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加入世贸组织后 ,我国金融业面临的金融风险将呈加剧态势。金融犯罪将呈现出国际化、专业化、高危害化和密集化的特点。为维护金融业的平稳运行 ,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必须加强打击金融犯罪的国际合作 ,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加强对金融犯罪的预防 ,建立金融犯罪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2.
维护我国金融安全需要健全的金融法制来保障,而健全的金融法制是金融法治的必要前提。金融法治就是要用法治原则来指导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和开放条件下实行金融法治是维护我国金融安全的必要条件和长远战略。然而,我国的金融法治还处在起步阶段,最终走向金融法治。将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本文从制度层面对当前国内、国际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重大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依据金融法治原则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角度看,参加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并进一步开放金融服务贸易市场是我国加入WTO、开拓和融入金融市场的必然要求.中国加入WTO将对我国金融业产生很大的影响.总的来讲,机遇是主要的,且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挑战是现实的,且不可回避.加入WTO维护我国金融安全必须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积极开放与金融安全的关系;引进外资金融机构与保护民族金融业的关系;深化金融改革与金融服务业开放步骤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金融市场的开放使一个国家融入世界金融市场,带来国际上的金融管理技术、运作技巧等先进经验,同时也带来了不安定因素。如果一国不具备保障金融安全的措施,一旦发生金融风险,金融业必将产生大的动荡,宏观调控的能力就会下降,资源合理配置功能会丧失。拉美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已经用事实告诉我们,金融危机已成冷战后对国家政权的重要威胁,我们不得不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一、我国金融安全面临的挑战。1、经济全球化对我国金融安全造成的影响。现代金融危机,尤其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表现为经济…  相似文献   

5.
加入WTO将促进中国金融国际化 ,同时加大金融风险。金融风险的产生一方面有着深刻的经济内在原因 ,另一方面 ,加入WTO使我国金融业更加自由化、国际化 ,从而进一步增加了金融风险。为了更好地维护我国金融安全 ,“入世”后 ,我国金融业必须解决好利率市场化、非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和新融资市场等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6.
审计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免疫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健 《理论前沿》2009,(4):34-35
审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免疫系统”,给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要使审计发挥好国家经济社会“免疫系统”的功能,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服务干经济社会发展,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和国家安全,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金融安全刑法保护的立法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期源自美国华尔街的“金融海啸”给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使我国金融安全面临着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我国金融安全刑法保护的立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做出适当评价,以期维护我国金融安全。尽管我国金融安全刑法保护的立法日趋完善,独具特色,并且与我国金融体制深刻变革的需要和立法现状相适应,但仍存在明显的缺陷,需要在今后的立法中不断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8.
当今,金融对全球经济的作用与影响日益加深,国际金融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外部金融动荡对我国金融乃至整个经济产生的影响和冲击作用日益加大。加强和改善党对金融业的领导、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改革创新金融党建,成为我国应对金融风险、保障经济安全、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保持较快增长和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环节和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9.
入世为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但入世后由于金融全球化、信息化以及我国在金融体系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的较大差距,我国金融业将面对巨大冲击,面临更多更复杂的金融安全问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不仅要改革和完善我国金融体系,同时要求我国加强与国际社会的金融合作与协调,关注WTO的运作,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国际金融法规建设,参与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危机频繁地袭扰着现代经济生活,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金融安全全面影响着国家安全;深入推进资本市场开放,我国需要迎接更大的金融挑战;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不能不考虑政治问题。所以,应该重视从政治学视角研究国家金融安全。金融安全包括银行安全、货币安全、债务安全,"可以怎样"的问题比"应该怎样"的问题更加具有根本性。从政治学视角研究国家金融安全,应该重视历史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博弈论和信息不对称分析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深化金融改革,维护金融安全是我国金融发展的两大主题,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金融业发展中潜在的和已经露头的金融风险对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运行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对金融风险的成因及对策的分析就显得极为必要。  相似文献   

12.
环渤海经济区的金融业在我国入世五年过渡期结束后,在面临外资金融业全面竞争的形势下,在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条件下,天津要发挥好其在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作用,必须搞好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合作,首要的是搞好环渤海经济区域内的金融合作。天津如何借鉴“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经验?如何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形成强大的后发优势?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突出强调了要发挥司法机关和行政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审计工作直接关系到维护国家的财政、金融秩序,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廉政建设,也关系到推进政府部门依法行政,关系到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只有高度重视发挥审计监督的重要作用,才能维护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才能有效监督权力的规范运行,促进各级政府机关依法行政,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才能最终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好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的审计监督体系由政府审计…  相似文献   

14.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现代金融已突破了充当调剂社会资金余缺的中介人的传统功能,形成了资产避险功能、产业结构调整功能、引导消费等新兴功能,在资源配置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核心作用,金融业与其它产业相比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自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金融业的动荡和重整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与稳定的重大问题。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及其蔓延,更使人们认识到金融的稳定发展对于各国经济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金融安全对于国家安全的极端重要性。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国有资产战略性重组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国家安全在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经济的进一步融入世界,我国的金融安全问题开始凸显:一类是国有资产由于涉外金融业务导致的巨大风险问题,另一类是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和有效运行问题,它们都会造成国家和人民资产的巨大损失,甚至危害国家经济体系的运行,因此必须予以预防和克服。政府必须对国有资产和金融体系实施具有法治性质的金融监管,吸收借鉴国外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建立健全我国的金融监管制度,才能有效维护国家的金融安全。  相似文献   

16.
改善河南金融生态环境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善河南金融生态环境,促进金融与经济的和谐发展,河南省各级政府一是要尽快转变政府职能,为金融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二是要大力加强金融生态法治环境的建设,有效保护金融支持地方发展的积极性;三是要加快社会信用建设步伐,为吸纳更多的市场金融资源提供良好的信用环境。  相似文献   

17.
就维护金融安全而言,政府间博弈具有明显的非合作倾向。地方政府对房地产泡沫和举债发展有着十分执着的追求,在这个问题上他们往往并不真心与中央政府保持一致。政府间非合作博弈造成国家金融肌体的硬伤,主要有放纵的房地产炒作、权威动摇和经济系统碎片化、低效率的地方投融资平台、失控的地方公共债务。政府间非合作博弈格局的形成,根源于"增长快则仕"的政治激励、"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发展导向。要建立起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国内支点,最关键的是要通过制度创新使地方政府在行动上与中央政府真正保持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18.
中国金融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尽管金融工作在不断推进,该领域仍存在不少问题.应借鉴国际经验,立足国情,更新金融消费者保护理念,大力整合立法、司法和监管资源,加大对金融消费者保护力度,明确金融部门义务与责任,规范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维护金融市场繁荣与稳定,促进金融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就维护金融安全而言,政府间博弈具有明显的非合作倾向。地方政府对房地产泡沫和举债发展有着十分执着的追求,在这个问题上他们往往并不真心与中央政府保持一致。政府间非合作博弈造成国家金融肌体的硬伤,主要有放纵的房地产炒作、权威动摇和经济系统碎片化、低效率的地方投融资平台、失控的地方公共债务。政府间非合作博弈格局的形成,根源于"增长快则仕"的政治激励、"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发展导向。要建立起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国内支点,最关键的是要通过制度创新使地方政府在行动上与中央政府真正保持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20.
国家金融安全问题,关系国家的发展进程和人民的祸福安危,必须高度重视.这里,我就如何进一步认识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维护和加强我国金融安全,谈几点认识与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