于众 ,就具有不可违背的威力。“境内之民 ,其言谈者必轨于法。”既重视立法 ,又重视法律的效力。这些思想作为法家学派的理论 ,无疑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追溯历史 ,它对中国封建统治确实产生过积极影响 ,并断断续…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紧扣"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主题,从历史演进和战略全局的角度首次集中系统阐述了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深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出发、到哪里去、如何走"等治国理政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纲领性文献。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讲的十条基本经验,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党治国的角度,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思想路线;二是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三是坚持作为党的基本路线多方面展开的重大国策;四是坚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相似文献   

11.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实现从局部执政向全国范围执政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纪元的开始。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国家历史发展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综合分析、科学判断党执政规律的侧重点,形成了不同导向的治国理政模式。根据时间线索可以将其划分为三种模式:计划经济体制下政治力量单一主导的国家管制模式(1949-1978),市场经济转型中政治力量主导、经济力量逐步发展的国家管理模式(1978-2002),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政治力量、经济力量、社会力量共治的国家治理模式(2002-现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治国理政实践,对于中国共产党更好地发挥自身已经积累的历史经验和发现自身在未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不足,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核心对治国之道的深刻阐述,是对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治国方略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我们应当在大力加强法治建设的同时,也大力加强道德建设,建立起法治和德治共同发挥调控作用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基本框架与核心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传毅 《求索》2014,(9):4-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发表了系列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出领航中国的大胸怀、大战略、大智慧.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基本框架与核心思想可以归纳为“四个一”,即一条主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目标: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一个中心: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个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四个保障”:政治保障即密切党群关系和惩治腐败;法治保障即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思想保障即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国际环境保障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法治思维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思维方式。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对中国共产党运用法治思维的百年历程进行考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法律手段在稳定革命秩序、巩固革命政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法制建设在维护新生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保障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成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坚持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坚持法治建设的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是中国共产党运用法治思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5.
依法治国在党的十五大被确立为治国的基本方略,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建国近五十年执政经验和教训的正确总结,也是改革开放中对中外多种治国模式进行深刻全面的考察和比较后作出的一种必然选择,更主要的还是对建国前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法治观的继承和发展。为了说明这一点,有必要对建国前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法治观作一番历史的考察。一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法治观在不同的革命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在建党初期,以反对军阀统治为主要内容。十月革命前,中国人思考近代中国向何处去的命题时,其世界观与方法论多以进化论为基石。但进化论的根本缺陷是以生…  相似文献   

16.
唐萍 《前沿》2004,(5):6-8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 ,形成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三代领导核心 ,他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方略。毛泽东建国后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实行人民民主专政这一有中国特色的治国方略 ;邓小平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提出了重制度、明法治的治国方略 ;江泽民则进一步发展丰富了邓小平的治国理论 ,面向二十一世纪提出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7.
《八桂侨刊》2005,(2):1-1
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历来是执政者治国的目标,也是人们普遍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执政55年之后更加关注社会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和谐、公平和公正。  相似文献   

18.
居正认为中国作为一个追求现代的国家,必须实行以法治国,礼教对国家而言虽然不可或缺,但只能作为法律的辅助。居正的以法治国有特定的内涵,那就是三民主义的法治,据此,他要求司法党化,特别是司法党义化。居正认为必须树立法律的权威才能实现法治,树立法律权威的途径有:澄清法治、严格执法和加强五院之间的合作。对民国时期的法治不彰,居正进行了反思,认为政府没有担当起行法应负的责任、文化心理的影响和社会处于转型期等因素是法治不能实现预期目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封毅 《党建研究》2005,(2):21-23
依法治国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根本措施。提出和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标志着党的执政方略的转变,也标志着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转变。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正确把握与此相关的几个问题。一、依法治国与依“法”治党“治党”与“治国”统一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治国要依法,治党要依党章,两者内在统一。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  相似文献   

20.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经济和社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当前,认真思考、全面领会这一冶国方略的深刻内涵,对于我们统一思想认识,更加自觉地在工作实践中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国体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法治与德治并举,这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要求法治与德治并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