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锐词     
《群众》2023,(18):72-72
新质生产力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是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词语。有媒体指出,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它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2.
杨丹辉 《人民论坛》2023,(21):31-33
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深入揭示了生产力量变提速、质变增频的复杂动因,反映出“科学力量全面融入社会生产力”的世界大势和历史潮流。随着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提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载体不断壮大。要遵循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从而有力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王勇 《人民论坛》2024,(6):8-10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是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先进生产力,“新”在新技术与新产业,“质”在高效能与高质量,其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新质生产力的提出,理论意蕴深刻,实践意义重大,既是对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的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贡献。其政策含义鲜明且丰富,产业政策将鼓励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以及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弘扬科学家和企业家精神;进一步加大对内市场化改革力度,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4.
李晓华 《人民论坛》2023,(21):15-17
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表现为构成生产力的各种要素的质的变化,是生产力的巨大跃迁。新质生产力呈现出颠覆性创新驱动、产业链条新、发展质量高等一般性特征,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的新质生产力还具有数字化、绿色化的时代特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推动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进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同时要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完善新型基础设施、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国际合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人民论坛》2023,(21):8-10
<正>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此期间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全面理解其内涵与深意?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晓华、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乐、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杨丹辉、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庞瑞芝为您解读。  相似文献   

6.
张乐 《人民论坛》2023,(21):11-14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量,以培育和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支撑,以推动经济社会高效率、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产力。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在要素构成、属性特征上都发生了质的跃进,提出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又一次理论创新。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国需要遵循生产力形成与发展规律,探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动能。  相似文献   

7.
蒲清平 《人民论坛》2023,(21):34-37
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科技创新驱动实现的高质量生产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注重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供给,注重围绕创新主线任务、产业载体功能、人才主体资源,加快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创新,加强国际开放合作,从而形成系统布局、多管齐下、合力攻关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8.
李义良 《群众》2024,(2):39-40
<正>元宇宙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创新和应用的未来产业。2023年10月24日,省委书记信长星在南京调研元宇宙产业,指出要高度重视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推动元宇宙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抢占新领域新赛道。2023年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积极布局发展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元宇宙作为数字经济新赛道,正吸引越来越多城市布局。江苏应抢抓元宇宙产业发展机遇,发挥江苏特色和产业优势,前瞻布局关键技术研发,打造元宇宙产业融合创新发展高地。  相似文献   

9.
王华 《群众》2024,(3):12-13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去年底,江苏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进行了专门部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驱动,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南京有科教人才资源富集的底蕴禀赋,有新旧发展动能转换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0.
《群众》2021,(6)
正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建设数字中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我们要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培育江苏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相似文献   

11.
谢梅 《人民论坛》2024,(5):66-68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历程揭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一国历史传统与社会文化对国家科技创新系统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积淀,它既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体现。我们要通过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培育企业创新主体,促进科技核心要素聚集与产业化发展,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相似文献   

12.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求加快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的各种障碍,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制度体系与治理体系。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深化改革具有质变先导性、系统集成性和延续稳定性。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致力于形成稳步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对此,应进一步提升经济治理、科技治理、政府治理、环境治理的质量与水平,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环保体制改革、人才体制改革,深化制度型开放,着力解决妨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营造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3.
庞瑞芝 《人民论坛》2023,(21):18-21
新质生产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紧密相关,核心特征是科技创新密集,是创新潜能充分释放的产物,是原始创新作为核心推动力的结果。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全球在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上的竞争日益加剧,新质生产力将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阵地。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以系统化、体系化制度创新来释放创新活力,推进我国科技创新模式由模仿创新为主转向原始创新为主,统筹兼顾、协调推进。  相似文献   

14.
姜奇平 《探索与争鸣》2024,(1):132-141+179-180
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结合的角度认识新质生产力,将激活数据潜能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导方向,有助于更好地探讨新质生产力与数字时代相结合的问题。如果将新质生产力问题归类为生产要素问题、现代化产业体系问题和制度环境问题,探讨以数据为主要生产要素与以实体为主要生产要素的不同可以发现,数据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具有通用、复用的独有特征;充分激活数据潜能,有利于在高质量发展中提高做优效率,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优化附加值结构,在生态化市场体系中优化制度环境并释放数字化红利。  相似文献   

15.
《人民论坛》2023,(21):6-7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这与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在此背景下,面向前沿领域及早布局,提前谋划变革性技术,夯实未来发展的技术基础,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不容错过的重要战略机遇,对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质生产力与数字化转型的逻辑关联是当前亟待回答的重大理论命题。新质生产力与数字化转型之间的理论驳接基础可以追溯至马克思“技术-社会”范式对于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的讨论,通过整合行动结构机制论与功能结构机制论,建立起连接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动力-要素-结构”理论框架,以此考察数字化转型视角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脉络与系统影响,并就如何发展与数字化转型相适配的新质生产力进行讨论。概括而言,技术逻辑、社会逻辑与关键事件构成了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动力来源,而新质生产力的要素迭代则进一步作用至社会的行动结构与功能结构之中,行动结构与功能结构的结构性变化以及两者共同构成的总体性社会变迁勾勒出新质生产力与数字化转型深度融合的全景图,最后从技术支撑、数据赋能、场景重塑和人才保障等四个方面提出加快发展与数字化转型相适配的新质生产力,即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筑牢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充分释放数据要素潜能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动力引擎,深化新质生产力发展对全域数字化转型的引领作用,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助力新质生产力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方向】着力发展数字经济形成新动能,以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为契机,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广西与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加强数字广西顶层设计,推动广西与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加快打造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经济和"广西云"。【实践】发展数字经济畅通"信息丝路"5月28日,全区工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要发挥好中国-东盟信  相似文献   

18.
<正>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继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之后的又一次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相似文献   

19.
刘志彪  孙瑞东 《群众》2024,(1):35-37
<正>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表述大力鼓励以网力、算力为典型代表的产业进行科技创新,给出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和政策路径。同时,会议直接明确地指出了2024年以后,具体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  相似文献   

20.
张宁 《群众》2024,(4):32-34
<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未来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生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适应并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