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这个话题,我们用一个段子开始吧,看看日期,从记者节那天的11·8,到接下来的11·9和11·10,稍加解读便应了那句老话,"防火防盗防记者"。这话是过去一些地方官员对舆论监督记者的错误心态,然而,现实中个别记者趋炎附势、胡作非为,还真是不得不防,他们勾搭上一些坏官员,怕是要"坑党坑国坑人民"了。"地下组织部长"栽了!前些日子《财新周刊》报道了马顺龙的"光辉"岁月,作为《甘肃日报》武威记者  相似文献   

2.
2002年11月,本刊第11期以《民情日记:架起党群干群关系“连心桥”》为题.报道了陶乐县实行“民情日记”制度的情况。时光又过去了一年.陶乐县“民情日记”制度又有了什么新的变化?本刊记者就此进行了追踪采访。  相似文献   

3.
孙之 《前线》1994,(22)
由北京市人民检察院主办的惩治贪污贿赂犯罪展览,已于本月11日落下帷幕。展览期间,记者数次前往展览地军事博物馆。采访了一些观众。从他们的言谈话语中,记者感受到了一种时代的呼唤,人民的心声。 10月22日星期六今天是展览开幕的日子。简短的开幕式过后,记者随着拥挤的人流,步入展览大厅。展览共分4个部分。最主要的是“决策篇”和“警示篇”两部分。《决策篇》展示了  相似文献   

4.
唐钧 《学习月刊》2012,(21):30-31
山西一位务工人员面对“新闻联播”里的央视记者采访.先是推脱了一番:“我是外地打工的.不要问我。”但记者没有放弃,继续追问:“您幸福吗?”接下来的精彩镜头是:这位务工人员用眼神上下打量了一番提问的记者.然后答道:“我姓曾。”这位务工人员的回答.在网上立刻被奉为“神一样的回复”。于是.这段神奇的对话连同“你幸福吗”的提问顿时风靡神州。尤其是后者,似乎有替代“您好”以及“吃饭了吗”等更为中国式的客套而成为专用问候语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廉政瞭望》2017,(1):14-14
近日.人民日报记者悯研发现.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用总结材料“也装”工作宴绩的现象.岁术年初,情况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6.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这是毛泽东在收到诗友柳亚子因没有安排工作而写的一首带有牢骚的诗后,作的和诗中的一句.意思是劝柳亚子要看得远一些.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深入,工作有的是做.并要柳亚子放宽心。  相似文献   

7.
李天锐 《廉政瞭望》2013,(10):19-20
“把五年前那一刻收藏起来” “最美警花”蒋敏最近比较烦。 现在,这名“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正没日没夜地连轴转。除了上班,其余时间全贡献给了儿子。蒋敏的儿子郑景快11个月大了,正需要悉心照顾。“忙、累。”这是蒋敏见到记者说的第一句话。“我就像陀螺一样.天天围着儿子转。郑景半夜常醒,她和丈夫就得陪他玩。有了儿子之后.蒋敏“深届简出”,竟引起昔日朋友“抗议”。从前,蒋敏闲时会和朋友逛街,聚会,有烦恼相互吐露。  相似文献   

8.
尘封七十多年的苏维埃国家银行石城烂泥坑秘密金库,随着苏区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陆续在一些党史刊物、一些老同志的回忆录中出现。江西省石城县有11个地方叫烂泥坑,这一秘密旧址究竟是在哪个烂泥坑?我们通过查阅大量的史料和实地调访、查看,终于在石城南部的横江镇张坑村找到了当年的秘密金库旧址。  相似文献   

9.
一位新结识的朋友听说笔者是个记者,大呼“了不得”,令笔者愕然。在他眼里,记者是有采访权、监督权的“无冕之王”,属于强势群体。然而,对此判断,估计业内人士大多不敢苟同。因为记者采访吃闭门羹是常有的事,进行舆论监督时受到各种刁难甚至打击报复的情形也屡见不鲜,每当这时,记者倒感觉自己很弱势。其实,觉得自己弱势的不仅仅是记者。在前几年的一个媒体问卷调查中,45.1%的党政干部受访者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而目前在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大环境下,一些领导干部也感觉自己是高风险、低收入的“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10.
刘霄 《廉政瞭望》2013,(20):8-8
读研究生的时候.得益于身处的国际化大都市和知名高校.名人见得多,毕业做了记者,采访这些“大腕儿”,也倒不是太紧张,反倒觉得他们身上有一些非常有趣的、可贵的东西。来到杂志社,跟着同事们出去采访了两位知名人士,一位是收藏家樊建川,一位是大律师陈有西。  相似文献   

11.
山西省干河煤矿发生矿难.事故发生后.煤矿管理者不但没有及时向上级报告.反而为风闻而来的各地记者发放“封口费”.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此事一出.媒体纷纷批评这些拿了“封口费”的记者丧失了基本的职业道德.中央有关部门也开始调查这起“封口费”事件(详见10月27日《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12.
《天津支部生活》2012,(2):56-56
潘洪其在《青年记者》上撰文指出,一些媒体在考量自身与群众的关系时,之所以会有意无意地形成“话语霸权”意识,是因为这些媒体的自我定位产生了偏差.没有把自己的话语权与群众的话语权归为同一种权利类型,而是尽量把自己的话语权往公权机关的权力上靠。这方面最常见的表现是:一些媒体主动放弃了对公权力的舆论监督,转而选择与公权机关“精诚合作”。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合作化高潮中的防“左”及其未能贯彻下去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6年的农村合作化高潮,是毛泽东发动和指导的。在高潮兴起时,毛泽东一方面为自己的创造——农村合作化高潮而高兴,另一方面他也警惕着“左”倾偏向的出现,他在大力反右的同时,在一些场合也提出了防“左”纠“左”的问题。但是十分遗憾的是,毛泽东的防“左”和纠“左”并没有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4.
冉彪 《当代党员》2006,(11):58-59
市委书记汪洋前不久视察渝北区时强调,各级党组织负责人委把自身建设作为“主业”来抓,近日.本刊记者深入部分区县和部分市级部门调查采访发现,一些地方党组织负责人.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党的自身建设上,暴露出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张魁兴 《学习月刊》2012,(23):11-11
在前不久北京某剧院举办的一场演唱会中.演出嘉宾周笔畅的“粉丝”在偶像演出结束后提前退场。当晚正观看演出的北京某文化公司负责人杨樾发出微博.称周笔畅的“粉丝”不为别的歌手鼓掌。还交头接耳随意走动.并用了“没教养”的字眼。之后.杨樾的微博收到周笔畅“粉丝”的千余条留言.其间不乏一些谩骂.不堪其扰的他在微博要求周笔畅明确解释。9月11日21时41分,周笔畅发微博向杨樾致歉.并告诫“粉丝”、:“尊重他人亦是尊重自己”。  相似文献   

16.
近日,记者深入呼伦贝尔盟扎兰屯市蘑菇气镇采访。早已是滴水成冰的隆冬季节,而蘑菇气镇村民们挥锹抡镐挖育林坑的劳动热情却压倒了冬日的严寒,沿途万亩坡耕地上正在进行的退耕还林大会战场面令人震撼。公路两侧高低不平的山坡上,几个月前还羊啃牛咬稻菽稀疏的“挂花”地,此时已被一望无际的千万个育林坑所覆盖。远远望去,一排排横平竖直的育林坑在冬雪的映衬下,好似千万条丝线穿起来的串串珍珠,蔚为壮观。蘑菇气镇位于扎兰屯市西南75公里处,属浅山丘陵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乡镇。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发和破…  相似文献   

17.
戚本逊 《前线》2008,(7):62-63
记者:“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一些受灾群众相继出现心理创伤。为对其进行心理调适.由专家和医护人员组成的心理救援队奔赴到了灾区。这种做法,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相似文献   

18.
衡洁 《廉政瞭望》2010,(23):52-54
杨加林成了官升镇的“明星”。 在联系杨加林前,记者曾听以前采访过他本人的同行说,刚上任时的杨加林是个“话比较多”的人,说话也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甚至有时是让宣传部感到“一丝紧张”的采访对象。然而这一次的采访,记者却感觉到了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19.
党员千部要拿出大展宏“兔”的精神状态、作风形象,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为群众多办实事,赢得群众的真心点赞还记得今年春晚小品节目中“坑”群众的郝主任吗?近期,各地纪委监委陆续查处了一批“郝主任”。他们都是“坑”群众的党员干部。有些干部,对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选择性失明。  相似文献   

20.
谁都坚信搞舆论监督的记者需要一身正气,但要做到这一点,却不是那么简单,现实中总有少数舆论监督记者,在紧要关头放弃正当的监督权,失去了一个新闻工作者应有的良知和责任。更为可耻的是,有的记者以“曝光”为要挟,扯着“舆论监督”的幌子,四处招摇撞骗,为个人牟取私利,敲诈采访对象,用手中的报道换取金钱。山西繁峙“6·22”爆炸事故11名记者收受现金和金元宝、北京某报记者孙振因敲诈18万元被判8年有期徒刑等案件,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这些案件给新闻界敲响了警钟:培养和树立舆论监督记者的正派作风至关重要,是新闻从业人员和新闻机构长期面临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