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龙游县公安局坚持以民意导向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在努力打造品质公安队伍的同时,推进基层勤务机制改革,提升群众安全感;不断优化公安行政效能,提升群众满意度;搭建民意收集和反馈渠道,提升群众信任度.深化和谐警民关系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把回应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作为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落脚点;把抓好队伍自身建设作为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内容;把推进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作为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警察公共关系活动已经成为公安机关重要的管理战略,而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核心是警民关系和谐共建。通过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加强执法规范化、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利用新技术新媒介搭建警民联系新平台、建立完善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树立新时期警察新形象等路径,来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相似文献   

3.
当前,有些民警和群众对于警民关系与警察公共关系的认识还很模糊,甚至存在一定误区。辨析警民关系与警察公共关系是有效开展警察公共关系工作,建设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前提之一。警民关系是警察公共关系研究和实践的基础,具有目的性和现实性;警察公共关系是实现和谐警民关系的途径和手段,具有手段性和战略性。  相似文献   

4.
关于建设和谐警民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的警民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的警民关系是新时期做好公安工作的必然要求,对于强化公安职能作用、提升公安工作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公安机关必须正视当前影响警民关系中的不和谐因素,准确把握和谐警民关系的基本内涵,进一步树立“民本化”的警务意识,充分履行好保一方平安的职能,全力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多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切实加强警察公共关系,积极创建和谐警营,努力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  相似文献   

5.
警方视野下的和谐警民关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党的根本宗旨对公安工作的本质要求,直接关系到公安机关专门工作同群众战线相结合方针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警察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主导者,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必须从公安机关自身抓起,从每一名民警做起。要把握和谐警民关系的科学内涵,把做党的忠诚卫士和人民群众贴心人的要求落实到公安工作中;提高群众工作能力,把"三懂四会"的要求贯彻到日常警务活动中;建设"警民共同体",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警察形象建设、和谐警营建设。以高素质保证公安工作的高质量,以好形象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警民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警民关系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和重要基础。新时期我国警民关系总体较为和谐,但也存在警方公信力下降、民众对公安工作参与度和支持度不高、警民冲突时有发生、部分群众阻挠民警正当执法等问题。构建新时期和谐警民关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和谐警民关系理念;强化公安机关核心职能建设,提升公信力;完善社会合作动员机制,打造“警民共同体”,在警民合作中改善警民关系;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利用第三方引导社会舆论,树立警方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7.
周永康同志在2004年12月29日全国公安文学艺术联合会成立大会上讲话指出,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是中央13号文件和全国“二十公”会议提出的要求。公安文艺对树立公安机关和民警的良好形象,促进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和民警的理解和支持具有特殊的作用,是密切警民关系的有效形式。何谓公安文艺和警察公共关系,公安文艺在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中有何作用意义,怎样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公安文艺,人们对此不一定十分清楚,有必要予以论述。一、何谓公安文艺和警察公共关系文艺,有广、狭二说。广义的文艺是文学和艺术的简称,其含义等同艺…  相似文献   

8.
和谐警民关系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创新警察公共关系建设。通过塑造良好的警察形象,实现警察公共关系与警民关系的和谐统一;进一步优化警察公共关系的传媒环境,促进警察与媒体良性互动;树立以人为本、公正执法的理念,实现警民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网络媒体是一种新型的警民沟通渠道,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对称和警民互动,有可能带来和谐的警察公共关系并实现双赢。公安机关应培养网络公关意识,加强公安网站建设和推广,充分发挥网络公关在警察公共关系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公安派出所在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尤其是外部警察公共关系建设过程中贡献巨大.然而,在加强基层派出所外部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树立人民警察为人民的良好形象、促进警民关系和谐的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不足.公安机关应狠抓队伍建设,提高派出所民警素质;建立情报收集制度,防范影响警民关系不和谐因素的出现;建立警察公共关系危机处理机制,及时有效解决突发性事件.  相似文献   

11.
和谐警民关系一直是警察公共关系中的主要内容,众多专家学者及公安机关的实践者们为解决这一问题都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异地走访活动是浙江省湖州市公安局织里分局开展群众工作和提升服务水平的一项重大举措,其直接的实践成效显而易见。该活动对其他类似地区的公安机关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主要包括:积极开展动态、双向的警察公共关系;因地制宜地拓宽警察公共关系阵地;树立"治理式公关"理念,创新公安群众工作载体。  相似文献   

12.
余晗 《公安教育》2008,(1):23-25,36
公安机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保障者和促进者,作为公安机关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最为关键的是要促进警民关系的和谐。警民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党群、干群关系,以良好警风促进警民和谐相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建立警察与社会各界的新型公共关系,促进警察与社会各阶层群众的良性互动,找准公安队伍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着力点和结合点,进一步提升公安机关的良好社会形象,这是摆在各级公安机关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从提升警察形象的视角探析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兵 《公安研究》2009,(11):62-65
提升警察形象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构成要素。当前社会转型的复杂性客观上影响警察形象,警察职能的泛化给警察形象带来危机,警察素质参差不齐也影响了人民群众对警察的评价,警察与群众之间缺乏有效沟通阻碍了警察良好形象的树立。公安机关应忠实履行职责,规范执法行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增强队伍素质,树立良好警察形象,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  相似文献   

14.
公安机关组织文化,对于塑造警察良好形象、推动警民关系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从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视角出发,研究和谐警民关系对公安机关组织文化建设提出的要求,探讨和谐警民关系与公安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总结梳理公安机关组织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具体原因,提出完善新形势下公安机关组织文化建设工作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宫毅 《公安学刊》2011,(4):23-25
近年来,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有着迅猛的发展,“警务广场”是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的“湖州化”。湖州公安基本完成了“警务广场”的战略构想和民意导向型警务模式的制度性设计,沉淀了丰厚的实践成果。探析其理论与实践层面上的创新特色,对于以和谐警民关系为重点的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无疑有着不俗之义。  相似文献   

16.
警民关系是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以公共治理为理论基础研究警民关系,把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还权于民、公民导向、绩效评估、服务导向等新的管理理念或管理工具运用到警民关系建设中,可以为公安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推进警民关系建设。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化的迅速普及,警察公共关系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和谐互信为内容的社会资本成为警察公共关系的重要选择要素,网络警察公共关系成为警察公共关系的重要发展方向,警察形象成为左右公众对警察公共关系态度和行为的重要价值坐标。公安机关要审慎考量警察公共关系存在的不足,发挥警察公共关系的综合之力,改善警察公共关系的传播方式,加强警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营造良好的警察公共关系环境,实现警察公共关系目的。  相似文献   

18.
李喜和 《公安研究》2009,(11):66-71
以德里达的解构思想为视角,从群众对警察的期望与警察工作的奉献性、群众对公安职责的认知与警察工作的社会性、群众对警察的信任与警察工作的忠诚性、群众对警察的公信力与警察工作的错位性、群众对警察的知情权与警察工作的不对称性等方面,对和谐警民关系进行思考,以更高的智慧整合差异,使警民双方的关系跃迁至更和谐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在新媒体时代,微博以其短平快的信息节奏及个性化、互动性、开放性的特征深受广大网民追捧。公安机关将微博作为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纽带之一,与群众开展"键对键"的网上交流互动,及时发布警务信息、服务人民群众、听取社情民意、展示公安形象,对警察公共关系建设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20.
警察公共关系的核心是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警察公共关系的核心是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建立以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核心的警察公共关系,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更多的服务中赢得群众的信赖;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创建人民满意活动,在真诚为群众服务中提升公安机关的良好社会形象;要加强和改进公安机关作风建设,在深入群众中密切警民关系;要以实行警务公开为主渠道,在加强与社会的沟通和了解中取得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